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京
幼儿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发自内心的,以外在的、他人的规则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的意识。好的幼儿规则意识可以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质,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但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出现了硬性的约束幼儿、忽视幼儿个体差异、家园合作不够等问题,对此有如下策略:将规则融于环境、生活、游戏(及创设环境,营造氛围、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建立、实施规则、利用游戏,强化规则意识)、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家园合作,共育幼儿。
一、幼儿规则意识及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规则意识的本质是孩子对外在规范的某种自觉能力,是个人对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某种自觉能力。幼儿园的生活虽然充满快乐、自由,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则,孩子才能生活在不突破底线的自然状态中。一般孩子在各方面都生活在自由、被爱、不受拘束的环境中,入园后,有些幼儿头脑中无规则意识,有些幼儿有规则意识但意识浅薄,行为往往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不考虑结果。当然,也有幼儿自我控制力较强,但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违反规则。
1. 有利于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包括进餐、就寝、饭前便后洗手等,看似很小的基本的生活习惯,每个孩子都能做好,每一天坚持做好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需要很大的内驱力的。教师想要结合班级孩子的特点进行班级管理,就要制定相关规则,以培养幼儿这样一种意识,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规律:趁早性、渐进性、反复性。教师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促使幼儿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有利于幼儿自制力提高
幼儿在幼儿园内是在班级群体中生活、学习的,班级内幼儿和教师共同制定的规则幼儿要遵守。幼儿没有意识到规则,教师和同伴会提醒,不守规则时,也有教师引导教育,渐渐地,规则意识内化。同时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特别是中班以上的幼儿,他们的游戏大多为两人以上进行的,因此幼儿在执行游戏规则时必然带会相互监督。所以幼儿不论是在游戏中还是在班级活动中,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知道要有意识地遵守规则,不能随心所欲。
3. 有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良好品质包括文明礼貌、有爱同伴、诚实勇敢等等。老师要求幼儿不打架、骂人,不偷东西、不损坏公物和他人财产,并在幼儿入园时,引导幼儿向老师问好,使用礼貌用语。这些是幼儿园内从小班开始教师就引导的文明规则,更是社会公共文明规则。教师的引导让这些成为幼儿内在的、自觉的意识。幼儿在游戏时,追求结果是进行游戏的动力,幼儿会为此付出并努力。因此幼儿需要思考,需要遵守规则,需要一定的时段并且具有延迟性。培养了幼儿的耐力、有爱同伴等良好的品质。
4. 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幼儿班级群体都是需要规则的。在制定规则和利用规则进行游戏、生活的过程中就是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好体现。在制定班级管理的规则时让幼儿一起参与进行讨论,在实施规则时,幼儿同时扮演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角色。同时在游戏时更是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交往能力。
二、幼兒规则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 硬性地约束幼儿
有些幼师在教育幼儿时常常会单单对幼儿提出一些规则,一日生活中,从集体教学到游戏、吃饭等等,都是教师对幼儿口头上说,要怎样怎样做,外部加强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建构区,教师要求孩子们玩过以后把积木分类放好。幼儿结束游戏收积木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没有将形状一样的积木放在一起把它们分类。中班幼儿是有这个能力的,但我们看到的是被乱放的积木,地上也特别乱。玩其他区域游戏的幼儿已经回到座位上这边还没收拾好。最后总是由教师去把它一一归位。而这时,教师会当着全班幼儿的面再次强调说:教师说过了小朋友玩过积木要分类放好,但是刚刚玩积木的小朋友没有做到。希望下次你们玩的时候要把积木分类放好。老师只是硬性地把规则告诉了幼儿让幼儿去遵守,却没有去了解规则是否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孩子是否了解了规则等等。
2. 忽视幼儿个体差异
许多幼师在制定班级规则时多从一个班级中大多数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在实施时会要求每个幼儿都要做到班级里所制定的规则。集体教学中,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闭闭紧、不得下位等;在吃点心或在吃饭时不能磨蹭,对于吃饭总是最慢的幼儿进行点名,引导他吃快点;在制定游戏规则与实施中也一成不变,比如在户外游戏中教师为幼儿制定了一定的路线,让幼儿沿着路线捡树叶并放到回收站,有些幼儿为了捡更多的树叶就走了近路,没有按照教师的规则,大多数教师会认为这样没有按照要求来就判为输掉了比赛,但事实上这是热爱环境、爱护环境的表现。
3. 家园合作不够
幼儿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的规则意识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通过言语、行为做榜样来教育幼儿,并在活动中要求幼儿遵守规则,希望幼儿在生活、学习中有良好的规则意识,而当幼儿回到家后,特别是周末、放假,没有了老师的严格要求,家长们没有很强的意识去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幼儿在家中规则意识减弱甚至是没了规则意识。同时家长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使得幼儿在幼儿园学到规则经验淡化褪去。比如幼儿在班级里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一旦放假,回到家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之父母宠惯着幼儿,任由幼儿自己决定,那么这个好的习惯就很难养成。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将规则融于环境、生活、游戏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即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幼儿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能力,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规则也是一样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知识经验,教师要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主体性,引导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将经验内化,就是基于幼儿的学习方式将规则融合在环境、生活、游戏中。
(1)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环境对幼儿来讲非常重要,环境的好与坏影响着幼儿的情绪、态度,同时,幼儿的学习经验的获得很多时候与环境相关联,幼儿会学习周围环境的经验、会模仿。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之一。
我们在幼儿的生活、学习的地方,张贴一些标志、符号、图片等一些含有规则的内容,不仅供幼儿欣赏,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识,以起到辅助幼儿的作用。比如,洗手池贴一些幼儿洗手的步骤,引导幼儿便后正确使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游戏区角的游戏材料以及幼儿物品都可以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摆放标志,小班的幼儿可以用照片的形式,中班、大班就可以自己设计规则图标,引导幼儿物品用完要放回原处;当然也会在楼梯上贴上下楼梯的小脚印,提醒幼儿沿着小脚印走,上下楼梯靠右走;在户外游戏区域摆放安全游戏的的图片;室内游戏室贴一些游戏规则的图片、游戏步骤提示等等,这些标志不仅是在无声无息地提醒幼儿,当幼儿看到这些标志时,如果身边的同伴没有按照做,会去提醒同伴,大家相互提醒,按照标志要求去做,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2)规则渗入一日生活之中
规则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入园、排队、如厕、学习、就餐、午睡、游戏等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我们在保证幼儿快乐的知识经验的同时,要将规则融入一日生活中,让幼儿知道规则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幼师应从幼儿入园时就做好准备,与幼儿、家长相互问好,上下楼梯提醒幼儿靠右走,排队时不要拥挤,不要插队,如厕后提醒幼儿要洗手,进餐要文明,午睡时要安静,集体教学时,看看谁的眼睛最亮、是看着老师的,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印象。在建立规则时与幼儿一起制定,幼儿讨论,教师进行正确、适当的引导,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责任感。在实施的过程中,利用正向影响或者奖励制度,对遵守规则的幼儿和规则意识增强的幼儿给予鼓励,同时引导其他幼儿学习良好的榜样,慢慢地让幼儿自觉遵守各项规则。
(3)利用游戏,强化规则意识
幼儿的知识、经验是通过游戏获得的。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在游戏中自主探索、亲自操作、相互合作等,在游戏过程中能形成幼儿基本的规则意识,并逐步加强。
因此,应充分利用幼儿喜爱的各种游戏,将规则渗透到游戏前、游戏中、游戏结束中是一种重要对策。如:在游戏前取游戏牌时,谁表现得好、安静、主动去排队,就让谁先去,既是对表现好的幼儿的表扬又是对其他幼儿进行暗示,要遵守规则才能游戏。在游戏中,各种游戏有不同的规则,下棋时,不同的棋规则不同,要遵守规则,这样才能将游戏继续下去。阅读区要安静。游戏结束时请幼儿反思总结,谁更好地遵守了规则、强化规则并耳濡目染到自己生活中。
2. 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6歲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这源于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家长教育水平、幼儿自身特点的不同。不同的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和接纳的能力不同,同时对于同一规则,教师使用的引导方法不同,孩子的认同感和内化程度也是不同的。许多教师能够认识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但在制定规则、实施规则的过程中,教师多以班级整体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依据,却很难考虑到其他比较特殊的幼儿,不能够为不同层度的幼儿提供合理的规则。
所以我们在制定实施规则时,就要慎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幼儿一起制定,针对一些特殊的幼儿给予不同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的需求。在宣布班级的规则时,要向全班幼儿讲明,以免有些幼儿看到老师对待其他幼儿不严格,没有按照规则老师也不惩罚,形成“我也可以不遵守规则”的心理。在游戏活动中,提供不同层次的规则游戏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游戏。
3. 家园合作,共育幼儿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幼儿园的引导。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使来自双方的学习经验互补。一方面幼儿在家庭中巩固在幼儿园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在家庭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得到运用巩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立规矩有点早,有些家长认为太严不好,束缚了孩子的天性,也有些家长意识到幼儿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许多的困难,但家长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有与教师及时沟通交流,这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因此,教师应引导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内容、制定的规则,及时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可以通过班级活动提醒家长在家中或是其他公共场所遵守规则,也引导幼儿提醒家长,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在幼儿园成立家庭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则,家长亲自走进幼儿园观察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看看孩子还有哪些方面欠缺。另外,教师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家园共同努力。幼儿放假在家前,教师应引导家长带领孩子共同制定居家规则手册,结合家庭情况制定在家时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规则,并进行坚持打卡活动。并让家长记录孩子每天在家遵守规则的状态,是否自己主动去做、是否需要家长提醒。这样在家张的监督和老师的引导下,对在家坚持遵守家庭规则的孩子给予奖励,对家长进行表扬。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受到教师对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视,让家长感受到孩子遵守规则后的行为变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