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韵 苏静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人口老龄化,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决定其生活品质[1]。心脏康复五大处方,药物、运动、心理、营养和戒烟的联合护理干预,可有助于提高手术预后,改善心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获得更好的疗效[1-3]。心脏康复需求是指患者对心脏康复本身的心理需求,当需求得到满足后,其对于心脏康复的知识和态度将得到提高,更利于知觉到心脏康复的益处并积极参与其中[4]。跨理论模型已广泛应用到行为改变健康教育中,该模型的核心是改变阶段[5-6]。因此,要重点关注患者行为改变的动态情况,同时结合其所处阶段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
目前,我国心血管患者对于心脏康复知识及态度处于较低水平,并且重视程度不够,治疗依从性较差[7-8]。研究[9]发现,护理人员康复知识宣教程度,患者了解心脏康复益处及疾病严重性会影响患者心脏康复的认知水平。患者心脏康复的知识层面需求受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影响[10]。心脏康复依从性低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需求未得到满足[4],对其进行心脏康复教育可以改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1],健康教育有利于其收获心脏康复相关知识,提高参与意愿[12]。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认知水平、依从性以及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等方面,较少将跨理论模型中行为改变阶段与心脏康复需求结合起来,调查患者心脏康复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尤其是针对PCI术后患者的需求更有待发展[4,8]。本研究从跨理论模型视角探讨PCI术后患者对心脏康复需求的影响因素,重点关注患者行为改变的不同需求情况,以便为制订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计划提供参考。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4月就诊于汕头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02例行PCI术的患者为调查对象。纳入条件:确诊为冠心病患者;符合PCI术指征并接受PCI术治疗;阅读及理解能力良好,能进行基本言语交流;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对研究方案均已知情同意。排除条件:合并严重的肝、肾、脑等脏器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合并严重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剔除标准:研究过程中申请退出或患者因情绪波动而无法专注完成问卷。根据样本量为量表条目数的 5~10 倍进行样本量计算,考虑到 10%的失访率,样本量应定为99~198例。研究期限内有107例符合纳入条件,其中5例受访者剔除,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为95.33%。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基于查阅相关文献,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人口学资料,病程、置入支架数量等疾病相关特征,吸烟、饮酒等日常生活习惯3个方面,共19项内容。
1.2.2 中文版心脏康复量表 心脏康复量表(CRI)由英国学者Micklewright等[13]编制,王俊红学者翻译、汉化形成中文版心脏康复量表,从心理层面关注患者的心脏康复需求。该量表信效度良好,中文版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6[4]。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05。其中,量表包括过程焦虑(7个条目)、结果焦虑(5个条目)、自主性(6个条目)3个维度,共18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每项评分0~4分,过程焦虑及结果焦虑维度为负向条目。过程焦虑维度得分范围为9.00~13.25分,≥13.25分判断为高过程焦虑可能;结果焦虑维度得分范围为5.00~9.00分,≥9.00分判断为高结果焦虑可能;自主性维度的得分范围为15.75~20.00分,≤15.75分判断为低自主性可能。
采用面对面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尽量选取10:00~12:00或16:00~18:00时间段,避开患者休息和治疗护理时间。采用统一指导语向患者解释问卷内容及注意事项,尽量由患者自行填写,不能完成者由研究者协助完成。如有疑问,由研究者当面解答。问卷完成后当场进行检查,如有漏项,及时补充填写。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再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分析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102例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过程焦虑得分11.64±3.58分,其中高过程焦虑者(≥13.25分)有25例,占24.51%。心脏康复结果焦虑得分为7.48±2.79分,其中高结果焦虑者(≥9.00分)有36例,占35.29%。心脏康复自主性得分为17.57±3.22分,其中低自主性者(≤15.75分)有25例,占24.51%。
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年龄、置入支架数量及运动锻炼习惯的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过程焦虑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置入支架数量、心脏康复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改变阶段的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结果焦虑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BMI)、居住地、心脏康复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改变阶段的 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自主性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02例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需求的单因素分析(分)
续表
续表
表2 变量赋值表
选取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分析因素作为自变量,过程焦虑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置入支架数量和运动锻炼习惯是患者心脏康复过程焦虑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影响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过程焦虑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选取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分析因素作为自变量,结果焦虑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脏康复行为改变阶段是患者心脏康复结果焦虑的影响因素,处于心脏康复行为改变阶段越低者,其心脏康复结果焦虑越严重(P<0.05)。见表 4。
表4 影响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结果焦虑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选取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分析因素作为自变量,自主性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行为改变阶段是患者心脏康复自主性的影响因素。处于心脏康复行为改变阶段越高者,其心脏康复自主性越大(P<0.05)。结果见表5。
表5 影响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自主性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心脏康复正处于发展阶段,各项相关工作持续积极开展中,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心脏康复实际参与率并不理想,冠心病患者对心脏康复的依从性不够[14]。本研究结果显示,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自主性得分为17.57±3.22分,整体情况良好。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过程及结果存在较高程度的焦虑,自主性不强,有一定心脏康复的相关需求,调查结果与王俊红[4]的研究结果相近。疾病发生带来的负性情绪增加了患者对预后的焦虑,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调节,过多关注当下身体的感受,而忽略术后心脏康复的重要性[15]。
本研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没有日常运动锻炼习惯患者的心脏康复过程焦虑程度越大。一项针对患者心脏康复促进和障碍因素的定性研究中发现,有日常锻炼习惯者会对运动持有积极态度,且更加重视生活方式管理,认为参与心脏康复有助于康复,同时不具备较大的挑战性[16],可以减缓此类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过程焦虑。另外,部分参与者认为自身还不能执行运动训练,或在参与运动后产生疼痛,会阻碍其参与康复计划[16]。日常没有运动锻炼者本身对运动的主动性不强,部分患者无法评估适度运动的界限,自觉病情严重而不适合参与运动康复过程,担心运动锻炼会导致心脏疾病再次复发,对运动锻炼产生恐惧[17]。王晓旭等[18]研究表明,患者产生运动恐惧心理会降低其运动康复的依从性,而对心脏康复的效果造成负面影响。研究[16]表明,同伴支持是促进患者参与心脏康复计划的一大因素,同伴的鼓励和亲身经验可减轻患者的担忧。因此,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来加强PCI术后心脏康复宣传教育的力度,合理制订运动计划,组织病友间的同伴支持教育,以积极案例增强患者参与心脏康复的动力,尽量减少因认知不足、支持不足而带来的焦虑感。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置入支架数量越多的患者的心脏康复过程焦虑程度越大。有研究[19]结果显示,患者置入支架数量越多,其主要照顾者的心脏康复需求越大。PCI术作为一项侵入性治疗方式,置入支架数量越多,提示患者血管病变部位越多,其治疗风险越大,甚至可能更容易引起血管再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20]。置入支架数量多的患者因考虑病情的严重性,术后恢复的时间相对较长,从而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对心脏康复过程产生较大程度的焦虑。但也有相关研究[21]发现,置入支架数量多的患者对自身健康情况的重视程度越高,其对自身疾病的管理意识也相应提高。针对此种情况,要保证患者获得更全面、更丰富的心脏康复知识,满足其相关需求,以促进患者参与心脏康复的积极性,提高其自身健康管理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康复行为改变阶段较低者,其心脏康复结果焦虑程度越大,自主性程度越小,此与王俊红[4]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依据跨理论模型,将患者的心脏康复行为改变阶段分为:①前意向阶段:患者没有意识到心脏康复的积极影响,甚至对此感到反感抗拒,短期内不会考虑接受心脏康复计划。②意向阶段:患者对心脏康复犹豫不决,有参与意向,但决心不足,未有相应计划。③准备阶段:患者准备在精神和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行为改变措施,并已有初步的规划准备。④行动阶段:患者已做出心脏康复行为改变,进行床旁心脏康复运动或参与心脏康复操等训练[6,22]。此外,本次研究的对象为PCI术后阶段的住院患者,未能对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故维持行动阶段不纳入分析中。Uzun等[23]研究发现,每个行为阶段的人都有不同的心脏康复需求,前意向阶段人群对不进行心脏康复的行为后果了解不足,缺乏相关知识或内心存在顾虑,故此类患者可能存在较高的结果焦虑与自主性不足。意向阶段人群能知悉心脏康复行为改变的益处,但缺乏行动的知识或勇气,需要帮助此类患者正确实施行为改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医护人员更多关注处于前意向阶段与意向阶段的人群,可借鉴国外开发的智能移动程序[24]、远程心脏康复[25]等模式,结合不同行为阶段的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需求特点,帮助前意向阶段患者知悉心脏康复益处,激发意向阶段患者的参与动力,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减缓患者焦虑心理。另外,对处于准备阶段和行动阶段的患者,要鼓励结合其家人、朋友、病友等方面社会支持来正向引导患者获得更多心脏康复知识,促进其积极参与康复计划,强化病友间的集体参与行为,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5.1 年龄 研究结果显示,年龄<40岁患者的心脏康复自主性最大,年龄≥70岁患者的自主性最小。研究[26-27]表明,患者年龄越大,其机体功能逐渐下降,还可能合并其他疾病或存在行动不便,接受心脏康复的比例较低。另外,詹玲等[9]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患者的心脏康复需求降低。年轻患者拥有许多了解知识的渠道,更有意愿参与心脏康复,对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更足。一项质性研究[28]结果提示,医护人员与老年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可增强其治疗信心,且医护人员对心脏康复的信息提供可有助于心脏康复行为的管理。针对此现象,应加强医护人员与高龄患者间的信息交流,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为患者进行知识宣教,制订适合高龄患者特征的康复计划。
3.5.2 相关知识 数据分析显示,接受医护人员讲解心脏康复知识的患者比没有接受者的心脏康复结果焦虑得分小,此结果与詹玲等[9]、杨腊梅等[29]的研究结果相符。由此可见,医护人员的知识宣教对患者的需求满足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李莺等[30]研究发现,来自于医护人员的信息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消除对心脏康复的疑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加大医护人员相关专业性知识的培训力度,培养心脏康复专业人才,是有效促进康复宣教以及相关知识普及的一大重要措施。
本研究探讨了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过程焦虑、结果焦虑、自主性3大维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置入支架数量和运动锻炼习惯是患者心脏康复过程焦虑的影响因素;改变阶段是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结果焦虑得分、心脏康复自主性得分的影响因素。但本研究仅为单中心研究,收集样本量有限,有待后续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此外,今后可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设置优化的干预措施来探索心脏康复健康宣教的有效途径,促进与强化患者参与心脏康复的行为改变,探索并建立规范性、系统性的PCI术后心脏康复护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