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足食为先”

2023-04-05 01:34:21范佛山
群众 2023年4期
关键词:朱熹百姓民众

□ 范佛山

朱熹(1130—1200年),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在《劝农文》中提出的“足食为先”主张,强调百姓维持生活的根本在于衣食丰足。这一主张着眼于民生疾苦,致力于发展农业,落脚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朱熹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民生之本在食,发展农业

重视农业生产是“足食为先”的基本要求。农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因此,古人一向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发展。朱熹指出,“窃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他认为,维系民众生存发展的根本在“食”,而使“食”充足的前提则在“农”。

“足食为先”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为推动农业生产,朱熹指出,“契勘生民之本,足食为先,是以国家务农重谷,使凡州县守倅皆以劝农为职,每岁二月,载酒出郊,延见父老,喻以课督子弟、竭力耕田之意”。各级官吏要将“劝农”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除定期开展下乡慰问外,还要积极劝诫农事,确保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朱熹一生五任地方官,期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思想。他认为,农业生产要不违农时,精耕细作。他在《劝农文》中指出:“今来春气已中,土膏脉起,正是耕农时节,不可迟缓,仰诸父老,教训子弟,递相劝率,浸种下秧,深耕浅种。”这是告诉人们要按照时节进行耕种,同时精细培育以利于作物的茁壮成长。如果不按农时进行生产,则“无致因循,自取饥饿”。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朱熹主张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种植。他在《劝农文》中指出,“种田固是本业,然粟、豆、麻、麦、菜蔬、茄芋之属,亦是可食之物”,“山原陆地,可种粟、麦、麻、豆去处,亦须趁时竭力耕种,务尽地力,庶几青黄未交之际,有以接续饮食,不至饥饿”。可见,各类作物作为粮食的替代品,对于接续百姓饮食、规避饥饿意义重大。此外,朱熹十分重视兴修水利,保护耕牛。他认为“陂塘之利,农事之本,尤当协力兴修”,在南康军任上,他积极申奏,招募灾民,修缮星子县所需的石堤。他强调“耘犁之功,全藉牛力”,对耕牛要“切须照管,及时喂饲,不得辄行宰杀,致妨农务”。注重保护耕牛,以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朱熹在地方任职期间,始终关注农业生产,这既是他职责所在,也是他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社稷为民而立,涵养民力

“足食为先”是“生民之本”。朱熹在注释《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作为儒学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儒家“民为邦本”思想,进一步提出“生民之本,足食为先”,认为足食为民之本,必须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予以保障。朱熹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一系列践行民本思想的主张。

减轻赋税。作为封建社会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赋税的多寡关系百姓生计。朱熹主张“薄赋”或“省赋”,反对“重敛”。他认为君主在处理赋税问题时,应该“量入为出,罢去冗费,而悉除无名之赋,方能救百姓于汤火中。”朱熹指出,“农时,谓春耕夏耘秋收之时,凡有兴作,不违此时,至冬乃役之也”。春夏秋三季是农民耕耘收获的季节,不应该役使农民;役使农民,只能放在农活空隙的冬天。否则,耽误了农时,就会影响民食,危害社会稳定。在南康军知军任上,朱熹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薄赋”主张,除减免本地的部分正税和无名苛税外,还上书朝廷请求减免所辖各县的秋苗、夏税、木炭、月桩、经总制钱。涵养民力。百姓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应专注农业生产以求足食,不应承担繁重的夫役以致延误农事。为此,朱熹提出“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的思想,上书朝廷请求“轻夫役,养民力”,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朱熹认为,“须一切从民正赋,凡所增名色,一齐除尽,民方始得脱净”。他特别反对繁重的夫役妨碍农业生产,主张轻役。在朱熹看来,只有“宽民力”,使民得以休养生息,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古已有之,至宋代甚至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形,严重威胁百姓的生存状况。鉴于此,朱熹认为“即未悉备井田之法,宜以口数占田,为立科限,民得耕种,不得买卖,以赡贫弱,以防兼并”,以此来达到抑制兼并的目的。此外,朱熹在知漳州时,鼓励百姓开垦荒田,并减免他们的租税,以满足百姓对土地的基本需要。相较于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朱熹强调恤民,认为“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恤民而不流于空谈,是治国安民的关键。

为政在于得人,安定国家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足食为先”的价值旨归。作为古代士大夫的代表,朱熹抱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并且深谙民心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在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故以此为王道之始”“人君为政在于得人”的思想。而赢得民心继而稳固政权的关键,则在于对“生民之本,足食为先”主张的践行。在朱熹看来,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直接关系社会秩序的安定,民众的富足是社会道德良善的前提。正如朱熹所言,“欲吾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以共趋于富庶仁寿之域。”可见,“足食为先”目标的实现,将推动民众需求的转向,即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民众只有富足,才能拥有符合道德的生活,从而推动国家的长治久安。

“足食为先”,实现百姓富足与社会安定,这是民心所向。朱熹在为《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九章做注释时曾举例指出:“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危。”他强调遵从民意,实现民富。“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倘若民众备受饥饿之苦,那么社会必然会走向混乱。正如朱熹在《上宰相书》中所言,“试观自古国家倾覆之由,何尝不起于盗贼;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因此,保障百姓的物质需要对于维持社会安定意义重大。他认为,衣食丰足是实现社会良善的基本前提,合乎道德的教化则是获取民心、稳固礼法秩序的重要基础。百姓的衣食丰足与合乎道德的教化融合共进,又推动了民富目标的实现。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提出的“以共趋于富庶仁寿之域”,强调的是普遍富裕。这对于安定民心,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朱熹百姓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不让百姓撇嘴骂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百姓记着你
青年歌声(2020年10期)2020-10-23 10:05:12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百姓看家“风”
武夷山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与朱熹
海峡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14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中国民政(2014年1期)2014-06-27 05: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