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伟
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是一只股票型基金,成立于2020年5月20日,次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高增长板市场开始交易,代码为JEPI,截至2022年6月17日的规模为94亿美元,在同期全美ETF行业中排名第123位,也是JP摩根旗下的第二大ETF,仅次于JPMorgan Ultra-Short Income ETF(JPST),后者是一只债券型基金,同期的规模为190亿美元,是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的二倍有余。不过,这两只兄弟产品之间的规模差距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小,根据www.etfchannel.com的数据,截至2023年3月22日,JPMorgan Ultra-Short Income ETF(JPST)和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JEPI)的规模分别为246.93亿美元和221.60亿美元,二者的规模在这9个月的时间里分别增加了56.93亿美元和127.60亿美元,增幅分别为29.96%和135.74%,后者增幅是前者的4.5倍之多,这也导致前者的最新规模仅为后者的1.11倍。
同一发行人旗下的两只产品,一个为债券型ETF,一个为股票型ETF,短短时间内规模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还是有点儿令人匪夷所思的。
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的相关指数为S&P 500 TR USD,费用比率为0.35%,近三个月的平均成交量为491万美元,近1个月以来的最大成交量出现在2023年3月23日,但当日的成交量也不过716.69万美元,最低成交量为3月2日的345.94万美元。
虽然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的规模在短时间内翻番有余,但其收益却不甚理想,由于其成立时间较短(距今尚不足三年),因此只能考察其短期收益情况。根据www.aastocks.com的数据,截至2023年3月23日的最近1个月、2个月、3个月和1年,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的收益率分別为2.58%、-4.09%、-3.78%和-13.54%,很明显,其在四个考察期内的收益率“全军覆没”,未能录得哪怕一个正收益。
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成交量惨淡、收益不佳,但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却保持了良好的分红纪录。根据www.nasdaq.com的信息,从2020年7月(该基金成立于当年的5月份)至今,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分红,而且大部分是在每个月的月初进行现金分红,金额从0.2572美元至0.6210美元不等,即使取二者的平均值0.4391美元、每年分红12次计算,则其每年分红金额也高达5.2692美元,相对于其长期50美元左右的均价而言,年度股息率高达10%以上。
在资产分布方面,截至2023年3月21日,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有82.17%的资产为美国股票,1.97%为非美国股票,持有现金的比例为1.02%,“其他”头寸占14.84%。
就行业配置而言,同期,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的前五大重仓行业分别为科技、健康护理、工业、金融服务和防守性消费,而且这五大行业的持仓占比非常接近,分别为14.24%、14.20%、14.17%、14.08%和13.08%,合计占比69.77%,即将近七成的资产配置于上述五个行业。
由于行业配置比较集中,因此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的重仓股也基本上属于上述五大行业,其同期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ABBVie公司、Progressive公司、The Hershey公司、Alphabet公司的A类股、PepsiCo公司、MasterCard公司的A类股、可口可乐公司、Visa公司的A类股、微软公司和UnitedHealth集团公司,持仓市值分别为3.55亿美元、3.52亿美元、3.25亿美元、3.21亿美元、3.19亿美元、3.17亿美元、3.15亿美元、3.11亿美元、3.08亿美元和3.06亿美元,占基金净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62%、1.61%、1.49%、1.47%、1.46%、1.45%、1.44%、1.42%、1.41%和1.40%,这十大重仓股分属的细分行业分别为药品制造商、保险、消费包装品、互动媒体、饮料-非酒精饮料、信贷服务、饮料-非酒精饮料、信贷服务、软件开发和医疗计划。
然而,2023年3月9日,美国排名第16位的硅谷银行突然被挤兑,该行被迫抛售债券偿还本息,银行利润和资本被大幅侵蚀,随后的周末,美国财政部、美联储、联邦保险公司宣布硅谷银行破产,但对储户的资金进行了“托底式”保护,然而危机并未止步。3月13日开始的一周,美国签名银行宣布破产,第一共和银行岌岌可危,就连远在千里之外的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也嗅到了死亡的气息,瑞士政府紧急宣布由瑞士第一大银行瑞士银行收购瑞士信贷,但上千亿的瑞士信贷债券被减记为零,这一操作打破了企业破产时债权优先于股权受偿的惯例,随后引起了全球银行股的抛售潮。虽然各国政府都宣布将对银行业危机兜底,但市场并不买账,雷曼兄弟银行的前副总裁劳伦斯·麦克唐纳就公开警告称,在最坏情景下,美国目前有约50家地区性银行濒临破产,美国当局需要大幅提高存款担保,且美联储需要降息,美国银行业当前出现的问题与雷曼兄弟银行倒闭前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麦克唐纳的预言如果应验,毫无疑问将对全球金融乃至经济体系产生“核弹级”冲击。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正是雷曼兄弟银行的倒闭引爆了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但一枚硬币有其两面,硅谷银行的爆雷以及随后银行业危机的进一步蔓延打乱了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以来的大幅加息步伐,在2023年3月22日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仅加息25个基点,而硅谷银行事件爆发之前,华尔街一致预期美联储将加息50个基点甚至75个基点。而且,更据前瞻性的指引则是,分析称美联储2023年可能仅剩下一次加息计划,且一致预期的幅度只有0.25%,也就是说,美联储基准利率的上限在5.1%左右,而2024年和2025年美联储则可能分别降息1个百分点左右。
由于利率是压制科技成长股表现的第一大因素,随着这一因素的可能消弭,以科技为第一大重仓行业的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未來表现或许可期。
在美国以“摩根”冠名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起源于皮尔庞特·摩根创建的摩根集团,后来由于1929年的大萧条和随后的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被要求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不得包销和经营公司证券业务,以避免波动较大的投资银行业务风险蔓延并拖累商业银行业务,因此就衍生出了众多“摩根”,比较有名的就是摩根大通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前者是一家全能的金融集团,也是美国排名第一的商业银行,由JP摩根、大通银行和富林明集团于2000年合并而成,而后者是一家专业的投资银行,二者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
作为所有“摩根”的始祖,JP摩根的前身是由美国商人乔治·皮尔庞特·摩根于1838年在英国伦敦设立的一家商人银行,朱尼厄斯·摩根1854年成为其合伙人并在10年后接管了该公司,将其更名为JS摩根公司,期间其儿子皮尔庞特·摩根在纽约成立了JP摩根公司作为JS摩根公司在纽约的分公司,业务迅速发展,1910年JS摩根更名为摩根建富,反而成为JP摩根公司在伦敦金融中心的分公司;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并爆发金融危机,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改革法案,要求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必须实行分业经营,JP摩根公司决定保留原有的商业银行业务,部分高级合伙人退出公司并成立摩根士丹利证券公司;1959年,JP摩根公司与纽约担保信托公司合并成立美国摩根银行;2000年,JP摩根银行与大通银行、富林明集团合并成立摩根大通,这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JP摩根大通集团,业务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等板块,并在每个领域都位居美国甚至是全球银行业前列,它是美国排名第一的消费者银行和信用卡发卡行、私人银行,投行手续费收入同样位列全球第一,是典型的全能银行。
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的发行人JP摩根投资管理公司是JP摩根资产管理公司在美国的全资子公司,而后者是JP摩根大通旗下负责“资产与财富管理(AWM)”的主要平台。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2022年,摩根大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86.95亿美元,相比2021年的1216.49亿美元微增5.79%;持续经营净利润为376.76亿美元,相比2021年的483.34亿美元大幅下降22.05%。由于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以来持续大幅激进加息,银行业的展业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恐怕这也是摩根大通当年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美大多数银行的现实写照,但即便如此,摩根大通当年的净利润率仍然达到相当可观的近30%。
截至2023年3月23日,摩根大通的总市值为3733亿美元,碾压富国银行、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等一众同行,行业地位不可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