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丽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旅游业是一种有着外向型特点的产业,它具备内外循环两种属性的特征,有利于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更好地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国际化旅游人才的高质量发展,是一条畅通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双循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路径。
在世界经济中,旅游业是一种持续高速增长的支柱性、战略性和综合性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旅游业,尤其是国际旅游产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期。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最具国际竞争优势、最能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产业之一。中国旅游研究院2020 年发布的《2019 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我国在2019 年旅游经济快速增长,总收入超过6 万亿元,同比增长11%。2019 年旅游业在我国的GDP 中达到了10.94 万亿元,占GDP 总量的11.05%。同时,旅游业产业关联度高、从业人员众多,旅游业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825 万人,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7987 万人,在当年全国就业总人口中占10.31%,居世界第一[1]。然而,2020 年全球旅游业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世界旅游业呈现“断崖式”下滑,我国旅游业也陷入很长一段“冰封期”。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发布的2020 年国内旅游数据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 年国内旅游业收入是2.23 万亿元,同比下降61.1%,直接造成72.3%的中低层次旅游从业人员失业或转行。2021 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估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 元,相关旅游行业的增值效益将达到4.3 元。因此,通过提振旅游业,从而提振旅游经济快速恢复,有着较强的乘数效应和产业连带效应,能够带动大量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整体消费,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加速复苏。
宏观政策的有力引领、消费需求的巨大推动、发展环境的良好支撑,让旅游产业逆势增长,并成为提振新发展格局下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造具有国际文化素养、具备国际知识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人才队伍。面对新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构建多元国际化旅游人才队伍储备体系。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国际旅游教育提供了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但目前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国际化旅游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目前还无法满足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新冠疫情之前,我国国际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此相应,相关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多,但核心期刊占比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更倾向于应用性研究,而忽视相关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在为数不多的理论性文献综述中,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途径两个方面。
从培养规模来看,我国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还未形成规模。曹彬认为,高职院校是国际旅游人才输出的主要来源之一,当前旅游国际化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包括“校企合作模式”“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等,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演变过程反映了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进步。但不少研究发现,这些模式存在着教学“本科化”倾向、外语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2]。
林红梅将简•奈特提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MOST 模式”(M—管理联盟、O—运行机制、S—支持服务、T—人才培养的学术思想)应用于高职院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中去[3]。陶楠、张东祥认为,探究高职院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应构建更优的教学模式,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国际旅游人才的胜任力内涵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构建更优的教学模式提供客观数据和理论依据[4]。
在培养途径方面,陈业淼、梁晨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提出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应当在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制度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多种交流途径的开展来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培养[5]。董海英、张蕾、费俭认为,新时代高职院校要通过打造优质教学资源、携手政行企、重塑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深化国际合作,来保障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6]。
由上述文献可知,固然目前对于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有一定的研究,但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高校或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少有研究立足本土,从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着眼。探究高职院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和重构,着眼于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进行的相关探讨更是凤毛麟角。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硬实力”,而且还是提升地方区域国际形象的“软实力”。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打通影响国内旅游大循环的堵点,加强与国际旅游的外循环。以新发展格局战略为抓手,抓实提升旅游服务贸易水平的战略关键期,循环国际旅游服务,内外联动,以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国际循环进一步深化国内循环,解决我国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为区域经济和中国经济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在开新局和育先机中不断构建区域经济在国际、区域、产业、企业等立体化、全面化的经济竞争新优势,在制度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随着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控制,旅游业已经成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旅游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加快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路径的改革,培育国际化旅游人才竞争的新优势。要以新发展格局下国际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从企业对于国际化旅游人才的需求出发,以区域国际化旅游人才作为研究对象,调研分析国际化旅游人才需求岗位、需求类型、人才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紧密对接区域国际旅游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区域人力资源提升,构筑区域国际化旅游人才高地,助力区域旅游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消费和动力源。
一是贯彻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新理念,畅通内循环,促进双循环,培养新动能。通过深入调研高职院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现状,挖掘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突破传统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跨界融合、技能迭代、联盟驱动的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深度整合资源,打通不同院系专业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优化课程管理,打造“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多元课程体系,重构基于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和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旅游课程,创新“教法、教材、教师”相互支撑的课堂教学机制,完善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化视野和专业能力,逐步实现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重塑区域经济竞争新优势的着力点。
三是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打造高质量国际化旅游师资队伍。高质量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旅游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构筑“外引+内培”教师国际化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加强具有高质量国际化素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储备。“外引”即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海外相关工作经历的教师或聘请外籍教师;“内培”即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多边交流、海外访学等活动,强化现有师资队伍建设。
四是技术赋能,搭建多模态旅游人才培养平台。聚焦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旅游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构建旅游国际化人才智慧教育新生态,提升教育智慧水平,提高专业教师在教学实施、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数据智慧生成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助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五是加强实践环节,构建旅游人才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企深度协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深度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创业工作室、校内创业园”等一体化的实训体系,完善以实践教学评价为主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为高职院校培养和打造“人才质量一流、服务能力一流、国际影响一流”的中国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高地夯实基础,如图1所示。
图1 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化旅游人才整体系统观
新发展格局下旅游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中国本土,确立本土文化取向,对标国际化一流课程,贯彻国际教育培养理念。高职院校要营造以旅游国际化课程为核心的校园氛围,多维度构建在地国际化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要以新发展格局下国际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瞄准当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充分发挥现有学科专业优势,调研分析国际化旅游人才需求岗位、需求类型、人才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调整优化旅游学科国际化建设,整合智力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增强学科专业快速响应能力,加快推进国际化旅游人才与区域产业的深度融合,建设紧密对接区域国际旅游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人力资源提升,更好地发挥出国际化旅游人才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
随着国内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控制,旅游业显示出强劲的振兴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主动练好高质量国际化旅游人才服务的内功,突破当下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瓶颈,循环国际旅游服务,构建更加可持续、更具效率、更加精准性的旅游国际化人才策略,培育旅游新消费和动力源,共同推进旅游业的恢复振兴,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腾飞,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动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