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丁
马路边上,曾经的报刊亭正在被一一拆除。承包一个报刊亭曾经是我和同学的理想工作。那时,我同学的小姨经营一家报刊亭,在月工资普遍几百块的年代每月可以净赚5000块。那是连中小学生都把零用钱投入买报纸杂志的年代,时尚的、体育的、电影的、音乐的、电视的……流行音乐还分欧美的和日韩的。一届世界杯,高潮迭起时每天报纸要买两份。光报刊可以免费看这一点,就够让人满意这份工作了。诸如此类的理想工作还有有线电视缴费站里的收费员。
无论年龄,无论工作经验长短,职业倦怠都无可避免。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想着这份工作到底是干不下去了。脑力工作的一大短板是没法明确的定量工作:工作和休息不能完全分开,只要脑子里想着工作,就变得“脑”不由己;工作起来也容易,随时随地就可以坐下加班;直到收兵之前,前面干多干少说不清究竟有没有意义;工作成果也难以精确计量与衡量……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仍是占人生很大一部分的事。因而在脑力活对人的不断消磨之后,现实也裹挟着个人,还是得接着工作。但如果想干点不太需要脑子的活,在体力和精神上可能更没法胜任。那些意向中可以按部就班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平静单纯。
当曾经的理想工作,被现实与时代淹没,理想工作究竟是什么标准?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是否热爱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听起来既可笑又奇葩。古罗马知识阶层认为一切有偿工作都是可耻的,休闲被视为是幸福生活的唯一基础。到中世纪末,一些人开始为了钱和成就而工作,渐而有了工作必须是所热爱的,且是体面收入之源的思想。至今日,可以再加上一些世俗标准,工作要有价值和意义,工作氛围和谐融洽,工作内容富有创造性与活力,行业具有发展前景等。
现实中没有那么理想的工作,但可以试着把自己的工作向理想状态转变。疲惫感和挫败感大抵还是来自出现的种种问题,搞不定的甲方,额外的工作时间,下降的工作热情,匮乏的工作成就感。对症下药,目标向着“保证工作质量的情况下,减少工作量”,即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效率,思考时间的再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