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晓熙(特邀撰稿人) 肇晖(本刊记者)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国民康复意识的觉醒以及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我国康复医学实践得到不断深化,康复医学科得到快速发展,在科学研究、临床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国内综合医院中首批建立的康复医学专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在范振华教授、胡永善教授和吴毅教授的先后领导下,以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骨关节系统疾病康复为重点,内科疾病康复及儿童康复等并重,开展多方向的综合性康复医疗服务,在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手功能障碍、骨与关节伤病等康复治疗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为我国康复医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典范。
1957年,华山医院在我国康复医学创始人之一范振华教授的领导下,创建了国内首批医疗体育治疗室,也就是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前身,开展以运动系统伤病康复为主的综合康复医疗工作,其中断指再植后康复、关节功能牵引的基础与临床、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时至今日,随着华山医院的发展,康复医学科已经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员、200平米诊疗面积发展为在职员工79人、拥有200多张病床,服务范围覆盖华山医院总部和浦东院区、虹桥院区、宝山院区三个分院,以及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华山医院福建医院两大医联体的优势学科,持续多年在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自2018年起更是连续四年位列第一。
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之所以能够长久以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并取得瞩目成绩,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白玉龙教授认为:一是注重历史传承,范振华教授、胡永善教授、吴毅教授及其他前辈为学科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与其他学科协作,依托骨科、手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优势学科先后开展断指再植、骨折、脱位、运动损伤的骨科康复和神经康复工作等;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先后挂牌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原国家卫计委认定的住院医师(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培训基地、上海市住院医师(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培训和考试基地、上海市专科医师(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培训基地、上海市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脑防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推广项目”培训基地;四是秉持科研和临床并重的理念且坚持创新,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长期致力于推动区域乃至全国的康复医学水平提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包括建设三级康复网络、长三角智慧康复专科联盟,积极参与医院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打造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工作。康复医学科开设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课程,传播先进的理念技术、康复经验,支援边远地区康复医学工作开展等也使得我们的辐射力、影响力持续提升。”白玉龙教授补充道。
康复医学是一个运用多种手段促进患者及残障人士康复的医学学科,其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与临床、保健、预防共同组成全面的医学体系。
“康复医学干预介入的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的越好,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还能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轻患者家属的照护负担。”白玉龙教授表示。比如,长时间卧床的患者,通过气压治疗可以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活动患者各个关节可以防止关节挛缩;严重骨关节炎患者在择期手术前进行康复评估,再给予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尽早康复干预,可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近年来,康复医学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和各大科室的重视。在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工作正逐渐渗透至每个科室,不只是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手外科,还有血液科、危重症科等,合作内容包括会诊、查房、多学科会诊(MDT)门诊、科学研究等。
“目前,康复医学科的医疗服务努力做到覆盖至全院。日常工作中,其他科室发现患者有康复需求时可以邀请我们一起会诊,同时针对骨科、手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重点科室,康复医师和治疗师会参与查房,另外也开设了多个MDT门诊,比如针对神经损伤患者的痉挛状态,神经内科做出鉴别诊断,神经外科考虑是否手术,骨科考虑是否可以矫形,康复医学科则负责康复评估和功能锻炼。”白玉龙教授介绍道。
作为临床二级学科,康复医学正日益凸显其覆盖全生命周期、疾病诊疗全程的关键功能。白玉龙教授坦言,在骨科康复、神经康复领域,华山医院已形成鲜明的特色,但在其他亚专科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临床需求较大的心肺疾病康复、儿童康复、盆底康复、产后康复等。“当然,亚专科的建设并非朝夕可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但可以先布局起来。”
科研工作是临床工作的基础和先导,通过科研工作可以促进临床康复治疗的疗效提高,使康复治疗更具科学性、有效性。近年来,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科学研究涉及脑损伤康复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心肺疾病康复、周围神经伤病康复、骨关节伤病康复等多个临床领域,先后领衔进行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及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的研究。
白玉龙教授认为,科学研究的问题必须来源于临床才有价值。他以自己曾亲身经历的一项研究举例。2014年,为了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扩大患者的活动范围,以他为主的康复医疗团队开始和上海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上海电气的工程师合作开发盆骨减重下肢机器人,主要负责提供产品设计思路、评估训练模式、反馈产品使用感受等。经过多年的反复沟通和产品完善,这款机器人最终于2021年获得注册证投入临床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传统的下肢减重主要在肩膀使用两个吊带悬吊,会影响上肢的活动范围,盆骨减重下肢机器人的使用可以解放上肢,让患者上肢的活动更加自如。”白玉龙教授表示,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与落地中,产学研医合作意义重大。“康复医师们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发现临床需求,提供产品开发思路,最终的产品设计、生产还得依靠科研院所和企业。”
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早期发展水平并不高。20世纪末,为满足广大伤病患者迅速增长的康复医疗需求,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康复医学发展的政策法规,我国康复医学事业迎来重要的发展契机。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残、伤、病、老人群规模庞大,我国的康复需求日益旺盛,康复医学科的发展也步入“快车道”。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康复医学科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白玉龙教授指出,这主要体现在:康复资源较少且分配不均衡,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康复机构、康复医师相对较少,诊疗水平尚有提升空间;针对临床痛点缺乏效果更好的康复方法,比如针对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较差,现有的方法仅能解决部分问题;康复医师的一些特定诊疗技能有待提升和规范化,包括痉挛状态肉毒毒素注射、肌骨超声引导下的诊断与治疗等;康复疗效的评估更多依靠的是经验,还需引入循证医学概念,积累大量的临床证据;康复的正确认知还不到位,尤其是主动康复的理念还需普及;相较其他学科,康复医学科的人才梯队建设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作为我国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力量,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可谓重任在肩。谈及学科未来的工作方向,白玉龙教授表示,在强化现有临床专业技术特色的同时,将打造更多的康复亚专科品牌,拓宽学科覆盖广度,建设全面的康复医学科。与此同时,基于临床需求挖掘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深度,扩大学术影响力,融入国际康复医学领域学术圈。此外,注重人才梯度建设的厚度和人才布局的合理度,打造康复医学人才的摇篮,为学科的发展储备生力军。
“在华山医院打造国际化优质医院的进程中,康复医学科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紧跟医院发展方向,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努力促进康复医学高质量发展。”白玉龙教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