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红年,左红玉,杨少华,高永虎,田 伟,肖 娟,蔺 媛,刘亚平
(1 甘肃省宁县果业发展中心,745200)(2 宁县新宁林业工作站)
目前,甘肃省庆阳市宁县苹果面积3.33万公顷,挂果面积1.81万公顷,其中矮化密植面积0.73万公顷,先后荣获“全国绿色食品(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中国果业扶贫突出贡献奖”等称号,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宁县苹果产量达到56万t,产值2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720元以上。在苹果产业发展中,宁县形成了“三高五化”的发展模式。
宁县地处全球最大的黄土塬——董志塬,北纬35°优质苹果生产带,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122个苹果基地县之一,属于甘肃省18个苹果生产重点县,海拔1100~1400米,区位条件全部符合优质苹果生产的所有生态条件,其中年平均气温8.8~10.2℃,1月中旬平均气温-6~8℃,年极端最低气温-21.6℃,夏季6—8月平均气温20.0~21.8℃,≥10℃年有效积温2988~3170℃,年气温≥35℃的天数小于3天,年日照时数2350~2580小时,年降水量480~663毫米;土壤pH值7.0~8.0,所产苹果个大、色艳、皮薄、肉脆,含糖量高,酸甜适口,硬度大,耐贮运,营养安全。
(1)科技含量高。宁县人民政府聘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卫德鲁教授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丙智教授担任县政府技术顾问,同时聘请这两所大学及甘肃农业大学、陇东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省果业生产办公室等单位的专家及团队成员经常到宁县进行技术指导和调查研究,全县苹果园的田间技术操作由40多名农林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及本科生承担,带领农民技术员从事修剪、植保、肥水、农机管理。同时与中国化工集团农业公司合作,在宁县成立MAP服务中心,建立了土壤检测和果品检测室,对果园的土壤、叶片进行检测分析,统一开展肥水服务,建立果园大数据和质量追溯体系,对整个生产全过程进行跟踪,保证产品质量。
(2)建园标准高。宁县气候比较干旱,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建园时候就要考虑节水灌溉、防冰雹、防鸟害、防霜冻、防风害。在参考国际先进种植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高标准建园。每亩投入1.58万元,其中苗木每株40元,每亩投入8000元,滴灌每亩投入1800元,立架每亩投入3200元;农机、围栏、管理设施每亩投入2000元,土壤改良每亩投入800元,是传统苹果园建园成本的4~15倍。传统矮化中间砧苹果园每亩建园成本约4000元,乔化园每亩1000元。高标准果园,实现了肥水一体化,具有防旱、防冻、防冰雹、防鸟害、防霜、防风害等多功能,建园标准与欧美国家基本一致。
(3)果园效益高。采用矮化自根砧果园每亩栽植192株(乔化果园每亩栽植44株,矮化中间砧每亩栽植88~110株),盛产期每亩产量5吨以上,收入达到2万元,产量和效益是传统苹果园的2倍以上。同时,引进的国外红思尼克、米奇拉等早熟品种,蜜脆等中熟品种,库克富士、阿珍富士及国内烟富8号等优良品种,售价高于传统苹果品种1元/千克以上。2021年全县平均苹果价5元/千克,红思尼克、蜜脆平均售价达到6元/千克。
(1)苗木良种化。良种苗木是建园的基础,也是种子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县2014年依托陕西海升果业集团,从荷兰引进M9T337无病毒自根砧苗木栽植76.06公顷,苗木栽后当年开花,第2年结果,第3年每亩产果1.5吨,第5年每亩产果4.5吨。同时宁县立即建立了133.33公顷苹果矮化自根砧无病毒育苗基地,每年出圃苗木400万株,每年可以栽植1333.33公顷。矮化无病毒优质大苗除保证县内栽植外,还少量供应云南、西藏、宁夏等地。
(2)栽培矮密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便于机械化、节省劳动力的矮化密植成为世界苹果的发展趋势和栽培方向,我国苹果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50%以上,但矮化密植栽培不足20%,其中矮化自根砧栽培更少,宁县在甘肃大面积引进和栽培矮化密植,其中平地采用矮化自根砧苗,严格采用行距3.5米、株距1.0米的栽植模式,每亩栽植192株;山坡台田采用矮化中间砧苗,行距4.0米、株距1.5米,每亩栽植111株。矮化砧由于栽植密度大,成园快,挂果早,容易丰产。
(3)管理机械化。矮化密植一般行距较宽,便于机械化作业。果园喷药及喷布叶面肥全部由机械完成,每台弥雾机每天喷药13.33公顷。整形修剪、疏花疏果、果实采收利用机械平台进行,工效比在梯子上作业提高2~3倍,果园除草、旋地施肥也通过机械实施。一般乔砧果园年每亩用工30个左右,矮化自根砧采用机械化管理的年每亩用工下降到10个。苹果园配套建立了气象站、防雹、防霜和病虫害监控设施,显著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4)肥水一体化。肥水一体化技术就是结合灌水,把经过叶分析缺少的营养,通过滴灌施入土壤,肥料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其中氮肥利用率从25%提高到35%~60%,磷肥的利用率从10%提高到30%~40%,钾肥的利用率从40%提高到70%~80%。利用滴灌设施,每33.33公顷建立1个肥水控制室,通过测土化验掌握施肥量,采取肥水混施和少量多次(每年施肥15次),肥料利用率由传统的30%提高到70%,化肥投入成本由传统的每亩果园投入1500元降低到400元,减少了肥料成本和化肥施用量。施肥种类主要为有机菌肥、尿素、磷酸二氢钾及单质多元微量元素肥,尿素每亩每年20千克,磷酸二氢钾每亩每年6千克,微量元素肥每亩每年5千克,有机肥每亩每年2米3。
(5)管理标准化。要提高全县苹果园管理水平和果品质量,实施果园标准化管理特别重要。宁县从种苗繁育、果园建设、田间管理、肥料使用、产品分级等方面制定了《矮砧密植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引》《矮砧密植苹果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规程》《M9T337自根砧繁育技术规程》等11项苹果技术标准。通过技术标准指导各企业、合作社进行苹果生产,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完成了绿色、欧盟、有机、出口质量认证1.03万公顷,通过了中国民贸一乡一品、生态原产地、地理标志等多项认证。
建成苹果大数据平台,配套“慧种田”APP,实时上传施肥、修剪等管理过程,专家会诊下达管理方案,精准指导、高效管理。布设田间气象站、土壤检测仪、杀虫灯等物联网设备,促进苹果产业向智慧农业方向发展。全县成立了苹果生产调度中心,乡镇成立果树服务队,建成生产服务、农机服务合作社17个,指导村上成立专业化的疏花疏果、整形修剪、水肥管理、采摘包装等队伍,形成全周期、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体系。实施新型职业果农培育工程,培养苹果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员560人、职业经理人100人、产业经纪人260人,不仅满足了县内需求,也为其他地区输送了一批专业人才。依托苹果基地和龙头企业,每月举办“苹果沙龙”,分享市场信息,交流生产经验,开展技术培训。每年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农户,面对面指导产业发展,手把手传授生产技术,提升群众栽果、务果能力。
2021年,苹果产量达到56万吨,产值2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720元以上。全县通过苹果产业累计分红8613.01万元,贫困户每户最高分红8400元,带动5914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在6万元以上。苹果产业成为宁县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最大产业,随着新建果园大量结果,宁县的苹果产业效益更高。
建成海越、庆新、正洋等企业果品冷库、气调库28座,贫困村果蔬保鲜库12座,库容能力30万吨,实现了周年新鲜供应、“错峰头”销售。庆新果业公司建有2万吨贮藏库,年贮藏销售苹果2.8万吨,销售额1.5亿元以上。建成分拣及商品化处理线2条,实现了苹果智能无损分级分选。2019年建成的庆阳海越分拣线,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苹果分拣包装线,建设技术采用欧盟标准,制冷系统采用日本松下公司先进的大型螺杆并联机组;气调系统采用荷兰VA公司脱氧制氮机、二氧化碳脱除机和气体检测模块;分拣包装线采用法国迈夫公司先进技术,通过对每个苹果360°拍照40张,可区分果品直径、颜色、表面瑕疵等,将苹果分选为26个等级。建成通达、恒瑞康等加工企业16个,涉及浓缩果汁、果粉、果干、果脆片、果圈等4大系列21个品种,积极挖潜苹果价值链。
推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通过“代理+专卖”的形式,在浙江嘉兴市场销售火爆,当前一级果价格达到7元/千克,二级果达到4.5元/千克,三级果3元/千克,苹果电商销售在阿里巴巴、拼多多、天猫等平台连续3年保持前三。以庆新电商中心为带动,发展苹果销售网店200个、微商1800多户,拥有阿里巴巴、京东、天猫、拼多多等50多个固定客户,果品销往国内外20多个省市;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组织电商企业、自媒体、网红达人在苹果基地现场直播,年线上销售苹果5万吨。庆新果业电商中心,与深圳百果园水果直营连锁公司、广西老黄叔果园公司、烟台云微供电商公司等15家企业联合成立电商联盟,与天猫旗下芭芭农场建立全国唯一的供货关系,连续3年果品销量位列阿里巴巴生鲜行业第一,获得“阿里巴巴1688”十大实力供应商等多项殊荣。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营销中心7个,在华润万家等全国22个大型超市直销,与巴勒根国际贸易公司等国内外200多家经销商长期合作,年订单直销鲜果10万吨。通过各种促销方式,加速了苹果销售,增加了苹果产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