简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规划原则

2023-04-05 12:34:22常慧娟
建材与装饰 2023年7期
关键词:设计方案规划设计居民

常慧娟

(太原星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1)

0 引言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不仅加强了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而且对于规划设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从业人员针对当前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剖析,再结合相关设计原则,运用正确的设计方法探索各种问题的解决途径,真正做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设计缺少参照依据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在进行设计之前,设计师应全面了解项目控规、地形、文化、居住生态环境及项目的周边基本情况,并且获取足够详尽的数据信息,再进行精确的测算,最终结合测算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从而最大限度保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与可行性。如果居住区相关数据信息不完整,甚至在没针对当地土壤、文化、气候、地形进行全面考察与详细分析的情况下,便盲目进行规划设计,则大大降低了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契合程度,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开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用价值[1]。

1.2 缺少独立的公共绿地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绿地人均指标仍然比较低,尤其与居住区相邻的公共绿地面积严重不足。绝大多数居民只能在自己居住的小区绿地周边进行活动,很少有机会走进城市公园当中进行休闲散步。为了落实政府提出的“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居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优化城市绿地布局的相关意见,国家在2018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增加了城市公园绿地在居住区层级的配建控制指标,使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配建指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依然会因为土地资源紧张,导致公共绿地经常被其它建设活动侵占或面积配建不足。

1.3 采光与日照问题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当中,日照标准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住宅建筑间距,还发挥着提高居住区环境品质、保障环境卫生、保护社会公平等诸多重要作用。因此,在针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从是否有利于采光的角度出发,针对建筑物外形、建筑物间距和朝向进行合理规划。然而,伴随着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城市当中的建筑物光照条件更是显得日益不足,有些城市规划专家通过采用缩小建筑物间距的方法实现对于光照资源的高效利用。但是,如果一味地缩小建筑物间距,并不是消除城市光照问题的长久之策。如果这个办法运用不得当,反而容易因为建筑间距过于狭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不便[2]。

1.4 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仍然建立在开发主体利益最大化这一基础之上,当新建组群规模不足以配备一整套完善设施时,开发商极有可能对设施建设采取回避态度。有些住宅小区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到开发商投资规模的限制,有时一块完整地块,由若干个不同的开发商开发进行建设。此时,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作为非营利目标,其用地面积则难得到保证。另外,即使开发商在自己的用地范围内进行了一部分公共设施的建设,但由于周边公共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开发商就很难确定适当的建设标准,配套不足会引起使用问题,如果配套过剩,待周边设施建成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1.5 内部交通问题

对于居住区而言,唯有确保交通网络的合理规划,才能为广大居民及来往车辆提供安全保障。目前,很多居住区都处于人车混行的交通环境当中.这就需要从安全畅通的角度出发,针对道路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确保道路分布、走向符合车流与人行的轨迹,不论合流还是分流均呈现出便捷、通顺、有序的良好状态。除此之外,还应当针发道路等级进行清晰合理的设置,例如,明确区分车行道、步行道与绿地小道,对车辆进入小区空间之内的车流量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带来噪声污染和不安全因素。居住街坊内部的附属道路是居民日常出行使用最高的道路。在对针其进行线型规划设计时,要力求便捷,通畅,使居民能够安全回到住处。由于道路(包括基层和面层)造价远远高于同等面积软景造价,在满足消防规范与交通组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道路面积,可以考虑软景代之,达到节约道路开支的目的。

1.6 空间功能划分不合理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人们更加看重环境景观视觉效果上的营造。导致设计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更多去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或者为了满足开发商的市场定位,刻意营造出尊贵、奢华的环境空间,但对于空间功能上的规划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在有些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当中,设计师为了体现出奢华效果,预留出较大的人造景观空间,如大型中央广场、恢弘的轴线等等,而且绝大多数区域都选用硬质铺装材料。这种设计手法也许符合开发商的要求,但给予居民的空间感受并不亲切,绝大多数居民更希望自己的窗前屋后生长着茂盛的植物,而非硬质设施。

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原则

要想使城市居住区空间布局规划符合广大居民实际需求,必须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设计方案的构思。对此,需要设计师充分了解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审美、文化教育、休闲购物等多种需求,还要结合时代发展特色以及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取向,运用多年积累的设计经验和创新思维开展方案设计。例如,在针对居住区进行道路规划设计时,要为人们出入居住区提供最大的便捷条件,如步行方便,如何可以最快到达附近公交车站、购物中心、医疗机构等等;或者如何在高效利用空间的前提下,实现居住区内人车分流,确保来往行人及车辆安全性,还要兼顾到老弱病残孕等各类人群的便捷性与舒适性。由此看来,唯有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方可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3]。

2.2 经济实用原则

现阶段,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节能能源、降低成本、减少铺张浪费等发展理念,基于这一背景,需要设计师在针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本着经济实用性原则进行方案设计。例如,在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方大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周全的公共服务,同时降低居住区建设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或者在选择园区铺装材料时,优先选择经济耐用、便于后期维修养护、利用废弃原料制成的新型合成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可以满足装饰美化园区的需求,还具有较强的经济实用性,确保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具有较高的综合价值[4]。

2.3 和谐统一原则

首先,在针对城市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园区本身进行合理布局,还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设施、城市风格定位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延续原有的风格特点进行创新设计,避免给人留下突兀、叠加、生搬硬套之感,将新建居住区与周边环境打造和谐统一的整体。这样既可以让人们从感官受到活动空间范围的扩大,又可以感受到来自居住环境的时代气息与创新元素,从而将居住空间和整个城市装扮得更加美观。其次,除了视觉感官方面,在地域文化方面,也要打造出和谐统一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效果。例如,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当中,可以适当规划一些反映市井文化、邻里亲情、民俗特色的文化背景墙,或者在适合区域内陈列一些向人们传播正能量的雕塑小品,营造出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空间[5]。

2.4 尊重自然原则

在针对城市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以自然环境为主,以人工建景为辅,最大限度保留自然美感,建造出有别于钢筋水泥丛林的自然居住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紧张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进而对居住环境形成较高的满意度。在基于尊重自然原则进行园区规划设计时,要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理念,选择生命力旺盛、便于后期养护的本土植物。之后,再结合园区美化需求,针对植物规格、色彩、外观形状进行合理搭配。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生机勃勃的居住景观效果[6]。

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的具体应用

3.1 打造可持续发展居住区

打造可持续发展居住区的核心主旨是通过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服务、能源利用等一系列举措,为居民打造一个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实现居民、居住区以及城市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起一种良性循环模式[7]。

3.2 “实用主义”设计手法

伴随着人们思想的逐渐转变,愈加注重追求事物的内在本质,尤其在针对住宅楼盘进行选择时,更多是考虑其实用价值。因此,设计师在针对城市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迎合大众消费心理,从经济实用这一视角出发探索设计思路,构建出带有“实用主义”特色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与“新城市主义”高度相似的是,容积率同样是“实用主义”的前提基础。所以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除了考虑到购房者心理需求以外,容积率也是一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有些设计师的思维容易被容积率所制约,致使其创意空间和想象力受到较大的限制,难以设计出优秀方案,但又抛开容积率。否则,打造宜居环境将成为空谈。笔者针对“实用主义”设计手法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以下两点思考:①市场方面。容积率大小会对居住空间形态、生态体系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居住人群对于房地产楼盘的直观印象与最终取舍。②经济方面。容积率不仅关系到住宅类型,还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居住区各功能区域分布方式。因为开发商会针对所有功能分区进行土地价值核算,并且针对人群购买能力以及自身资金运作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之后再做出最终决策。不论是单体类型分布,还是路网形式和绿化形式,都是居住区规划设计当中的主要元素。因此,要想最终形成一套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案,唯有运用“实用主义”设计手法。因为只有同时取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并且满足经济上的保证,才称得上优秀的居住区规划设计[8]。

3.3 “活力型”社区设计

“活力型”居住区规划设计,更加符合现代人对于快节奏生活的追求。因为“活力型”设计倡导多样化、多功能,避免僵化的风格特点,并且在各种功能区域之间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结构,满足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多重选择。在“活力型”社会设计过程中,往往涵盖了超市、公园、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而且人们通过步行方式即可到达目的地。这就等同于扩大了居民活动空间,促进人际交往范围的拓展。这样显然可以营造出更加便捷、家居的生活环境,防止社区环境逐渐僵化。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活力型”社区设计将成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流,这种设计手法可以有效避免资源利用率过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失调等弊端问题,从而使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越的生活品质[9-11]。

4 结语

居住区作为连接千家万户与城市环境的中间媒介,同时发挥着装扮生活环境、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便捷条件、传承地域文化、美化城市等诸多重要作用,对于城市经济建设更是具有助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凸显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然而,要想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一方面要挖掘出现有设计方案当中的问题与不足,另一方面要把握住正确的设计原则,结合实际规划设计需求构思整体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设计水平,同时满足房地产开发商、居民业主以及城市发展等主方面需求,展现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综合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设计方案规划设计居民
基于可持续理念旧建筑改造设计方案探讨
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数据中心ECC设计方案研究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中华建设(2019年6期)2019-07-19 10:13:18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39
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2017年2期)2017-06-05 09:36:18
高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探讨
电子制作(2016年21期)2016-05-17 03: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