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江鱼类资源调查

2023-03-30 03:13:58卢玉典张盛莫飞龙蓝家湖郑繁生甘宝江杨宾兰韦玲静刘康
农业与技术 2023年6期
关键词:柳江清道夫种数

卢玉典 张盛 莫飞龙 蓝家湖 郑繁生 甘宝江 杨宾兰 韦玲静 刘康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广西 南宁 530031)

柳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第2大支流,地处珠江流域中部,位于E107°27′~110°34′,N23°41′~26°30′,跨越黔、桂、湘3省(自治区)。柳江上游称都柳江,在三江县老堡乡老堡口与古宜河(寻江)汇合后改称融江。融江在柳城县南部的凤山镇与龙江汇合后始称“柳江”。柳江在象州与武宣县边界汇入西江红水河段。柳江干流全长751km,其中上游都柳江河段长365km;中游融江河段长182km;下游柳江河段长202km[1]。龙江为柳江最大支流,流经南丹、环江、河池等县市,于柳城县注入柳江,全长367km。洛清江,柳江的重要支流,自北往南流经临桂、永福,至鹿寨县江口乡注入柳江,全长275km。柳江流域内有广西泗涧山大鲵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广西柳江长臀鮠桂华鲮赤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广西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孕育出复杂多样的淡水生物群落,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是珠江流域鱼类重要的摄食、育肥、繁育场所,是珠江流域重要的鱼类及水生生物栖息地,对珠江流域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及种群结构的维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调查方法

1.1 采样点设置

2021年10月11—15日和11月8—12日,广西水产引育种中心鱼类资源调查组在柳州市、桂林市和河池市进行了为期10d的鱼类资源调查工作。根据柳江、龙江和洛清江水系分布特点,共设置了18个采样点,覆盖各河流在广西境内的上中下游及有关支流。采样点3、8、9、13、14、18由于降雨涨水或其他原因,导致渔获物很少或完全没有,本次调查有15个采样点得到渔获物。具体采样点分布及详细信息见图1、表1。

1.2 调查方法

在各采样点所在地的渔业主管部门配合下,根据采样点河流的水文特点,选取了地笼、刺网、抛网等多网具结合的方法进行实地采捕,并进行渔获物中鱼类种类进行统计鉴定。

1.3 样品的采集固定及鉴定

清洗鱼体表面、口腔及鳃腔的污物,选择外观完整的个体,用10%甲醛溶液进行固定。个体较大的鱼,需用10%甲醛溶液进行腹腔注射,以保证标本固定效果。在标本瓶上注明采捕日期、地点、体色、渔具等,并进行数码拍摄保存。鱼类的鉴定主要参考《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各卷册、《广西淡水鱼类志》《鱼类分类学》等国内权威出版物和相关资料进行确认[2-4]。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种组成

此次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的鱼类有54种,隶属于3目12科45属。其中鲤形目为绝对优势类群,包含39种鱼类,占本次调查鱼类总数的72.22%;鲈形目包含10种鱼类,占总种数的18.52%;鮎形目包含5种鱼类,占总种数的9.26%。鲤科鱼类最多,有27属33种。详细信息如表2所示。

图1 采样点分布图

2.2 生态类型

如表3所示,根据不同的生态习性,对柳江鱼类进行划分。按照栖息水层划分,底栖鱼类共有26种,如卷口鱼、鲤、福建小鳔鮈等,占总调查鱼类种数的48.15%;中下层栖息鱼类有17种,如细鳞鲴、纹唇鱼等,占总种数的31.48%;中上层栖息鱼类有11种,如海南鲌、条纹小鲃等,占总种数的20.37%。按照产卵类型分类,本次调查有24种鱼类产黏性卵,占比最大(44.44%);其他依次是产漂浮性卵(10种,18.52%)、产沉性卵(9种,16.67%)、产于蚌内(8种,14.81%)、产浮性卵(3种,5.56%)。根据食性划分,杂食性鱼类有39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72.22%,占比最高;肉食性鱼类有13种,占24.07%;浮游植物食性和浮游动物食性各有一种,分别是桂华鲮和广西副鱊。根据栖息环境划分,溪流定居型鱼类共有33种,占总种数61.11%;静水定居型鱼类有11种,占总种数20.37%;江湖洄游型鱼类有10种,占总种数18.52%。

2.3 区系划分

按照史为良[5]中国淡水鱼类划分方法,本次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柳江流域包含5种鱼类区系复合体,其中有20种鱼类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数量最多,占总种数37.04%;属于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的鱼类有16种,占29.63%;属于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的鱼类有10种,占18.52%;属于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复合体的鱼类有10种,占18.52%;属于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的鱼类有2种,占3.7%。

3 讨论

3.1 柳江鱼类资源特点

本次调查所得渔获物中经济鱼类种类较少且个体较小,大部分以本土土著生存的小型鱼类为主。柳江鱼类存在资源明显减少、鱼类小型化严重、多样性下降等严重问题。在调查渔民、钓友及渔业主管部门得知,前些年由于滥捕、电鱼等非法捕捞行为,造成了鱼类的数量及质量大幅下降。鱼类资源的下降主要原因还是人为造成的[6]。近几年国家开始实施禁渔期政策、增加保护品种(斑鳠等)及各地渔业主管部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情况开始有所改善。

3.2 外来入侵鱼类现状

本次调查发现,柳江及其支流龙江、洛清江均出现了罗非鱼且实际渔获数量较大,在自然河流中已形成了群体,能够自我繁殖。这些罗非鱼已逐渐适应桂北和桂东北地区冬季水温下降,产生了耐寒性。

在柳江(采样点10、17、18)发现了清道夫(学名多辐翼甲鲶)。经渔访得知,柳州市区的清道夫在水温开始下降时就溯溪而上,躲入山体内的地下河或者溶洞等水温较高的地方越冬,等到第2年水温上升后再重新回到柳江中,且已形成个体较大的群体。柳州市区地理位置以北的河流中均未发现清道夫,是由于物理隔绝因素导致,柳江柳城段至柳州市段中有一落差较高的大型水坝,建造时间较早,未设计有过鱼通道,故清道夫无法溯流而上,水坝上游的江段(柳江、龙江、融江)均未发现清道夫,且渔访结果也未发现清道夫;地理位置因素导致,由于南北地理差异导致过冬水温不同,桂北地区(洛清江、融江、龙江)冬天水温降低,清道夫无法存活过冬。

生物入侵会造成土著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有报道20世纪美国灭绝的鱼类中68%与生物入侵有关[7],罗非鱼等外来鱼类对土著鱼类的影响有大量报道[8]。入侵物种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稳定性,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果和功能[9]。

3.3 鱼类资源保护对策

加大保护鱼类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鱼类的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在禁渔期和保护区等进行捕捞、捕猎保护鱼类、使用有害渔具等非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工作。选择适宜的品种,适时、适地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补充水域中鱼类数量和种类,使其能够持续生存。同时建立相关人工增殖放流站,科学合理地开展人工增殖放流[10]。

提高外来鱼类入侵的重视程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11],加大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影响宣传,指导群众不进行入侵物种的放生,捕获有害入侵鱼类无害化处理等,减少入侵物种对土著鱼类的危害。

保护自然环境,为野生鱼类营造和谐适宜的生存环境。保护鱼类自然资源不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也能对水产养殖事业提供更好的保障[12]。

表2 柳江鱼类物种名录

续表 柳江鱼类物种名录

续表 柳江鱼类物种名录

表3 柳江流域鱼类生态习性和区系划分

猜你喜欢
柳江清道夫种数
太空清道夫
柳江水域疍民的历史往事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36
故乡一把土
当代音乐(2019年4期)2019-06-11 14:54:47
伊水伊人
当代音乐(2019年5期)2019-06-11 10:14:30
请“球”入“盒”问题八例
谁更可怜
读者(2018年23期)2018-11-20 07:19:36
河北柳江盆地柳江村上石盒子组露头研究
请“球”入“盒”问题八例
大地清道夫——屎壳郎
第五讲 清道夫是最好的鱼缸清扫工吗?
老年世界(2017年5期)2017-06-13 07: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