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国建设的“三个转变”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解读

2023-03-30 02:4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周跃辉
党课参考 2023年6期
关键词:强国质量建设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周跃辉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理解质量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从而全方位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质量强国建设作为重大战略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足见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概而言之,就是要着力推动“三个转变”,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2023年3月2日在沅江市湖南桃花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拍摄的货运船。作为当地特色产业,近年来沅江船舶制造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和市场开拓,生产游艇、新能源船等类型轮船。图:陈振海/新华社

一、质量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纲要》内容一万余字,分为十一个部分,共计三十二条,明确了质量强国建设的形势背景、总体要求、重要举措等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力争到2025年,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 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党中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球性问题凸显要求我国建设质量强国

三年疫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世纪疫情大流行冲击,世界各国产业链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都看到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性,纷纷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实行“内顾”政策,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本土化、区域化趋势,加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脱钩战略,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形成新的挑战。产业链安全稳定与否,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就不可能拥有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如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命运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纲要》指出:“质量作为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近年来,除了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等方面,问题和挑战也不断出现,给全球治理提出新的课题,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俄实施全面制裁,进一步恶化了外部环境。我国是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全球能源的供应短缺和价格波动对我国能源安全形成挑战,地缘政治冲突也给世界贸易和投资、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全球粮食安全等造成严重影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既有利益,还频频采取金融、科技、贸易等手段遏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断挑起贸易摩擦,造成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严重阻碍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有序重构。这些情况为我国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既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自己,同时也启示我们:没有质量强国建设,中国就难以应对这些全球问题。

(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领域建设的主题词,但不得不承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各种负面因素层出不穷。比如,商品的假冒伪劣一直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假冒伪劣商品一直都是我国重点治理的对象,也是各级政府监管的重点领域,但假冒伪劣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些电子商务平台的商品质量也不时受到消费者、媒体的质疑,这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设质量强国,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提升建设质量强国的强度,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以《纲要》的出台为契机,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健全质量政策,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变革创新,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着力推动品牌建设,着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着力提高全民质量素养,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质量兴则经济兴,质量强则百业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显著增强了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但也要看到,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制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最近十年来,我国的实体经济更是取得长足的进步。以装备工业为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2年至2021年,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8.2%,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1 年底,我国装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0.51 万家,比2012年增长近45.30%,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8.83万亿元、26.47 万亿元、1.57 万亿元,比2012 年增长92.97%、47.76%、28.84%,不管是企业数量还是资产总额,都位居世界第一位。

但随着世界主要国家对制造业发展关注度的不断提升,这些国家都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本国制造业发展,加大国际市场争夺,我国制造业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我国相关产品出口还面临着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因此,加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刻不容缓。

(一)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

技术、管理、制度等领域的创新,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点。要加快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协同开展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协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

(二)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

没有产业基础质量的支撑,就谈不上中国创造的实现。要聚焦产业基础质量短板,分行业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质量攻关,实现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开展材料质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提高材料质量稳定性、一致性、适用性水平;改进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性能指标,提升可靠性、耐久性、先进性;推进基础制造工艺与质量管理、数字智能、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提高生产制造敏捷度和精益性;支持通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工程化开发,实现工业质量分析与控制软件关键技术突破;加强技术创新、标准研制、计量测试、合格评定、知识产权、工业数据等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

(三)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

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一个非常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要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与传统制造业的协同创新,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以质量创新促进服务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

2023 年2 月9 日,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岛基地,工人加紧赶制外贸订单。图:李紫恒/新华社

(四)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

经济理论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演进。从这个角度看,实现中国创造离不开产业集群的质量引领力。要积极支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集群加强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质量优势突出、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深化产业集群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构建质量管理协同、质量资源共享、企业分工协作的质量发展良好生态;组建一批产业集群质量标准创新合作平台,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开展先进标准研制,推广卓越质量管理实践;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打造技术、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培育形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三、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中,中国速度受到世界瞩目。统计数据表明,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1979 年到2018 年这40年的时间里,中国保持了9.5%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中国GDP占全球GDP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16%。值得指出的是,2010 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中国跟世界经济第一强国美国相比较,GDP 总量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到2022年,中国的GDP总量突破121万亿人民币,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压舱石”。尤其是经过许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家,制造业的份额占全球四分之一,同时中国也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这些成就无疑都是中国速度的彰显。

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速度背后的中国质量问题也客观存在,如假冒伪劣等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各种负面因素仍然存在。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当前,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因此,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就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

区域质量是中国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加强质量政策引导,推动区域质量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区位优势、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融合;推动东部地区发挥质量变革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质量竞争新优势,实现整体质量提升;引导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内支柱产业质量升级,培育形成质量发展比较优势;推动东北地区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和质量振兴;健全区域质量合作互助机制,推动区域质量协同发展;深化质量强省建设,推动质量强市、质量强业向纵深发展,打造质量强国建设标杆。

(二)优化消费品供给品类

中国质量需要各领域产品的支撑,尤其是消费产品,这事关中国质量的实现。要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升级消费品质量标准,提高研发设计与生产质量,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基于材料选配、工艺美学、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革;加强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扩大优质新型消费品供给,推行高端品质认证,以创新供给引领消费需求;强化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和分等分级;增加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消费品供给,强化安全要求、功能适配、使用便利;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提高出口商品品质和单位价值,实现优进优出;制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对质量问题突出、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消费品,严格质量安全监管。

(三)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

高质量的工业品是中国质量建设的关键领域。要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强化复杂系统的功能、性能及可靠性一体化设计,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制度,加强检测评定能力建设,促进原创性技术和成套装备产业化;完善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保障重大设备质量安全与投资效益;加快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高质量通用智能装备;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提高机械、电子、汽车等产品及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水平,促进品质升级。

(四)提升建设工程品质

建设工程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质量的实现。要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强化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永久性标牌、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强化质量责任追溯追究;落实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质量;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工程施工岗位责任制,严格进场设备和材料、施工工序、项目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管控;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加快高强度高耐久、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新型建材研发与应用,推动钢材、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升级换代,提升建材性能和品质。

四、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占有重要地位。统计数据表明,2022 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顶住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进出口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全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 万亿元关口,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

海关统计的数据亦显示,2022 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 万亿元,比2021 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7 万亿元,增长10.5%;进口18.1万亿元,增长4.3%。分季度看,一、二季度进出口总值分别超过9 万亿元和10 万亿元,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长至11.3 万亿元,四季度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11 万亿元的水平。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增长快、比重升。2022 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6.81万亿元,增长11.5%,占进出口总值的63.7%,较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但不得不承认,中国产品更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缺乏世界级品牌,缺乏处于高端价值链的品牌。按照“微笑曲线”理论,设计和品牌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两端,占有最高的市场价值。因此,要想实现质量强国战略,就必须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一)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

按照《纲要》要求,到2025年,我国的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企业争创品牌、大众信赖品牌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持续涌现,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一是加强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老字号企业注册商标,开展申请专利,将老字号商标列入重点商标保护名录,严厉打击侵犯老字号商标专用权等侵权违法行为,统筹开展中华老字号和地方老字号认定,完善老字号名录体系。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老字号紧密对接新的消费市场趋势,借用新的技术手段,加强产品创新,走国际化、高端化、年轻化路线,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把老字号“变年轻”。三是加强老字号人才培养传承,让各种宝贵的技艺后继有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

2023 年2 月27 日,在位于北京大兴区的同仁堂知嘛健康零号店,顾客正在挑选中式饮品杯。同仁堂将“老字号”玩出新玩法。图:陈钟昊/新华社

(二)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

美国拥有微软、谷歌、苹果等一大批世界级品牌,且优势明显。管理学理论表明,品牌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软资产”。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必定是品牌大国。要积极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深化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进一步开展品牌理论、价值评价研究,完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和结果应用;持续办好“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支持华为、海尔、中兴、腾讯等企业打造世界级品牌,鼓励这些企业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带领更多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品牌的大舞台。

(三)支持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

没有良好的品牌保护机制,就难以激发企业培育品牌的积极性。品牌产权维权需要专业法律知识,需要对接平台、律师、法院、行政部门等,需要提交的各种资料复杂而且要求严格,维权时效不一,这些都可能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我们要按照《纲要》要求,依法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为优质品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加大知名品牌的监测认证

鉴于中国知名品牌的数量还不够多的情况,我们要加快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先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方法、高端计量仪器、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研制验证;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推动形成检验检测认证知名品牌;加大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逐步增加计量检定校准、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资,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业质量标准,加强服务业质量监测,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加快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知名品牌的监测认证。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如何着力推动“三个转变”。

猜你喜欢
强国质量建设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