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海波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上海 201505)
月经是指卵巢周期性变化,出现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出血,卵巢周期性变化包含黄体、卵泡、排卵,在雌激素和促黄体共同作用下,成熟卵泡分泌E2促进下丘脑释放,一旦卵泡未受精,黄体萎缩,致使子宫内膜脱落,月经来潮[1-2]。黄体支持方案能有效改善黄体功能,提升治疗效果,但目前关于药物剂量的选择尚无统一用药标准[3-4]。本文现将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20例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剂量黄体酮胶囊治疗。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见相关文献[5]。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纳入研究对象120例,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40例,两组资料经比较提示P>0.05,有分组比较价值。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黄体酮胶囊(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402,50 mg/天)低剂量组服用100 mg/d黄体酮,指导患者入睡前服药;中剂量组服用200 mg/d,分早晚2次服用;高剂量组服用300 mg/d,分早中晚三次服用。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1)总有效率:治疗结束后出现撤药性出血,出血量在20~80 mL,并且月经量、月经周期与月经经期恢复正常,即代表显效;有效为治疗后出现撤药性出血,其月经量、月经周期与月经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指上述情况均未达到,且可能出现加重[6]。(2)观察三组子宫内膜厚度、阴道流血量评分、阴道流血时间,其中子宫内膜厚度于治疗前后进行B 超获得;阴道流血量根据 Higham 提出的月经失血图进行评估[7],根据月经卡评分进行评估阴道流血持续时间。(3)比较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卵巢功能比较 用药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差异(P>0.05);用药后,中低剂量组的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阴道流血量评分、阴道流血时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卵巢功能比较
2.3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高剂量组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而中低剂量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n(%)]
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是影响女性生殖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该病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虽尚未明确,主要与精神紧张、营养不良、卵巢排卵功能、黄体功能障碍、生殖系统疾病等因素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造成激素分泌紊乱和卵巢排卵功能障碍,此病的发生往往对女性日常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一旦发现需尽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8-9]。目前研究认为月经失调和孕激素缺乏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常使用补充孕激素治疗该病,黄体酮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孕激素,通过将增生期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内膜,促使其脱模样改变、萎缩,甚至完全脱落,进而达到有效保护子宫内膜的作用,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10]。
本研究通过对比高中低三种剂量的黄体酮胶囊治疗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可见三种剂量均能达到一定的临床效果,这与黄体酮本身的药物机制有关,说明给予低剂量黄体酮也能达到与高剂量相同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比较发现,用药后,中低剂量组的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阴道流血量评分、阴道流血时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肯定了200 mg/d 剂量的治疗效果其原因可能为,黄体酮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月经周期后期能够使子宫黏膜内腺体生长,子宫充血、内膜增厚,而高剂量的黄体酮通过下丘脑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还会抑制排卵,从而纠正月经失调,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的生理周期。此外本文在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上发现,高剂量组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而中、低剂量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由此说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提示在给予足够时间黄体酮的基础上,黄体酮达到一定剂量后,即使继续加大给药剂量,临床撤退性出血的治疗效果也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使用200 mg/d黄体酮治疗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效果显著,同时也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但也因用药剂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加强治疗期间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最大限度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