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雨熹 郭贝一
《中国乒乓》电影海报
这部电影上映的过程中经历很多坎坷,网络上也有很多质疑。在校园路演期间,我发现学生们很喜欢。那天在北大,一个女生当场痛哭。她没想到,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情难自抑,哭得很伤心。我当时也很受感动。散场后,学生们还在门口和我聊了很久。我覺得拍电影的目的也是在寻求知音,在校园里,我看见了那么多年轻的知音。清华附中的校长喜欢这个电影,看完之后特意安排高三年级看了一遍。那天和学生们聊到马上要面临的高考,他们显然从电影中得到了很多。
我们拍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故事,是真人历史传记片,相信年轻人会喜欢,但没想到大学生那么喜欢。将影片中角色的名字修改为化名,对我们来说是很无奈。但很多观众看完之后好奇,在网络上搜索角色的原型,也了解了那段历史。
中国观众在大银幕看到的体育电影比较少,这个类型跟其他类型相比,其实不一样。体育电影的最后,主角通常是胜利者,但好的体育电影能做到观众即便知道结果,仍然会觉得跌宕起伏。《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片名已经把结果透露了,但过程非常刺激。我们回头看1995年的比赛,即便知道结果,每一个球的处理却是记不得的,背后的细节都是电影可以呈现的内容。
电影终究是描绘人物,体育电影是以人物为基础的类型电影,通常都有励志属性,试图用一个故事来激励人心。观众如果确实为他们的命运捏一把汗,最后当然会获得感动。相比比赛本身,体育电影能够调动的情绪比较多,很多人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伴随着紧张、欢笑和泪水。
我认为,体育电影最重要的价值是对人生的感受,不只是呈现比赛的输赢,而是透过输赢来体会不同的人生。大家都看过当年那场比赛,但我相信99%的人并不了解那些人的人生,甚至是运动员自己。电影的原型人物马文革在观影过程中热泪盈眶。他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没有任何好奇,但没有用这样戏剧性的角度去观察过自己的人生。电影提供给观众一个特别的视角,去看这组群像里不同人的人生。
电影是拍给所有人看的,要假设观众不懂乒乓球。影片每一帧都很关键,不可能把比赛完整地搬到银幕上去。这部电影最后呈现的是团体赛,赛制复杂,决赛耗时也长,但最终呈现的只有10分钟。
在这方面,创作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的事情不能有任何虚构,小的细节可以进行艺术加工。比如,真实比赛中,双方一局打平十几次,电影自然无法呈现每一个球。因此,要找到关键的让这个段落形成戏剧曲线的几个球,在镜头上用类似文学排比的方式快速处理。观众也觉得这样处理很好。
我拍的就是一个简单的主题,人应该怎么过好自己的一生。有一位乒乓球运动员,在我们组里演国家队队员,亲身经历了这个电影的拍摄后,表示这个过程给了他很大的震撼。
全组人都不知道把那些比赛看了多少遍。对演员来说,演这部戏的前提条件就是练球。段博文第一个进组,练得最早,11个月。丁冠森与孙浠伦练了8个月,时间最短。他俩进组时,别人已经练3个月了,他俩非常着急。段博文为饰演王涛,要一边增肥30斤,一边训练,这两件事很难同时进行。他白天练完,回去马上狂吃,为这个戏遭了很多罪。主演邓超更是真的走进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我很喜欢他这次的表演,跟以往不一样。
电影正式上映那天,我终于踏实了。这次拍体育电影,因为拍之前没有想到所有困难,拍摄难度大过我20多年拍戏的总和。有人说,做体育电影本来就难,做真人体育电影更难,做真人还健在的体育电影难上加难。拍这部电影,我们要拿到所有原型人物的授权,每一个原型人物都可能对剧本有意见。哪怕很多人没看,很多人批评,我相信时间会证明这是一部好电影。如果要我再拍一部体育电影,我会慎重考虑。
责编 王敬泽
导演俞白眉
《中国乒乓》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