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需求牵引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发展逻辑与路径

2023-04-05 01:49刘天森王佳遇王天东邢新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案例库市场需求产学研

■ 刘天森,王佳遇,王天东,邢新朋

(1.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3.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加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要论述的有力实践,也是主动适应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新格局深刻调整、切实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举措。依托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20年9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相关专业人士建议我国高校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和一流平台,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突出优势办学理念,坚持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专业化人才,并不断以创新性思维拓展人才培养路径。高等教育为赋能国计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新发展阶段下,对青年人才能力及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细的要求。为全面把握并精准创新就业市场需求牵引下的人才培养方案,需深度思考如何实现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打造培养过程与培养成效协同优化的人才培养新路径,着力突显高等教育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紧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优势。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搭建了高质量平台。政府层面,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持续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云网互联、区块链等新工科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研究价值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案例。根据产学研引领高等教育转型的现实要求、高校推动产业人才供需优化的强大动力及课程教学助力产学研深度发展的开拓性尝试,本文通过对学生、教师和企业管理者进行访谈式调研,解析就业市场需求引领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建设的现实逻辑,进而探究如何依托课程建设夯实产学研协同育人基础。研究结果预期提升产学研协同育人对就业市场需求的赋能效应,促进高校主动寻求产学研联动契机,为突出就业市场需求牵引下的高等教育办学特色提供实践方案。

一、就业市场对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及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深刻把握国家需求对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未来高校应构建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建立动态适应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就业反馈机制。核心要义在于高校应主动把握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重大变化,立足需求牵引下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形成人才供需的全方位深度融合。较早研究表明,产学研协同育人对青年人才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产学研构建体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将提升人才创新意识、就业适应力及实践技能,这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突出对产学研联动机制的关注程度[1-2]。近期研究表明,面向就业市场的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在主动性和开放性、调适和沟通机制、政策和制度引导等方面存在不足;而关于破解之策,已发展至利用数字平台连接产学研多重关联主体及提升转化效率的阶段[3-5]。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政府重要文件及学者研究成果可以研判:其一,为提升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高校亟需充分发掘课程教学的赋能效应,依托多元化教学载体拓展产学研的价值增值渠道,特别是促使学生深刻感知新型科技成果在实际就业领域的应用方式与价值体现,从而同步提升课程教学深度和学生实践能力;其二,产学研协同育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体现在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天然联系,以及这种合作对课程创新生态系统塑造的激励作用;其三,数字经济为提升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提供了支持工具,但这种转化的内在发展机制及关键构成要素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6-7]。

结合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优化途径、课程教学常见方法及案例教学预期目标,加强产学研案例库建设可被视为密切课程教学与就业市场的重要选择。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目的,以启发式互动式沟通为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知识、融入社会生产实践的重要教学方式选择[8-9]。案例教学可以通过真实而复杂的场景模拟,展示出多重问题及典型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而丰富学生的全过程学习体验。从就业市场需求视角来看,更加贴近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方式将助推产学研协同育人与现实生产力的有效契合,由此衍生出教学方法变革是就业市场对高校产学研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有效推动该项要求落到实处,需进一步从指导思想层面把握产学研助力高等教育课程实践元素扩展的独特优势。重点依托数字平台增强产学研案例库的智慧化特征,并借助教App、微课与慕课、大数据实训平台等教学工具,形成“思想指引+智慧教育+实训育人”的教育变革新形态,进而带动教师的智慧教学能力[10-11]。同时,近期研究通过大样本调研指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产学研创新主体共同构筑的耦合系统,但作为科技成果的核心供给主体,高校应如何丰富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从而精准匹配就业市场需求,是产学研创新主体需共同解决的问题[12-13]。由此研判,就业市场需求牵引下的特定案例式教学实践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思想、技术构成、需求倾向、应用方式等环节形成全面把握,重点解决如何依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产学研协同育人路径重塑学生“心、脑、体”素质体系,以厘清面向就业市场需求的产学研案例库建设逻辑。

二、调研设计

(一)数据收集

结合当前研究进展,为促进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高度契合就业市场需求、切实加强青年人才社会适应能力并健全人才供需协同机制,研究组于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对188位学生、23位专业课教师及15家制造业企业管理者(包括企业主管人事的副总、人力资源部门总监、技术部门总监及运营部门总监)进行访谈式调研。具体来说,受访学生来自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江南大学、海南大学等近10所高校,所学专业涵盖理工文法,受教育程度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受访教师来自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海南大学等6所高校,所讲授的课程同样涵盖理工文法学科,最高学历均为博士。受访企业分布于黑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和上海市。为确保调研结果质量,针对每位学生、教师及企业管理者的访谈时间分别不少于12分钟、20分钟和30分钟,且依据受访者反馈的内容对调研提纲作出适时调整。

面向学生的调研主要聚焦于:(1)对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基本认识;(2)所学课程在多大程度涵盖产学研协同相关知识;(3)是否有兴趣融入产学研案例库建设;(4)如何理解依托课程构建产学研案例库的现实意义;(5)制约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主要因素及改进方向。

面向教师的调研主要聚焦于:(1)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渠道的了解程度;(2)是否已将产学研代表性案例融入课程教学;(3)如何理解产学研协同育人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4)依托课程构建产学研案例库需要怎样的支持条件;(5)对于高校支持产学研案例库建设持有怎样的期望。

面向企业管理者的调研主要聚焦于:(1)企业人才需求特征及其演变形态;(2)青年人才在新技术应用及管理领域展现出的能力与素质是否符合企业需求;(3)企业对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助推之策;(4)企业对高校建设产学研案例库的期望。

(二)调研结果

针对学生的调研结果表明:其一,84.04%的受访者能够较清晰地描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定义,但61.17%的学生表示,课程教学中并未系统地接触过产学研相关案例,且并不十分清楚产学研协同育人通过何种渠道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二,90.96%的学生认同课程教学是加强学生对产学研协同理解及应用能力的有效渠道,且76.60%的学生对于融入产学研协同案例建设具有浓厚兴趣。同时也有学生表示,通过课程教学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难点在于如何近距离感知育人成效。对此,建议师生走进企业生产一线、邀请企业家进课堂等发展建议。其三,学生也针对依托课程构建产学研案例库的现实意义表达了观点。代表性观点为,产学研协同育人作为连接高校与就业市场的重要纽带,提升育人成效的途径之一是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而课程教学作为学生系统性获取知识的首要渠道,为集中塑造并传授知识体系提供了平台。其四,关于制约产学研案例库建设的主要因素及改进方向,根据受访学生的观点可以总结出,建设产学研案例库的主要制约因素为:(1)课程教学的表现形式及活动场所范围有限,难以触及产学研协同育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特别是就业市场如何接纳及使用高校研发的科技成果;(2)产学研案例库建设需要成套式智慧教育工具作为支持,这对于参与案例库建设的课程数量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建立在学校对此进行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关于改进方向,学生普遍认为产学研案例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师生、就业市场等主体共同推进。其五,总体来看,研究生对产学研及其案例库建设的理解深度明显优于本科生,特别是具有就业经历的研究生能够更清晰地论述就业市场对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现实需求。

针对教师的调研结果表明:其一,部分教师坦言自身尚未系统地将产学研相关案例融入课程建设,且对于产学研协同育人与就业市场需求间的关系局限于概念理解,缺乏持续性推进策略。一个典型表现为,教学过程中传授产学研知识的载体更集中于书籍、PPT及视频,依托课外实践夯实并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的尝试有所不足。其二,部分教师发现,学生对于就业市场中的科技成果应用方式存在明显困惑,因此着重利用课程解读产学研合作应如何契合就业市场需求,但难以实现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产学研协同育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真实状态。其三,受访教师普遍希望依托产学研共同体引领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库建设,但其过程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从理论层面构建产学研案例库建设的逻辑体系、如何完善产学研案例库的绩效评价体系与平台支撑体系、如何提升产学研案例库建设的内涵深度与外在表现等,为加快教学视域下的产学研协同育人与就业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注入发展活力。

企业管理者调研结果表明:其一,关于企业人才需求特征及其演变形态,受访企业普遍表示,为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并融入新发展格局,行业人才需求特征整体呈现出由专业技能向综合能力的演变趋势,突出表现为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同发展,且实践能力和政治意识被提升至新高度。其二,关于青年人才在新技术应用及管理领域展现出的能力与素质,受访企业对近年来我国高校以严谨、求实、精进作风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给予了高度评价,且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展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高度契合新技术应用及管理所追求的“价值信赖”与“聚焦未来”发展目标。其三,关于企业对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助推之策,当前阶段,科学技术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数字经济与多元主体协同共创机制开始全面且深刻影响就业市场前景。为更好地契合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动机并激发高校创新潜能,企业在吸引人才过程中已展现出多元化和立体化思路,逐渐模糊“专业对口”的固化思维,更加强调人才自身能力属性与企业需求的适配度,以及人才在新技术应用及管理层面所展现出的能力倾向。其四,关于企业对高校产学研案例库建设的期望,受访企业期望高校从以下方面提升案例库建设成效。(1)促进学生熟悉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新技术及管理特征。通过强化学生对最新科技成果应用特征与价值贡献的把握,提升其跨专业就业的适应能力,以拓展职业发展空间。(2)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转化能力。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的本质特征很大程度决定了初入职场的青年人才应快速适应“干中学”的工作状态,这要求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形成“无缝对接”。(3)提升学生在各专业技术岗位间的协同沟通能力。鉴于岗位交叉融合已成为现代企业组织设计的重要趋势,以及部门间共同需求的社会化关系,青年人才对新技术及管理趋势的精准把握有助于其人际关系建设、工作效率管理等方面实现显著进步。

三、就业市场需求牵引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发展逻辑

根据对学生、教师及企业管理者的访谈式调研结果,可以发现不同群体对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及教学视域下的案例库建设的认知存在天然差异,但对于建设目标的期望及现实困境的定位展现出一定相似性。一方面,师生群体能够较好描述产学研协同育人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但对于高校产学研案例库建设的具体路径及现实可行性表达了困惑。另一方面,企业期望高校作为知识创造的主体,能够促进青年人才充分掌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逻辑思维与实践方式,进而能够快速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综合调研结果及既有理论经验,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就业市场需求牵引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发展逻辑。

就业市场视域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不仅体现为相关主体合作强度、科技项目转化数量、作价投资等可直接测度的评价指标,也包括所培养的青年人才是否能够有效掌握科技成果转化规律及相关实践能力,进而从软实力层面增强就业市场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及专业化人才技能的动态把握,这更加符合人才是未来科技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观。从调研结果来看,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当前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进程已滞后于市场需求,甚至存在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脱节现象。有鉴于此,就业市场对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的评价逻辑在于,高校对现实生产力发展所直接展现出的全方位贡献,并逐步深化对于青年人才能否有效运用产学研合作成果解决现实生产问题及“岗位适配度”的考虑[14]。

高校视域下,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从供给侧层面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来看,我国高校融入产学研的进程相对缓慢且联系相对松散,一定程度导致人才供需产生结构性矛盾。因此,高校(特别是典型行业高校)应深入思考为就业市场培养具备哪些特征的人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典型行业特色高校,需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基本要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国家与地区战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产学研全面对接与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多主体协同育人及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有鉴于此,高校视域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影响就业市场需求的评价逻辑在于,是否充分支持面向就业市场需求的产学研实践,特别是如何为师生融入产学研创造良好的探索环境,从顶层设计层面构筑师生共促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高等教育新业态。

师生联动视域下,高校在服务国民经济行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促进师生群体在提升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过程中发挥协同联动效应,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供给国家和社会需要、尤其是“卡脖子”技术所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引领和支撑就业市场需求的变革规律。有鉴于此,师生共促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评价逻辑在于,基于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整体规划,依托课程教学强化产学研案例库建设及其衍生的新型培养模式,通过优化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环节,推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全面提升。

四、就业市场需求牵引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发展路径

(一)把握就业市场对高校产学研建设能力的需求

如何全面掌握就业市场期望的人才素质结构与特征,是高校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调研结果,就业市场正在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效形成一套清晰、规范、详实的评价标准,且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单位对于人才真实价值判断的敏感程度与准确程度也逐渐提升。鉴于就业市场是青年人才培养成效的“试金石”与“晴雨表”,高校需精准把握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动态发展特征。针对产学研关键元素的实践成效,建立与代表性就业单位的持续对话机制。具体建议如下所述。

其一,明确界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视域范围并精准厘定“政企学研”、教师、学生群体的角色定位。高校需全面把握产学研协同育人与就业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现实意义,从服务产业经济战略视角推进人才供给质量的快速提升,这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关于“新时代新形势: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重要论述及精神指示的有力实践。

其二,高校需从权变视角出发,强化就业市场需求牵引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驱动价值及对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导向,通过把握国家重大战略与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模式的结合点,构建并坚持“以需引供”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对此,高校需识别并跟踪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将用人单位评价作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风向标,并设计适用于就业单位评价学生真实岗位价值的指标体系,避免简单以就业率、就业单位类别、就业区域等笼统指标评定人才培养成效,形成尊重客观事实、寻求就业市场反馈的产学研协同育人质量评价新思路,实现培养方案与培养成效间的“知己知彼”。

其三,高校需依据自身产学研协同育人目标建立就业单位名录,根据“主管领导负责制”原则,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就业单位建立意见互通机制。同时,建立企业需求信息反馈平台,以主动、开放、专业、共享的姿态接纳就业市场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的需求并及时予以反馈。在此基础上,定期将用人单位的建议进行归纳整合,并依据建议内容进行标签化分类,采用集体研讨方式针对用人单位需求进行策略研判,建立面向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的多重主体长效互动机制。

其四,高校需深化面向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导师制建设成效。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了企业导师制,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突出产学研协同育人目标及服务国家与行业急需的教育发展战略导向,秉持创新思维、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等原则,重点从制度创新、条件保障、成效评价等方面推进实践型人才的良性供需关系。对此,高校需充分调研学生的导师选择意愿,拓展科研导师与企业导师并行的“双导师制”实践范围,多部门、多措并举地提升学生融入产学研系统的意愿,并依托“双导师制”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效融合,加强有利于学生理解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教学科研活动。在此基础上,高校需抓好三大平台建设,即教学科研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就业市场需求牵引下产学研成果转化载体建设。

(二)通过完善跨学科建设体系夯实产学研协同育人教育“全过程观”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在我国高校开展广泛实践,下一步需重点解决“为何跨学科”“如何跨学科”“如何跨好学科”等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受部分高校产学研建设能力不足的影响,青年人才一定程度地存在不同岗位间准入及沟通困难的现状,其重要原因为跨学科知识存量相对匮乏。鉴于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事关实体经济质量,如何保持区域及产业优势是一项长期挑战,这种动态化的发展特征要求青年人才掌握复合型职业技能及快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多重岗位的发展需求。对此,高校需依据产学研协同育人目标下学生需具备的技能组合及其演化规律,从学科交叉融合视角创新知识结构体系,依托人才培养“全过程观”引领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同步提升。

作为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人才培养“全过程观”需要全面把握不同培养环节的特征、各环节配套支持措施及整体联动关系。对此,为提升高校在产学研协同育人领域的人才培养竞争力,需通过完善跨学科体系夯实紧缺型人才培养“全过程观”。理论层、方法层、绩效层视角下的具体建议如下所述。

理论层面,高校需聚焦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整体目标设定。根据就业市场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的期望,完善跨学科运行机制设计,将人才培养“全过程观”明确界定为“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环节,并以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全面提升与深度融通作为最终成效的评价要点,据此规划稳定的跨学科培养过程并设计科学的培养制度,着力于培养成效的稳步提升。

方法层面,高校需构建提升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的实践联动体系。随着人才培养参与主体范围的扩展,能动者联动被视为促进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动力。依据人才培养“全过程观”的目标,可尝试打造“课程推动、教师带动、跨学科体系拉动、就业市场需求驱动”的四轴联动育人模式,并依据实践成效进行动态调整。具体来说:(1)高校可根据就业市场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的需求打造跨学院联合授课模式,推动学生强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科研技能。(2)高校可组建具备跨学科素养与知识体系的教师团队,带动学生形成对自身专业的深刻理解与认知。(3)高校可将跨学科建设全面融入产学研相关课程的精细化塑造过程,拉动学生对所学理论与实践前沿的突破性探索。(4)高校可搭建面向产学研成果转化的实训平台,驱动学生深刻掌握跨学科教育的内涵及其如何在行业实践中开展应用。综上分析,这种主客体相融合的能动性开发模式将激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突出模式创新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的赋能意义,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同推进的新合力。

绩效层面,高校需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效的评价标准。近年来,我国更加强调高层次人才在理论、思想、实践能力的深度融合。“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三位一体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提供了成效评价依据。对此,高校可构建校内、校外双重考量体系。校内层面,在评价人才培养“全过程观”关键构成要素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对三者之间辩证统一关系以及学生“内隐”和“外显”学习效果的考量。校外层面,定期邀请用人单位管理者对高校产学研建设能力进行评价,重点突出对学生“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判断,从外部视角形成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思想道理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的系统评价。

产学研协同育人为高校有效契合就业市场需求提供了针对性和系统性工具。本文通过对学生、教师和企业管理者开展访谈式调研,明确了不同主体如何理解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及其对就业市场的价值驱动。据此,分别从就业市场、高校及师生视域剖析就业市场需求牵引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发展逻辑,重点突出依托课程教学构建产学研案例库的重要驱动作用。为促进理论逻辑现实化,从把握就业市场对高校产学研建设能力的需求、完善跨学科建设体系夯实产学研协同育人教育“全过程观”层面提出实践路径选择。

猜你喜欢
案例库市场需求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心血管外科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及应用研究
国内首个海事司法案例库正式上线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基于实践应用的基坑工程设计案例库建设研究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MTI朝鲜语同声传译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