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2023-04-05 09:03:41刘培培
生态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水力风力水土保持

刘培培

(1. 首尔科学综合大学院大学,首尔 999007,韩国;2. 百色学院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需要大量土地来养活庞大的人口。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长期面临着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这一方面导致我国大量耕地被毁,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河道泥沙淤积和洪涝灾害,恶化了人民的生存环境,加重了面源污染危害。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和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大批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使我国水土流失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更为显著,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已经呈现出“双下降”的积极态势,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地方经济社会也步入可持续发展正轨。2023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水土保持率达到73%,到2035年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水土保持率达到75%。《意见》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设定了新目标,必将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

受自然营力或人为因素作用,地表土壤和水遭侵蚀、破坏和损失的现象就是水土流失,它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系列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遏制和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可以说,水土流失是现实生态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预防和治理这一问题的举措。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两大主要因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及交通建设、不合理的开垦草地砍伐森林以及农业耕作等,都会破坏自然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自然因素一般包括水力、风力、重力等外部侵蚀营力,具体而言,水力侵蚀是指在降水、地表径流等水体作用下,地表物质遭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力侵蚀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黄河流域中上游,这种水土侵蚀类型极为常见。除此之外,冰雪融水引发的土壤侵蚀也属于水力侵蚀。

表层土壤在强大气流冲击下,其中的轻质土粒、沙粒会被搬运、堆积,这就是风力侵蚀。风力越大,气流含土沙量也就越多,风力侵蚀也就越严重。在一些缺乏植被保护,裸露的干旱、松软土壤层,强大风力造成的土壤侵蚀一般会发展成沙尘暴或尘霾,吹走肥沃的土壤表层,降低土壤生产力,同时还会污染大气环境,威胁人体呼吸系统健康。风蚀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等地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里一般植被稀疏,再加上人为的环境破坏,更易引发风力土壤侵蚀。

自然重力因素也会导致土壤移动和损失,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形式被称为重力侵蚀。重力侵蚀一般与其他外部营力特别是水力作用紧密相连,易发于陡峻山地、丘陵、河谷以及高斜坡地段,崩塌、泻溜、滑坡和泥石流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重力侵蚀发生时征兆不明显,具有较强的偶然性和突发性,但容易引发重大灾害。

除以上自然侵蚀类型外,混合侵蚀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自然因素。混合侵蚀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外部营力(一般为水流冲击力和重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水土侵蚀类型,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泥石流、崩岗。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具有极强破坏力的特殊洪流,暴发时会对人类建筑造成巨大威胁。从地质类型看,崩岗一般发生在花岗岩和部分砂砾岩区,在我国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较为常见。南方湿热条件下,花岗岩的生物化学作用更为强烈,这会促使其形成深厚的风化岩壳,厚度可达20~30米,其中包含松散的石英颗粒,在高温、暴雨径流侵蚀、土地崩塌作用下就容易发生崩岗。当风化花岗岩地表周围有茂密植被覆盖时,一般不易发生崩岗,人为因素导致的植被破坏是诱发崩岗的一个重要条件。

水土流失会对生态环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导致土地退化,威胁粮食安全。土地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土流失会直接改变土地利用现状,使其功能退化,生产能力下降乃至丧失。2021年4月,一篇发表在《环境研究》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从跨学科角度研究了全球耕地退化问题,研究发现水土流失是继干旱之后全球农业发展的第二大威胁,影响全球约700万平方千米耕地。土地退化将从根本上减少粮食产量,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第二是导致河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在降雨、地表径流侵蚀下,水体会携带大量泥沙,形成高含沙量水体。待水体进入平缓河段、湖库、堤坝后,泥沙会逐渐沉积,抬高河床,降低河道过水面和湖库有效库容,增加洪涝灾害风险,威胁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是削弱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加剧干旱风沙灾害。水土流失会破坏土地,淤塞河道湖库,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威胁区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同时,水土流失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和涵养水源能力,威胁植被生存,加剧水资源短缺、干旱和风沙危害,使区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第四是进一步加大面源污染。面源污染也称非点源污染,其污染物主要由泥沙颗粒、残留农药、化肥、大气颗粒等组成。在水土流失情景下,这些固定点源污染物会借助地表径流、风力等方式进入其他区域的水体、土壤和大气中。可以说,水土流失为面源污染提供了基本载体,推动了污染物的扩散和蔓延,进一步加剧了其环境危害性。

第五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水土流失会增加流域洪涝灾害和环境污染,而在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还会加剧干旱风沙灾害。而所有上述危害又会进一步恶化水土流失区内人民的生存环境。水土流失同时又和贫困紧密相连,水土流失意味着土地减少,耕地贫瘠,从根源上造就了部分地区的贫困,而贫困又可能引发人们错误的垦伐和生态破坏行为,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两者逐渐形成了螺旋上升式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水土流失并不是一个突发性事件,更多表现为一个缓慢积累和渐变过程。在一些水土流失区域,地表土壤每年仅被剥蚀几毫米厚,极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经年累月后,其危害性后果便会相当严重。水土流失演变过程中的这种隐蔽性和渐进性,很容易使人们放松对它的警惕,最终酿成重大生态灾难。

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鉴于水土流失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重要影响,自2003年起,我国政府每年都会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监测,2022年6月底,水利部公布了《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21年)》,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整治,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从总量来看,2021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67.42万平方千米,占我国国土面积(港澳台地区除外,下同)的27.96%。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公报》公布的数据(294.91万平方千米)相比,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7.49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十年间减少了两个安徽省的总面积,降幅达9.32%。

从水土侵蚀强度等级来看,目前我国水土流失主要以轻度侵蚀为主,面积为172.5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4.53%,中度、强烈及以上侵蚀面积分别为44.52万平方千米和50.62万平方千米,分别占比16.65%和18.92%。2011年,按侵蚀强度等级,我国轻度、中度、强烈及以上侵蚀面积分别为138.36万、56.89万、99.66万平方千米,分别占比46.92%、19.29%和33.79%。可以看出,经过十年治理,我国强烈及以上水土侵蚀面积从99.66万平方千米迅速下降为50.62万平方千米,下降幅度达49.21%,凸显了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

从侵蚀类型来看,我国水土流失主要以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为主,其中水力侵蚀主要集中在长江、松花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以及塔里木河流域,从具体省份来看,水力侵蚀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四川、云南、甘肃、黑龙江、陕西、山西等省份。风力侵蚀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华北风沙区,青藏高原以及东北黑土区也有分布,但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从省份来看,风力侵蚀主要集中在我国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份,西藏、吉林、黑龙江、四川、宁夏、河北等地也有分布。2021年我国水力侵蚀水土流失面积为110.59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为156.84万平方千米,分别占比41.35%、58.65%。与2011年相比,水力侵蚀面积减少了18.93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减少了8.75万平方千米,降幅分别达到14.64%、5.28%。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是重塑地表植被,相较于水力侵蚀地区,风力侵蚀地区更加干旱,植被恢复速度更慢,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因此治理难度更高,这是目前我国水力侵蚀水土流失面积降幅更大的重要原因。

从东西区域来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水土流失差异明显。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在267.42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中有224.73万平方千米位于西部地区,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4.04%,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3%。中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8.8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2.82%,占国土面积的17%。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最小,为13.8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5.18%,占国土面积的13%。

从南北区划来看,北方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比南方更为严重。东北黑土区、北方风沙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21.41万、133.67万、16.00万、20.55万平方千米,与2020年相比,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减少了0.2万、0.39万、0.25万、0.29万平方千米,减幅分别为0.91%、0.29%、1.52%、1.40%。南方红壤区、西南紫色土区、西南岩溶区、青藏高原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13.07万、13.69万、17.96万、31.07万平方千米,与2020年相比,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减少了0.18万、0.19万、0.24万、0.11万平方千米,减幅分别达到1.38%、1.35%、1.32%、0.36%。

此外,我国水土流失还呈现出过于集中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县域集中。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共有745个,这些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5.57%,其中轻度、中度水土侵蚀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左右,强烈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极强烈、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几乎全部集中在这些县。另一方面,我国水土流失区域集中分布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是制约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

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期,从1949年的5.42亿迅速增长到1980年的9.87亿。实现工业化,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自然也成了这一时期更为重要的政策目标。由于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为发展生产进行了大规模的垦伐活动,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破坏,水土流失问题也日趋严峻。

改革开放后,面对水土流失对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危害,我国开始集中力量治理水土流失问题。1978年,党中党、国务院做出了建设三北防护林的决策,到目前为止,已圆满完成五期建设任务,累计造林保存面积超3 000万公顷,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初期的5.05%,迅速提升到14.95%,在遏制我国北方水土流失问题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91年6月29日,我国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自此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法制化发展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已初见成效,卫星遥感普查数据表明这一时期水土流失面积比80年代中期减少了1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但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活动又引发了新的水土流失问题。1996年的水利普查数据发现,黄土高原地区因开发建设等人为原因导致的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2.82万平方千米,甚至超过了同期治理面积。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在继续已有大型水土保持工程基础上,又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多个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总体上有了积极转变,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显著改善,部分流域泥沙含量下降明显。

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包括健全和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政策体系、加强水土保持执法和监管、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启动和实施新的国家水土保持工程等。2000—2011年,我国对1.6万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整治,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千米。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作使2 000万山区群众生计得到保障,许多地区因此脱贫奔向小康。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历史上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最大、生态恢复速度最快、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最为显著的十年。这一时期,我国在续建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12项重点工程项目基础上,启动了包括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工程等在内的5项重点工程项目,十年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千米。水利部最新监测数据表明,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较十年前减少了27.49万平方千米,强烈及以上等级面积占比由33.8%下降至18.93%,水土流失年均减幅1%,是党的十八大前的3.3倍。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趋势,充分凸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水土保持工作领域的伟大成就。

我国将强化水土保持工作

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目标。水利部资助的一项水土保持专项研究成果指出,目前在我国267.42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中,有122.92万平方千米分布在沙漠、戈壁深处和高寒高海拔地区,属于不宜治理或无需治理类型。综合考虑水土流失规律、自然地理条件、技术经济等因素,在需要治理的144.5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中仅52万多平方千米有望被彻底治理,其余的只能实现强度降级。目前易于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基本清空,剩余的均是治理难度更高的“硬骨头”。未来,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率,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形势,制订新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为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谋划了新思路,擘画了新蓝图,其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板块,详细如下:

第一个板块是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意见》提出,未来我国要继续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的工作思路,继续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使我国水土保持率在2025年达到73%,2035年达到75%。2021年年底,我国水土保持率为72%,而近三年我国年均水土保持提高率仅为0.2%,据此来看《意见》设定了一个积极有为的目标,彰显了我国在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上的雄心。

第二个板块是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与保护,《意见》提出我国要结合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对水土流失的源头以及重点防控区域加强防控,彻底断绝新增水土流失面积。二是加强水土流失监管工作。《意见》提出我国要继续完善水土保持综合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因地、因时创新监管方式,推动企业责任落实。这一任务的目的是织密我国水土保持监管和治理网络,为圈定和解决存量水土流失问题提供政策工具。三是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作。一方面要抓水土流失关键源头和重点区域,提升小流域、坡耕地以及泥沙来源区的综合整治成效;另一方面要全面统筹和协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工作,这一任务的核心是解决水土流失存量问题,以重点和关键区域作为切入点,同时兼顾保护和治理、局部与整体两层关系,协同推进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四是提升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管理能力和水平。《意见》主要从体系规划、工作考核、动态监测等方面进行了部署。

第三个板块是保障措施。主要从组织保障、投入保障、统筹协调和宣传教育四个层面提出了《意见》实施的保障措施。

透出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意见》提出的治理思路符合我国当前水土流失现状,能科学指导和引领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未来我国应坚决贯彻和落实《意见》部署的工作任务,推动2025年、2035年水土保持率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水力风力水土保持
走进风力发电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
球墨铸铁管的水力计算
大型风力发电设备润滑概要
戽流消能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水力喷射压裂中环空水力封隔全尺寸实验
低水力停留时间氧化沟的改造与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