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红英
(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江苏 南通,226018)
胃炎是小儿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小儿因为年龄小、身体发育不全,很容易患病[1]。胃炎主要是因为胃动力不足、胃排空功能障碍等所致,患儿的胃炎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等[2]。胃炎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不仅影响着患儿的情绪,还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等,所以需要及时治疗[3]。在胃炎的治疗过程中,实施康复护理和饮食指导,可以帮助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指导患儿合理饮食,改善胃炎的临床症状等。胃炎患儿因为自身因素的原因,治疗依从性、配合度不高,同时疾病治疗效果也受到影响,对其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和饮食指导后,可以帮助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改善患儿家属的疾病认知,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患儿的治疗,进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帮助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4]。本研究就康复护理与饮食指导联合应用对胃炎患儿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选择南通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0例胃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6.25±0.43)岁;病程3~15周,平均病程(10.25±0.56)周。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6.27±0.44)岁;病程3~14周,平均病程(10.23±0.54)周。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被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胃炎诊断标准[5];②年龄≤12岁;③初治,起病72 h内。
排除标准:①重度急性肠胃炎,存在严重脱水、等渗性脱水及消化道外症状患儿;②脏器功能改变患儿;③重度营养不良患儿;④近3个月内服用过益生菌患儿;⑤依从性较差患儿。
本研究中的所有患儿均进行胃炎的治疗,在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对应的护理措施。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为患儿安排一个安静、干净舒适的病房,加强患儿临床症状的检查和监测,定时为患儿进行胃动力相关指标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患儿进行常规饮食指导、药物指导等。
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联合饮食指导。(1)心理疏导。疾病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较大,长时间的疾病折磨,影响着患儿的情绪,所以需要在患儿治疗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不仅需要做好与患儿之间的沟通交流,还需要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及时观察和掌握患儿和家属情绪的变化,对其负面情绪也进行安抚,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护理人员使用亲切温和的语言与患儿沟通,给予患儿鼓励和支持,可以为患儿提供一些喜欢的玩具、图画、音乐等,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缓解患儿的负面情绪。(2)健康教育。在患儿治疗的过程中,患儿及患儿家属会因为对疾病知识的不了解,产生负面情绪、担心治疗效果等,所以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将疾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告知患儿及家属,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组织患儿及家属参加专家营养讲座,聆听疾病发病原因、防治方法、危害等,还可以采用宣传册、动画、视频等方式,讲解疾病知识和营养知识,构建微信群、QQ群等,定期发送儿童营养不良防治知识等,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3)药物护理。患儿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按照医嘱合理地为患儿使用药物,提前将药物服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儿及家属,让患儿及家属对药物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减少恐慌、不安等发生。(4)康复指导。环境对一个人情绪的影响也较大,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心、舒适的病房环境,让患儿放松心情,为了促进患儿的康复,对患儿进行康复指导。制订康复计划,为改善患儿的胃肠功能、消化功能,可以加强患儿的放松训练,进行的康复训练方式主要有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等。(5)饮食指导。及时地与患儿及家属沟通,了解患儿的饮食喜好和饮食习惯,然后结合患儿的病情,为患儿制订饮食计划、饮食建议。指导患儿及家属多食用开胃的食物,少食粗纤维食物,多食用米粥、水果、绿叶菜等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不能食用辛辣刺激、生冷产气的食物、饮品等。用餐后要进行适当的运动,例如饭后走一走、动一动等。
①两组患儿肠道菌群分布比较。肠道菌群检测:收集患儿新鲜粪便标本1.5 g,震荡、混匀、稀释后接种于培养基中,上机检测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产肠毒素的拟杆菌数。
②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负面情绪评价比较[6]。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儿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进行评价,调查人员均通过专业培训考核。SAS评分标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评分标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
③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7]进行评价,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等8个项目,每项0~100分,评分与患儿的生活质量成正比。
④两组患儿干预后依从性比较。护理依从性的评价标准:完全依从:积极参与护理中、按照要求进食;依从:可以在指导下进行合理饮食;不依从:不按照要求进食。依从性=(完全依从+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EXCEL、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肠球菌、拟杆菌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后菌群分布情况比较 (-x± s,CFU/g)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的SAS、SDS评分均降低,并且观察组患儿的SAS、SD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s,分)
SAS评分 SDS评分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后 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 35 59.34±5.67 32.13±2.33 55.36±3.68 30.26±3.68对照组 35 59.35±5.65 43.26±4.28 55.35±3.67 40.46±3.59 t 0.007 13.512 0.011 11.738 P 0.994 <0.001 0.991 <0.001组别 例数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生理机能 生理职能 身体疼痛 精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一般健康状况观察组 35 护理干预前 65.32±15.36 66.35±14.58 64.25±15.33 62.28±14.27 60.25±13.18 65.66±15.39 62.37±14.13 65.62±14.55护理干预后 89.67±15.46*88.25±15.62*89.35±14.67*88.54±15.36*87.52±15.39* 88.52±15.64* 90.25±16.35* 89.35±17.62*对照组 35 护理干预前 65.66±16.35 66.34±14.55 64.23±15.35 62.26±14.25 60.23±13.14 65.65±16.36 62.35±14.15 65.63±16.53护理干预后 70.25±13.68*71.25±14.85*73.62±14.58*73.62±14.21*70.53±14.26* 74.62±13.86* 75.62±15.66* 74.52±16.82*t护理后 5.565 4.467 4.499 4.218 4.791 3.935 3.823 3.602 P护理后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比较 [n(%)]
胃炎会影响患儿的进食、吸收、消化。胃炎患儿常见的症状,例如食欲不振、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腹胀、恶心等,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对患儿的心理状态也产生影响,很容易诱发患儿产生焦虑、抑郁、不安等情绪[8-9]。
当前,在临床上针对患儿的胃炎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是因为患儿年龄太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较差。为了提高胃炎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需要加强患儿的护理干预,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情绪的安抚及康复指导、饮食指导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改善患儿及家属的情绪和心理状态[10-11]。临床上很多胃部疾病的发病与饮食有关,所以在胃炎患儿的治疗中,对其进行饮食指导,可以帮助患儿的家属正确认识患儿的饮食,为患儿提供符合其胃功能需求的食物,促进患儿消化,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患儿恢复机体健康[12]。将康复护理和饮食指导联合,可以加速患儿的康复,稳定患儿的情绪,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和依从性,进而提升治疗、护理效果[13]。本研究针对康复护理联合饮食指导对胃炎患儿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影响进行了研究,以常规护理为对照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研究的结果分析如下。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肠球菌、拟杆菌数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患儿实施康复护理联合饮食指导,结合患儿的实际病情和身体情况,为患儿制订符合患儿病情恢复需求的护理措施以及饮食指导,进而加快了患儿的康复速度,快速改善患儿的菌群分布情况,进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14]。
在本研究中,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的SAS、SDS评分均降低,并且观察组患儿的SAS、SD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康复护理联合饮食指导,有效结合了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特点和临床表现,为患儿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提高了对疾病的认知,缓解负面情绪,进而帮助改善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态。
实施康复护理联合饮食指导后,观察组患儿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实施康复护理联合饮食指导,可以帮助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康复护理联合饮食指导,从心理、生理、疾病、药物、饮食、康复等方面开展各项护理措施,满足患儿、患儿家属的康复需求与生活需求,进而可以提高患儿治疗的配合度和积极性,改善其心理状态、身体状态等,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15]。
本和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主要是因为康复护理联合饮食指导,对患儿及家属实施的护理干预更为全面、更符合其心理需求和身体需求,更好地帮助患儿、患儿家属了解疾病知识、治疗效果,同时帮助稳定其情绪,帮助消除或减轻负面情绪,起到了有效的安抚作用,进而可以提高其治疗的配合度和积极性,促进治疗依从性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胃炎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对其实施康复护理联合饮食指导,可以帮助改善患儿的菌群分布情况及心理状态,同时还可以提升患儿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