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敏莉
数学与生活的融合既是一种教学趋势,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的特点,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发展的初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通过生活化元素的引入,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事物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降低理解难度,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打消学生学习的抵触感,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该思路的指引下,教师应注重加强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以更好地推动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尽管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逻辑思维,但与此同时,小学生天生精力旺盛,喜欢新奇事物。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这一心理成长特点,将教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此来打消学生对陌生事物的畏惧感,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此外,生活即教学,通过教学联系实际生活开展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实例教学,也能够让学生懂得数学科目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有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开展。
2. 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程度更加紧密,这也使得在数学课程中更容易实施生活化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增强理论与实际的关联性,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应用的小技巧,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当前缺少家长陪同是学生学习中的普遍现象,这也导致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得到有效的积累。而如若学校能够将生活与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生活化教学课堂的开展使数学变成一门鲜活的学科,则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生活技巧与生活能力,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快速独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实际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题,下面是对生活化教学中主要问题的概括:
1. 小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生活化教学首先需要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熟知知识的内涵并准确应用。然而,通过目前的教学实践发现,不少学生并不具备生活教学实施的先决条件。很多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数学中的抽象概念缺乏清晰的理解,从而导致实际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譬如当前很多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或者对于四则运算的理解不够透彻、审题不够仔细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与实施。
2. 生活化教学过于局限
众所周知,数学与生活关联密切。很多基础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但当前很多学生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数学知识的应用机会。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并不会主动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究其根本,是当前的生活化教学过于局限所导致的。例如在学习园圃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仅仅只是按照课本中的事例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很多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并没有见过园圃,也因此对于该事例有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进一步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推陈出新,大胆拓宽生活化教学的氛围,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事例进行生动的课堂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3. 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表达的机会,因而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每况愈下。此外,也有的教师仍然将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缺乏对学生能力成长以及素质成长等的关注,导致师生间的氛围过于严肃,生活化课堂难以得到有效实施与开展。最后,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课堂形式,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没有真正地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导致实际课堂教学的效果较差。
三、让数学融入学生生活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1.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创建是生活化教学开展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更好地融生活元素于教学过程之中,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前,首先教师应对教材中的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要能够发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还需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准备好多媒体设备要播放的图片与视频资料,确保该部分内容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完全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虽然小学数学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非常有限,因此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通常都是以具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较强,因此学生理解和运用起来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创设生活情境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主,通过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具化数学知识。
例如学习《位置》这节知识时,很多学生对于方位、位置就处于迷茫的状态,如果单纯依靠记忆很难完全理解透彻,因此教师可以学生日常上学路线途经的建筑物为例,先引导学生思考自身上学过程中学校周边的建筑物。并随后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形式为同学们展示位置简图,为学生建立大致的思维轮廓。随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印象以及结合位置简图精确地表达出不同地标点的准确位置,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对位置进行思考与言语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亲身带入到自身上学的场景。在此过程中通过脑海中的想象与所学知识点的融合学生对于位置这一概念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同时上学这一场景也更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于未知知识点的抵触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基于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而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培养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开展活动前,首先须注意的是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要能够确保活动现场的秩序,并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准确组织、学习直至最终取得收获。其次,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前,应注重做好时间规划活动,将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的应用层面,并应将学生的自主性作为活动创设的重要原则,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应用,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如在学习《百分数》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子測量计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湿度,并做好记录工作。学生通过对不同环境下的湿度百分比进行记录并结合亲身的感受对于百分数的概念也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并表扬学生在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数学思维,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自我,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与理解。
3. 借助生活实物提高导入效率
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法与手段,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以往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堂开始前的导入环节,有些虽然能够明确正式讲课前引导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系统的导入环节设计,导入形式化现象严重。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切实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需求,通过生活具体事物的引入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并引发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生活化的导入环节让学生以更好的姿态融入到相关知识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实物要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一定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实物的列举,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节时,教师应先提出问题将话题引至现实生活中,如“长方体与正方体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你们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吗?”随后学生纷纷发言,列举自己所看到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随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然后为学生进行特征的总结。在有了基本的印象之后,教师则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进一步开展对于长方体或者正方体体积与面积求解的教学过程。如粉笔盒、讲台或者家中的柜子等等。这样一来,通过大家所熟悉的生活实物展开数学教学,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好奇心会更加旺盛,同时列举生活中的实物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 从学情出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开展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当前很多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缺少基本的知识应用能力,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尽量增添基础教学环节,如四则运算或者审题要求以及审题习惯的培养等。除此之外,当前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不高,对此教师也应注重教学策略的改变,可以创新性地实行角色互换,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切实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一节时,学生早先已经有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课堂预案。随后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清楚学习的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完成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多边形面积的求解经验。此时经过自主的预习和讨论,学生对于多边形的面积求解纷纷有着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提出了分割的求解思路,也有的同学通过公式预习直接进行求解等等。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思路不同而纷纷得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正是同学们思维差异化的体现,同时在该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明显提升。
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也迎来了改革的新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为主要目标,并通过生活化元素的引入,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与数学观念,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