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
彼得·斯科特-摩根是一位英国的机器人科学家,他生于1958年。在人生的前59年,总体上过得春风得意。
由詹姆斯·卡梅隆精心打磨20年,启用3万台电脑,耗时4.32亿小时制作完成的好莱坞大片《阿丽塔:战斗天使》于2019年上映。影片主角阿丽塔是一名人类和机械混合的“半机械人”,她拥有人类的大脑和强劲的机械躯体以及一颗反物质微型反应堆心脏。
在随后的科幻电影中这类人机结合的角色逐渐变的多了起来,这些被称作“赛博格”的人类显然比单纯的机器或人体更强大、更聪明,但是科幻电影中的这些“赛博格”真的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
“赛博格(Cyborg)”一詞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两位科学家在1960年提出的:人类要进行星际旅行,必须改善身体——通过机械、药物等技术手段对柔弱的人类进行拓展,形成可自我调节的人机结合体。赛博格是指以无机物构成的机器作为身体一部分的生物(包括任何混合了有机体与无机体的生物),与那些“天然”生物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的能力借助人工科技得到了显著的增强或放大。彼得·斯科特-摩根就是一位先行者,他用自己的残疾之躯,开展了一个关乎未来人类进化走向的实验,打造了人类第一个赛博格。
彼得·斯科特-摩根是一位英国的机器人科学家,他生于1958年。在人生的前59年,总体上过得春风得意。只不过他13岁就发现自己的性取向与世俗不同,16岁时他退出戏剧协会,他放弃了自己对戏剧的喜爱,转向了计算机研究。1979年,他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弗朗西斯。2005年,英国颁布了民事伴侣合法化的法律,他们在颁布的第一天办理了结婚登记,从此两人成为合法的夫妻。弗朗西斯非常支持彼得的科学事业,彼得潜心研究,成了著名的机器人专家,成就斐然,并被授予了大英帝国勋章。
彼得患病后开始探索如何将一辆汽车变成可供轮椅使用的无障碍移动设备。
1984年,他在自己的著作《机器人革命》中指出:“人类需要决定是否要开发独立存在或者与人类合作的人工智能。”如果彼得一直身体健康,平安过完后半生,或许他的一些观念只能在实验室里去实现了。但在2017年,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2017年的某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脚有些不听话,随后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医院的检查结果对他犹如晴天霹雳:他罹患了运动神经元疾病,俗称“渐冻人”。这种病症的表现是身体的各个部分会一点点“死去”,最终直至全身。和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斯蒂芬·威廉·霍金一样,他也被医生断言或许只能活到2019年底。
这个消息让彼得痛苦不已。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彼得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决定正好利用自己的残废之躯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机器人事业,并在自己的身上进行实验,成为人类的首个赛博格,通过对自己的肉体进行改造,用机械身躯来扭转渐冻症的命运。在他的日记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我将不断进化,作为人类的我已经死去,未来的我将以赛博格的身份继续活下去”。
彼得抓紧自己还能沟通的时光,安排了一个又一个自己的“未来”:主动提出并接受了胃造口、结肠造口、膀胱造口、全喉切除等身体的改造手术,他把这些叫做“四重造口术”。医生不理解他的这些做法,认为手术太过激进,并且这种疾病是不宜接受此类手术的,为此拒绝了他的要求。彼得描述说:“当我说我要在我的身体上投入大量尖端技术时,医生告诉我,这个地球上的任何外科医生都不会损伤完全健康的器官。”
为此他只得四处寻找医生,最终以延长生命的理由说服了医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经过3小时40分钟的手术后,彼得的肉体伤痕累累,他进行了“四重造口术”等一系列的改造手术,去除了未来可能危及生命的生理功能,而且还引入了部分机器替代了他自己的身体器官。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早已在手术之前就准备好了一切的应对措施,例如他知道自己会进行全喉切除手术,会说不了话。于是他提前联系了语音技术方面的专家,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合成了与自己音色一致的声音。
当手术完成之后,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彼得,他满面笑容用AI合成的语音和人类正常交流,而且四肢能够进行简单的运动,基本没有渐冻症的明显迹象。彼得非常乐观,他还会向所有人展示自己的“新功能”:“瞧,这是我的全新界面,这是输入管,这是输出管……”彼得的乐观感动了所有人。得益于他的这些异想天开且“激进”的未雨绸缪,让他及时应对了逐渐丧失的吞咽能力、语言功能、呼吸能力等问题。
2019年,在一系列的改造和手术完成后,彼得公开宣布“彼得2.0”正式上线。各路记者争相采访,对彼得的事迹进行报导,他们向彼得询问赛博格的意义,此时彼得的发声器中缓缓说出一句话:“我即将变成彼得2.0——我指的是电子人,也是迄今为止138亿年以来(自宇宙大爆炸以来)创造的最先进的人类控制的有机体,我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电子人。”彼得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实验的小白鼠,接受了大部分的赛博格化的改造,他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生命之路,为人类赛博格的实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与外界的一切交流,都是通过电子设备将他大脑的所想表达出来。电子设备模拟了他的音容笑貌,还有一个虚拟形象的化身。他请助手将自己绑在轮椅上,胸前放有他虚拟化身的屏幕。在与外界交流时,他本人的身体没有表情变化。但是屏幕上的虚拟化身能够配合AI系统输出的声音张嘴闭嘴,还能够微笑、大笑和眨眼,完成彼得的标志性动作,展现出他的情绪,如抬起右眉毛等细节。彼得成功打破了医生的预言,原本应该在2019年就逝世的他,一直活到了2022年。最后一年里他的渐冻症愈发严重,身体的机能也在逐渐下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努力挤出一个标志性的笑容。
2022年6月,彼得的身体不堪重负,即便是手术后的半机械体也无法拯救他逐渐模糊的意识,就这样世界上第一位真正的赛博格彼得·斯科特-摩根去世了,享年64岁。彼得改造自己身体的故事,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他用自己乐观的精神感动着所有人,也为人类文明书写了一篇动人的“疾病抗争史”。2019年的时候,彼得和他的伴侣一起创建了斯科特·摩根基金会,在基金会的官网上,依然留着彼得生前的话:“我们有权利选择想要的生活,即便身患疾病,也是如此”。
彼得本人虽然已经离世,但是他的虚拟形象会永久留存下来。计算机专家们正在进一步训练彼得所使用的AI,待它再强大一些,将能分辨出正在跟谁对话。彼得的合成语音也在成长,它已经学会用中文说“你好”甚至能够流利地唱起法语歌曲了。他的新一代虚拟化身则会更细腻也更逼真,将能根据实时的语义,同步生成微笑、大笑、挑眉等面部表情。
曾经帮助彼得完成赛博格改造的技术专家、设计师、医生等,以及他们所任职的公司机构也都因为彼得而相聚。彼得将这些志同道合的盟友称为“反叛者(The Rebels)”。“反叛者”们也将继续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语音合成、虚拟现实等高科技系统,来改变那些因年龄、健康等原因而受到限制的人的生活。当拥有足够成熟的研究结果后,将在未来开源供所有人使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赛博格的实验研究,比如,在一些失去手臂或瘫痪患者的大脑中植入电极,与人工手臂或瘫痪肢体连接,就可以控制这些本来无法控制的肢体;比如,通过将摄像机影像直接输入到大脑皮层,使盲人可以重见光明。
20世纪末,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展了机械外骨骼的相应研究,他们研发出的“XOS外骨骼系统”可以让人轻而易举地提起上百公斤的重物,但是由于这个外骨骼系统的能耗问题严重,这项成果一直没有投入商业使用。2004年,日本“Cyberdyne公司”研发出相似的外骨骼产品“HAL”,这是世界首个具有实用性的外骨骼装置,可以使人类的肌肉力量增强到10倍以上,它比美国的“XOS”更加高级且轻巧,但依然存在着相应的能耗问题。一些国家的军方,也在开发让人的听力、视觉、力量大幅提升的技术。不过这些研究都还处于初级阶段,真正理想的赛博格是人与机器的完美结合,但与此同时赛博格也引发了许多社会伦理价值观的讨论。
彼得在与疾病抗争的时间里,曾经参与了电影《彼得:人类机械人》的演出。他为自己制作合成语言,并开发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脸部化身。彼得在录音室里花30个小时研究如何在他现有的合成声音中增加表现力,使声音听起来不像机器人。
哲学领域有一个经典问题——“忒修斯之船”:一艘船上的木头不断被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么这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这一问题引申到对赛博格的讨论中:如果全身都被替换,只剩下大脑中孤独的神经元,那“我们”还是我们吗?未来赛博格技术如果能广泛应用,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吗?人类成为完美的赛博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彼得2.0是一个可贵的开始和突破,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
(责编: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