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嘉伟 陆和健│文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扬州 225000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活框蜂箱,人工巢础、分蜜机等现代养蜂工具的发明,西方国家的养蜂业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小生产的状态。但是在近代中国,养蜂仍然保持了古代养蜂的方法,以木桶或瓮作蜂箱,取蜜时毁坏蜂巢割取蜂蜜。在这种粗放的养殖方法下,蜂蜜中往往含有花粉、幼虫等杂质,极易导致蜂蜜变质。并且传统养殖模式必然会毁坏蜂巢,对蜂群生存带来影响,蜂蜜的生产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养蜂知识开始通过报刊、译著等方式传入中国,如《格致汇编》于1876年开始刊载的《西国养蜂法》,1903年《农学报》翻译刊载的《论养蜂法》,1906年《北洋学报》刊载的《养蜂新法》等。伴随着西方养蜂知识的传入,20世纪初,一批敢为人先的开拓者开始尝试西法养蜂,将现代化的养蜂技术引入中国,促进了中国蜂业的发展。华绎之则是其中的代表,在近代中国蜂业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华绎之(1893~1956),江苏省无锡市荡口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农学家、实业家,是我国引进西方蜂种,并实践新法养蜂的先驱之一。晚清到民国时期,华氏家族在无锡经营钱庄、典当行、堆栈等多项产业。1911年,华绎之继承家业,在管理家族产业和从事慈善的同时,接触到西方的科学养蜂,认为养蜂可以作为发展实业的重要事业。为此他学习英语,通过函授方式从美国学习新式养蜂技术,并进行实验养蜂。华绎之不仅关注养蜂技术的改进,更以实业兴邦的角度,开办现代化的商业农场,并建立起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同时开办专门学校,培养农业人才,为近现代中国蜂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图1 华绎之先生、孙松琴夫人合影
民国建立前后,华绎之即有了改良养蜂的志愿。最初他与其族兄华叔琴共同研究养蜂,并由华叔琴翻译《蜜蜂饲育法》一册[1]。1912年,华绎之在无锡荡口镇建立新式养蜂场,委托友人从美国订购摇蜜机、压蜡机、制巢础机等养蜂器械,同时从美国购买西蜂蜂种,但由于路途遥远,所购蜂种均中途死亡。华绎之只得暂从温州购入本土的中蜂蜂种,并将该蜂种在美式蜂箱中活框养殖。当时蜂场采用的都是由西方引进的技术和工具,蜂箱均仿制美国郞氏蜂箱,并且人工制造巢础,取蜜则用摇蜜机。到1916年为止,华氏蜂场基本解决了养蜂的器具、设备问题。养蜂事业已经取得初步进展,“今已用新法养蜂二十箱,共数十万头,所得蜜均纯洁无滓,庋藏者数十百甑,未忍以之出售,惟以赠亲友耳[2]。”
虽然采取新法养蜂后,蜂场的蜂群数量和出品已经初具成效,但对比西方各国,华氏蜂场的中蜂蜂蜜产量仍然较低。华绎之总结经验,认为原因之一是中国蜂种产蜜能力不如西方蜜蜂,并不适合商业化养殖。华绎之结合养殖经验,对比东西方蜂种优劣,总结概括出中蜂具有“性怯懦不善御敌;喜好分群;体格小,不适用美式蜂箱”三个主要缺陷,从而我国本土中蜂的产蜜量不高。为了解决蜂蜜产量问题,华绎之尝试通过多种渠道以求引进西方蜂种。
在尝试新法饲养之初,华绎之就重视蜂种问题,花费大量精力、金钱购买引入西方蜜蜂蜂种。如前文所述,他在设立养蜂场,订购养蜂器械同时,尝试从美国购买蜂种,但由于路途遥远,所购种蜂蜂群均在途中死亡。“查西洋所育,以意大利种为最多,每年每箱出蜜达三百磅之多,观此则我国蜂种不如意种甚远[3]。”正因为此,华绎之主要选择意大利蜂种用以蜂种引进改良。由于日本蜂业引入西方蜜蜂蜂种较早,并推行新法养蜂,所以华绎之尝试从日本引进西蜂蜂种。1915年,华绎之向日本购买意大利蜜蜂蜂王3 只,但将意蜂蜂王导入无王的中蜂蜂群时,蜂王均被中蜂围死,导致引种失败。随后其又委托东吴大学祈天锡教授向美国购买意大利蜜蜂2群,并托转运公司代为装运到上海,但抵埠时蜂王大多死亡[4]。1917年,华绎之与其弟华凝之前往戚秀甫于上海极司非路所设蜂场参观,购买1只奥系(欧洲黑蜂)杂种蜂王,自此华氏蜂场拥有西方蜜蜂蜂种,但未形成规模。
1918年经过呈请江苏省长,并咨照驻日公使,华绎之亲赴日本参观西方蜜蜂蜂场,学习新法养蜂经验,同时购买西方蜂种[5]。当时日本所饲养的蜂种主要有卡尼鄂拉蜜蜂、不列颠蜜蜂(主要由欧洲黑蜂杂交而成)及意大利蜜蜂,考虑到意大利蜜蜂具有“性温和,能御敌,善合群,鲜分封”的特点,华绎之主要从日本渡边养蜂场采办意大利蜜蜂和不列颠蜜蜂两种,共20箱,其中意大利蜜蜂12 箱,不列颠种8 箱[6]。几经周折,此次从日本大规模引进蜂种终获成功。1921年,华绎之又经冯焕文向美国罗脱公司购买意大利蜂5 群,运至上海后,其中3 群全部死亡,仅剩2 只蜂王和几百只工蜂存活。这两个蜂王导入从日本购来的意蜂蜂群中,获得成功。到1922年,其所创办的蜂场共育成蜂王180 个,养蜂生产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从日本考察回国并引进西方蜂种后,蜂场规模取得长足发展,为了提高蜂蜜产量,还需要解决蜜粉源问题。设立于荡口镇上的蜂场受季节限制,蜜粉源有限,对此华绎之开始试验转地放蜂的方法。“就历年试验情形看来,蜂蜜量之多少,全系乎蜂场四周蜜源之盛衰[3]。”“由于蜂场固定在荡口一处,附近的蜜源只有春季的芸薹和紫芸英,到了夏秋两季,就没有花草了。蜜蜂春季一季所得的蜂蜜不够其他三季的食料供给,到了冬天还需要用糖水补充食料。而且蜂团缩小,影响了蜂群的保温。”为了增加蜜源,华绎之结合江南地区水网密集的特点,采取以船运载蜂箱,根据季节和蜜源变化,夜间行船至各地蜜源场地,白天打开巢门用以蜂蜜采集,从而形成了巡回采蜜法(转地养蜂法)。春季在苏州浒墅关和黄埭采集油菜和紫云英;夏季在浙江濮院采集乌桕蜜;秋末则行船至吴中光福,采集枇杷蜜。由于蜂船常年在外追花采蜜,每群的年产蜜量达到百磅以上,且蜂群越冬时饲料充足,蜂群强盛,以稻草包扎保温后,从而避免了蜂群饥饿和冻毙的危险[5]。“现在养蜂事业完全可以自立,一切用具均能自行制造,不必仰给外人,而蜂船之创制,尤为东西各国所创见、试验巡回采蜜办法,亦已著有成效[7]。”可以说目前我国多数专业蜂场采取长途转地、追花夺蜜的生产模式应最早来源于此。
华绎之除了钻研改进养蜂技术以外,他也是一名成功的民族企业家,在蜂场的经营上同样取得相当的成就。从创立养蜂场的1912年至1935年间,华绎之逐渐扩大蜂蜜销售渠道,通过分销的方式,将蜂场所产蜂蜜销往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在销售蜂蜜的同时,在上海兼售养蜂器具和蜂种。20世纪30年代开办农场后,进一步利用农场原料涉足食品加工、销售。20年间,华绎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
1912年,华绎之在无锡荡口镇设华绎之养蜂场,经华绎之苦心经营,至1923年蜂场在无锡荡口镇占地达40 余亩,养殖有意大利蜜蜂四五百群,兼养本土的中蜂若干群,年产优质分离蜜数万磅[8]。其蜂蜜除在荡口本地出售外,也在无锡饭店、南京下关茂新批发处、上海马玉山糖果公司、上海商品陈列所等地设点分销出售[9]。
1923年10月24 日,华绎之在上海爱多亚路创办华绎之养蜂公司,并作为华绎之养蜂场在上海的销售门店,销售杂花蜜、枇杷蜜等种类产品。在出售蜂蜜的同时,由于华氏蜂场已能够繁殖蜂种和仿制养蜂器具,因此也兼售蜜蜂蜂种和养蜂器具[8]。销售蜂种采取预定的形式,每年在3月和4月间按照定价交付定金,由华绎之养蜂公司出具订单并稍后交货[10]。至1926年,华绎之养蜂场的规模已达到养蜂2000 余群,年产蜂蜜十数万磅。其后,华绎之将上海的养蜂公司的销售业务拓展至北方地区。1926年12月5日,上海华绎之养蜂公司所产蜂蜜开始在天津销售。除大胡同、北马路等地点以外,也在英、法、日租界内设经销处[11]。
1931年,华绎之在与高阳、刘平江、陆理成等学界人士的商议和协助下,在无锡通惠路社桥西首创办惠康农场。华绎之任董事会主席,刘平江任经理,陆理成任技正。惠康农场主要经营畜牧事业,华绎之购办荷兰及英国奶牛20 头,建立新式牛舍及自流井,并置办蒸汽消毒机、装奶机等机器设备,生产消毒牛奶[12]。同时在该场经营养蜂、养鸡事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以外,惠康农场也关注农产品的加工,该农场营业期间,不断尝试开发新产品,拓宽经营项目。1933年,惠康农场开始出售由该场生产的牛奶、蜂蜜、鸡蛋制作的饼干。同一时期,惠康农场的蜂蜜种类已经有枇杷蜜、柑橘蜜、龙眼蜜、荔枝蜜、紫云英蜜、荞麦蜜6 个种类[13]。以上产品除在农场及无锡各处设销售点以外,也提供电话购买,由专员提供配送。
华绎之在改进养蜂技术,发展完善养蜂产业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养蜂人才,大力资助青年人学习养蜂技术。早期在华氏蜂场主要采取练习生的形式培养学生,其中最著名者,为冯焕文先生。1915年,冯焕文入学华绎之创办的鸿模高小,并同时在蜂场兼职练习生。1919年,由华绎之出资,选派冯焕文前往美国,学习农业技术。冯焕文赴美后,首先在威斯康辛高中学习,1921年进入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攻读畜牧专业,同年在美国罗脱公司实习养蜂,后又在密苏里养鸡专门学校学习家禽科学,并在俄亥俄州麦迪娜进行养蜂实习。在美国期间他参观了10 多个养蜂场和养鸡场。1926年回国后,冯焕文先在华氏蜂场任职,1929年迁居上海,在江湾水电路创办农场,进行蜂、鸡、兔多种动物的饲养繁殖,同时在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兼课。抗战期间,南通学院迁至上海,由于冯氏农场被日军炸毁,冯焕文于1939年应聘该校农科教授,讲授家畜饲养和家畜各论等内容。1952年南通学院农科、无锡苏南文教学院农业教育系与无锡江南大学农艺系合并后,在江苏扬州成立苏北农学院,冯焕文任首任院长。冯焕文毕生从事蜂、鸡、兔的研究,推广蜂、鸡养殖,对发展畜牧生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4]。冯焕文一切贡献与华绎之早年对其资助与培养有密切关系。
除了对个人资助以外,华绎之还曾开办养蜂培训。1924年3月,上海华绎之养蜂公司发布招生简章,开办养蜂速成科。教学地点设在公司楼上,每日上课时间为上午10 时至12 时,期限为两个月。期间开设“分蜂”“蜂体生理”“饲养方法”“制造方法”“人工养王法”等课程,学习期间由公司安排至春季临时蜂场实地参观[15]。通过华绎之不懈的努力,为我国早期培养了一大批养蜂实用人才,将新法养蜂技术在各地推广,推动我国早期养蜂业的发展。
华绎之立足农村,投身养蜂业,一方面学习西方养蜂技术,引进蜂种,另一方面依托于家乡地区,形成适合该地区的养蜂方法。华绎之从发展实业的角度出发,建立商业蜂场,为中国养蜂现代化作出贡献,是中国养蜂业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