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3-04-05 05:05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小学屈雪娇
天津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规则法治道德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小学 屈雪娇

社会有着既定的规则,有法律法规也有约定俗成的行事准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将规则意识作为法治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以规则约束自身。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重视规则意识的培养,充分认识规则意识培养现状,优化培养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和法制精神的培养都是核心内容,而学生在参与学校学习时本身存在规则意识不强的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对学生进行意识强化教育,改进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规则形成正确认知,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现状

小学生对规则缺乏正确认知,相对而言,高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要强于低年级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并不科学,将规则理解为行为的局限。小学生依靠他人的要求调整自身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实践问题,学生在不理解、未能正确认知规则时,一味地被约束,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结合实际的小学教育特征,学校组织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时,面临着学生对规则意识认知不正确、难以自觉遵守、缺乏思想认同等多样化困境。

首先,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并不正确。小学教育环境对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除了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有要求之外,对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交往、社会交往也有着相应规则。但对学生而言,虽然能直接感知到行为被约束,但对规则的理解不够正确。

学生认为规则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局限个人的行为,将规则看作对个人的一种束缚,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将规则片面地理解为行为的限制,而忽视了规则的正向价值,也不利于学生践行规则的要求。基于学生对规则的认知偏差,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规则,以规则引导学生约束个人行为。

其次,学生存在着对规则缺乏遵守自觉性的问题。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学生可以了解到具体的行为规则要求,但身处现实的客观环境中,学生却难以自觉遵守规则,并未严格地按照规则约束自身。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规则,也要使学生认识到在自我需求与规则发生冲突时如何正确遵守规则。当前小学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存在着无法约束自身的问题,当规则与主观意愿产生冲突时,学生会选择依从主观意愿而出现打破规则、违反规则的行为。当遵守规则的自主性并未形成时,规则也难以发挥正向的价值与作用。

最后,小学生对规则内容缺乏认同。小学规则的制定要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符合学生的特点。但目前大部分规则更多的是以成年人的角度进行命令式要求,与学生的认知发展不匹配,影响了学生对规则内容的认同。

学生要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自觉遵守规则,但当规则的内容与学生的理解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时,则会带给学生较强的束缚感,而学生对规则的抵触心理也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发展。学生不认同规则时,学校所采取的不恰当规则培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规则意识淡薄,学生逃避规则时获得的心理愉悦情绪,会导致学生漠视规则行为的强化。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当前规则意识培养中,学生在对规则认知、认同时所存在的多样化问题,基于教育实践背景,探究教学优化的策略与方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规则意识的培养要立足学科特征,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在了解生活逻辑、道德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建立规则认识,深化规则认同,以行为实践上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建立规则认知

规则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对规则的正确认识。小学生在认知规则时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将规则理解为行为的束缚,并未认识到规则的正向价值,导致规则教育难以发挥作用。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具备基础的规则意识,要以基础的行为规则、法律常识为基础,为学生进行生动讲解,使学生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在生活中以规则来约束自身行为。

学生对规则的认识有着循序渐进的特征,而其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也会主动以规则来要求自身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和发展规律,结合学科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规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以生活中的交通标志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学经历、生活经验,使学生思考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模拟过马路的场景,要求学生对闯红灯这一行为进行判断,借助问题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规则产生基础认知,并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掌握规则内容的同时,强化其对规则的正向价值认知,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二)深化规则认同

在规则意识教育中,教师既要关注行为上的引导,也要强化价值观念,促使学生以符合社会规范和学校规则的行为参与日常生活。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引领的基础上,教师要立足课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深化规则认同。

当前学生对规则的不认可,除了学生自身发展的局限因素之外,也与课堂教学失效、价值引领未能发挥作用有关。在实践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以社会现状为话题,让学生认识规律、了解规律,加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也可以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同。

以新年为例,教师可以基于过新年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要求学生回忆梳理春节习俗,突出礼仪这一重要内容,并创设相应的情境,对传统礼仪进行生动展示,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身体验,生动地讲解传统文明礼仪,加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提高规则意识培养的有效性。

(三)推动规则实践

知识既需要理论上的感知,也需要实践上的体验。而针对规则意识养成这一核心部分,则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优化调整个人行为。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认知、理解的规则最终都要通过知识的内化进而使自身自觉地开展自我管理、约束个人的社会实践行为。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强调对规则的学习,也强调学生个人实践行为的调整。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通过设定游戏主题、提出游戏规则、学生实践参与,强化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为了保障活动的组织效果,可以对活动进行延伸,要求学生对活动进行过程回顾以及经验分享。以“两人三足”游戏为例,教师设定规则后,班级共同参与游戏,同时对游戏形式进行延伸,通过“五人四足”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理解规则制定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以规则为依据调整个人实践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基本的教学任务,为了使学生对生活逻辑、道德规律有充分认知,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优化创新教学方法。当前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规则意识的培养面临着学生对规则认知不正确、无法自觉遵守、缺乏思想认同的问题,教师要积极探究教育实践策略,提高学生对规则的理解与认同,使学生理解规则存在的正向价值,从而调整个人行为,更顺利地参与社会实践,在保障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质量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猜你喜欢
规则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规则不规则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