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燕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保健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老年群体由于机体功能减退、免疫力差以及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易出现重症肺炎[1]。老年重症肺炎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导致死亡风险增高,因此需要及时实施有效的救治[2]。机械通气在该病患者中较为常用,能够予以呼吸支持,但是在通气前会有较多的痰液产生,若是护理不当可能会出现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影响临床疗效,延长住院时间,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需要辅以积极的护理干预[3-4]。在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呼吸道护理不可或缺,配合呼吸道护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5]。本研究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 200例重症肺炎老年患者开展研究,就呼吸道综合护理的实施效果进行观察,旨在为临床更好地提升该病患者的预后效果提供参考。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 200例重症肺炎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0例。对照组男384例,女216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9.10±2.45)岁;病程1~10 d,平均病程(5.42±1.37)d;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89例,中专及高中246例,大专及以上165例。观察组男379例,女221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9.21±2.50)岁;病程 1~10 d,平均病程(5.50±1.43)d;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92例,中专及高中248例,大专及以上1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中重症肺炎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者[6];②年龄60~80岁者;③临床检查结果显示肝肾功能正常、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④临床资料无缺项者。
排除标准:①胸廓严重畸形者;②重症呼吸衰竭或其他肺部疾病者;③严重营养不良、免疫缺陷者;④精神异常、阿尔茨海默病者;⑤研究期间中途转院者。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为患者创造干净整洁、安静舒适、通风良好的病房环境,定时消毒物体表面、地面及空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对患者反复进行健康宣教,根据心理评估结果引导其正确宣泄负性情绪。遵医嘱落实机械通气相关护理操作,对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用药干预。增加病房巡视次数,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呼吸道综合护理。①口腔护理。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漱口水,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刷牙及漱口方法,在晨起、三餐后及临睡前做好口腔护理。②机械通气护理。定期对呼吸机连接情况、参数是否正确进行检查,将气管插管妥善固定。对呼吸机供氧情况进行观察,及时倾倒呼吸机管道内冷凝水。日间安排专人指导患者进行脱机训练,完成脱机训练后30 min进行血气分析检查。实施间断脱机训练,直至患者能够完全脱机。③吸氧护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注意对氧流量进行控制。应用加热湿化器,在吸氧后3 min将湿化液滴入气道内,25~300 mL/d。在吸痰前再予以湿化液5 mL滴入。④吸痰护理。患者取半坐卧位,在落实无菌操作技术的同时进行吸痰操作,注意动作轻柔。⑤排痰护理。先实施雾化吸入,降低痰液黏稠度及气道阻力。后通过叩背、体外振动排痰机进行排痰操作,注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振动频率。针对痰液比较黏稠者,则将频率适当提高,延长排痰时间。⑥人工气道护理。针对进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遵医嘱实施吸痰处理并对痰液情况进行观察,及时告知医生异常情况。定期对呼吸机管路进行检查和更换,定期更换湿化液。定期对呼吸机气囊压力进行检测,维持气囊压力在固定值范围内。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情况。利用便携式肺功能仪对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进行测定,检测指标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用力肺活量(FVC)、FEVl/FVC比值、呼气流量峰值(PEF)。
②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肺水肿、感染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肺水肿+感染性休克)例数/总例数×100%。
③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啰音。
④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情况。临床相关指标包括日排痰量、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
⑤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评分,共有4个维度,每个维度为0~100分,生活质量越好表现为分值越高。
干预前后,两组组内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例数FEVl(L)FVC(L)FEVl/FVC(%)PEF(L/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600 2.01±0.35 2.39±0.45* 2.44±0.30 3.30±0.37* 65.20±3.15 85.20±6.85* 81.19±5.80 132.79±4.65*观察组 600 2.04±0.39 2.74±0.57* 2.46±0.33 4.05±0.42* 65.43±3.26 94.32±3.96* 81.32±5.89 158.95±6.34*t 1.402 11.805 1.098 32.821 1.243 28.234 0.385 81.500 P 0.161 <0.001 0.272 <0.001 0.214 <0.001 0.700 <0.001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s,d)
表3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s,d)
组别 例数 发热 咳嗽 呼吸困难 肺部啰音对照组 600 3.41±0.65 6.28±1.74 5.30±1.11 7.18±1.54观察组 600 1.64±0.35 4.09±0.82 3.52±0.71 5.01±1.16 t 58.729 27.888 33.090 27.569 P<0.001 <0.001 <0.001 <0.001
观察组日排痰量高于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s)
表4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日排痰量(mL)呼吸机使用时间(d) 住院时间(d)对照组 600 45.35±5.19 15.74±2.70 20.46±4.80观察组 600 68.41±6.60 10.10±1.86 14.10±2.59 t 67.275 42.137 25.563 P<0.001 <0.001 <0.001
干预后,两组患者GQOLI-74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维度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物质生活 社会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600 54.40±5.71 74.52±4.80* 60.18±6.20 76.69±5.43* 63.46±7.10 80.90±8.33* 50.15±4.09 75.82±7.25*观察组 600 54.52±5.83 85.49±6.20* 60.31±6.29 88.71±7.57* 63.58±7.24 87.10±9.02* 50.25±4.16 86.66±8.00*t 0.360 34.270 0.361 31.604 0.290 12.369 0.420 24.594 P 0.719 <0.001 0.719 <0.001 0.772 <0.001 0.675 <0.001
重症肺炎病情严重且进展速度快,及时的治疗干预可避免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7]。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机体生理功能下降,难以及时排出肺部分泌物,一般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呼吸屏障机制,对正常排痰产生影响,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8]。因此,在重症肺炎老年患者中应重视排痰护理。常规护理干预缺乏针对性的呼吸道护理干预,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气道堵塞、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加大临床治疗及护理难度,护理效果一般[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4项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泉等[11]学者的研究表明,实施呼吸道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FEVl、FVC、PEF三项指标数据均优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所得结论与本研究基本一致,证明了呼吸道综合护理在促进肺功能改善方面的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在于,通过实施吸痰与排痰护理可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促进患者呼吸道通畅,减轻细菌感染程度,有助于肺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同时还可升高肺部位置,改善肺功能[12]。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胡玉守[13]等研究结论一致。说明通过口腔护理可及时清除口腔内细菌,减轻口腔溃疡及感染的发生[14]。机械通气护理可减少管道扭曲、脱管等情况发生,有利于患者尽快脱机[15]。同时,排痰护理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有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并有助于肺功能的改善[16]。人工气道管理则可避免外来细菌进入气道,减少感染风险,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赵丽[17]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日排痰量高于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秦文[18]研究认为实施呼吸道综合护理后研究组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方面优于对照组,佐证了本研究结果真实可靠。分析原因在于,呼吸道综合护理能够提升排痰效果,纠正血气分析指标,改善通换气障碍和肺功能情况。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临床症状,通过脱机训练可缩短呼吸机时间,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本研究根据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特点采取针对性呼吸道综合护理,能够保持呼吸道畅通,消除危险因素,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因并发症发生所带来的痛苦。同时呼吸道综合护理能够加快临床症状消失速度与肺功能改善速度,可提升其舒适度,不仅可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还可获得较好地康复效果,减少对患者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有助于患者尽快回归社会,改善其预后生活质量[19]。
综上所述,呼吸道综合护理实施后所取得的效果确切,适合应用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对于其康复效果、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