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薄壁青铜盆的矫形

2023-03-30 09:49王辰歆赵绚张光敏张茗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3期
关键词:模压矫形青铜器

王辰歆 赵绚 张光敏 张茗

(1.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8;2.上海博物馆,上海 200003)

0 引言

文物在出土前经历了长时间的地下埋藏,普遍存在变形的问题。本文修复的汉代薄壁青铜盆也产生了变形,整体由原来的圆形口沿变形成了类椭圆形。青铜器物本身的病害情况、器物年代、尺寸、壁薄厚、铜质保存情况包括韧性、延展性、腐蚀情况、矿化程度等都是影响修复方法选择的因素,需要根据青铜器本身的情况对矫形方法进行考量。由于该器物矿化程度尚可、具有一定弹性,但韧性一般,因此相较于强硬的矫形方法更适合于长时间在变形处固定工具,配合热风枪的加热,提升器物矫形时的可塑性。因此,本次修复选择模压法结合加热整形的方式进行矫形。

1 背景资料

汉代有不少青铜器出土,与先秦相比,汉代的青铜冶铸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青铜器逐步被铁器取代①,两汉时期的青铜器多为生活用具,更加实用化、生活化。汉代的青铜器虽不及前朝精美,但有其特有的文化色彩与审美思想。②

青铜盆、盂、敦是青铜器史上继簋之后相继出现的三类比较重要的粢盛器,它们在主流粢盛器由簋转变为敦的历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盆器作为日常生活的用具也较为常见,因而比起鼎、爵、觚、斝、尊等更能看出当时寻常百姓的生活痕迹。③

2 修复前准备工作

2.1 器物信息收集

汉代薄壁青铜盆(图1~图5)长21.2厘米、宽19厘米、高8.4厘米,口直径19.6厘米,重量为273.8克。

图1 青铜盆俯视图

图2 青铜盆仰视图

图3 青铜盆侧视图

图4 缺损处细节1

图5 缺损处细节2

2.2 病害图绘制

针对青铜盆的病害绘制了病害图,通过观察发现青铜盆整体有由圆形至类椭圆形的变形,盆的边沿有残缺、裂隙,盆身覆盖有土锈、表面硬结物和矿化(图6~图8)。

图6 病害图1俯视

图7 病害图2底视

图8 病害图3侧视

3 修复过程

3.1 清理

用笔刷简单地对器物外部的土壤等附着物进行去除。对于较细小、坚硬程度较强的土锈则使用洁牙机(图9)仔细清理至大部分土锈掉落为止。

图9 洁牙机除锈过程

3.2 矫形

矫形前考虑修复的青铜器的铜质情况,包括金属成分含量、器壁的薄厚、腐蚀程度、矿化程度、韧度、弹性、彩绘层附着力等多个方面。

本次修复的青铜盆延展性、弹性都较一般,综合该青铜盆的自身情况,考虑使用模压法结合加热整形法进行矫形。

模压是利用德国狼工扳机式木工G形夹来完成,对原本变形成椭圆形的青铜盆进行矫形(图10)。两侧突出部分使用一个夹在青铜盆外壁的大G形夹,从外部向内施力;另外两侧内凹部分则使用一个夹在青铜盆内壁的小G形夹,从内部向外施力。从两个方向矫正变形的位置(图11)。

图10 器物变形情况前后对比

图11 矫形过程1

在夹G形夹的过程中,缓慢按压施加作用力,与器物本身变形的位置产生抵抗,当感受到手中器物对夹子的抵抗力变强,换言之加力变得困难、有阻力时,应该点到为止,此时G形夹的力度刚好。

当G形夹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后,使用温度调至300摄氏度的热风枪(图12)对青铜盆进行5分钟一次的加热,并用测温枪测量器物表面温度避免温度过高,每组共进行4次配合固定矫形。

图12 热风枪加热

热风枪的温度需要保证不能过高,且每次加热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因此控制每次加热的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停止加温,静置待器物表面温度下降后再进行第二次加热,避免金属表面温度超过200摄氏度。同时还需要注意热风枪和器物之间的距离,以及不时对加热的区域进行微调,过近且持续的加温容易导致器物上的某一点过热,表面温度不均匀。

定期测量器物矫形前后数据,通过与绘制的预计器物变形前的形状图进行对比,反复调整矫形频率、角度,以达到对器物进行短期内器型的矫正(图13)。

图13 矫形过程2

3.3 粘连裂隙

青铜盆口沿的残缺处下方有一处裂隙,原本因为变形有所错位,在矫形后可使用瞬间胶对裂隙进行粘连。将瞬间胶涂抹至裂隙处,用手固定左右两部分避免粘连时的错位,等瞬间胶大致干后,用一个夹子夹至裂隙处再次固定以保证粘连完成(图14)。

图14 粘连过程

3.4 焊铜片

选择两块铜片,对照器物残缺处用记号笔绘制出所需要的形状,先用大剪刀剪出其大概形状,再用打磨机沿着绘制的线条分别磨至合适的形状,使用砂轮机对缺损处边沿进行打磨便于联结铜片,最后使用电烙铁焊将铜片至器物残缺处(图15)。

图15 铜片焊上后

3.5 补缺

将滑石粉与环氧树脂、少量淡口白绿色、深绿色矿物颜料色粉调和均匀对残缺部分进行补缺,用手术刀和小刮刀将环氧树脂抹在补缺处(图16),等待环氧树脂抹固化。

图16 环氧树脂补缺

3.6 打磨

等待一天,等环氧树脂补缺部分完全干透后,首先使用木锉刀对补缺处进行粗打磨,大致磨出与周围原器物相近的状态,再用打磨机对其仔细进行形状的打磨,尤其注意青铜盆的边沿线与原口沿处联结的总体流畅度。有过度打磨的地方重复使用环氧树脂的调和物进行补缺,打磨机反复打磨直至最后补缺的环氧树脂与周围器物本身的形状相贴合(图17)。最后使用木砂纸240目、400目、600目,平整部分结合木棒,逐步打磨细节,使之表面光滑便于后续作色。

图17 环氧树脂部分打磨完成后

3.7 打底

使用清漆、少量石膏粉、淡口白绿色、白口岩黄色、焦茶色矿物颜料色粉以及金粉调和成较稀胶状物,用刮刀蘸取该胶状物均匀涂抹至器物补缺处做底色,等候几分钟至其干后,再使用木砂纸400目简单打磨一遍,600目精细打磨至其表面光滑为止(图18)。

图18 底色完成后

3.8 作色

本次作色主要使用三种方法:笔刷喷涂;笔刷上色后纸巾压涂;钢针滚上土锈。

笔刷喷涂:由于该青铜盆表面存在大量颗粒状锈,因此采用笔刷喷涂的方法上色(图19),使作出的颜色也同样带有颗粒感,接近于原器物的外表。通过虫胶液、乙醇、矿物颜料粉以及石膏粉增加颗粒感调和,使用笔刷蘸取,用尺和刮刀刮动笔刷,使颜料喷至合适的位置。

图19 作色过程

笔刷上色后纸巾压涂:除了青铜盆表面颗粒状的部分,还有较为平面的部分,主要是以较为浅的绿色为主。通过笔刷蘸取调好的颜色直接点涂在平面部分,再用纸巾轻轻按压、涂抹。

钢针滚上土锈:器物表面附着有颗粒较大的锈块,可在颜料中增加石膏粉的量,提升其颗粒感,用钢针蘸取调好的颜料,在环氧树脂补缺处合适位置滚动上色,与周围原有的锈色相贴近。

作色过程中用到的颜色主要分为三类:绿色系;褐色系;黄色系。

绿色系:①淡口白绿色、灰色、烧青绿色;②深绿色、淡口白绿色、焦茶色;③淡口白绿色、白色、灰色。

褐色系:①焦茶色、灰色、淡口白绿色;②焦茶色、黑色、深绿色。

黄色系:①白口岩黄色、焦茶色、灰色;②白口岩黄色、淡口白绿色。

结合这三种方法根据补缺处附近的颜色调整,最终完成上色。至此该件汉代薄壁青铜盆的修复也完成了(图20、图21)。

图20 修复完成后

图21 修复完成后细节图

4 结论

青铜器在地下埋葬的过程中会遇到墓穴塌陷、地层变化等自然因素或出土后人为的外力影响因素,被发现时能保存完整的往往是少数,更多的是器物遭遇挤压变形,因此青铜器的修复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就是器物的矫形。笔者在阅读了一些现有的矫形方法的文献后,通过整理进行过矫形的青铜器的类别,从器物的厚薄、尺寸、铜质的保存情况着手,对需要矫形的青铜盆情况进行了估测。这次修复的青铜盆属薄壁、器物体型较小,矿化程度尚可,具有一定弹性,但韧性一般。在现有的矫形方法中,锯解法属于有损矫形,因为其会对修复的器物造成损害,现在已经很少使用;捶打法更适宜于韧性较好、延展性较好且有一定厚度、局部变形的器物。综合考量后本次修复选择了模压法结合加热整形。

青铜器矫形方法由于青铜器个体差异使得矫形使用的工具、方法、温度、所花费的时间大相径庭,因此器物的修复过程往往需要大量的尝试。在模压工具的选择方面,本次采用了两个德国狼工扳机式木工夹来操作,这种G形夹塑料材质,对于施加力的调节度很精细,对于这件薄壁型小的青铜盆来说很合适。青铜盆因为由原来的圆形口变形成了现在的类椭圆形口,左右两侧为向外突出,上下两侧向内凹进,且内凹的上下两侧均有残缺和裂隙,导致使用由内向外施力的G形夹时必须小心控制其力度,一旦施加的力度过强,便会导致器物裂隙加深、断裂残片的结果。且由于青铜器长期处在不良环境中,其变形的情况不可能规律,角度有所偏倚,需要反复尝试寻找大G形夹和小G形夹都合适有效的矫正位置。尤其因为是圆形的器皿,矫形不可能是仅针对固定的位置,而是多角度的。在反复多次的模压过程中,每一组加热配合模压矫形完成后,都需要对G形夹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得不同的变形位置都能在模压的对抗力下向着正确的形状矫正。

变形的青铜器又会因为长期埋藏在环境不良的地下等地方保存,带有矿化、腐蚀、断裂诸如此类问题,导致青铜器本身的韧性下降。虽然过去的矫形方法中也存在冷加工的矫形方式,但这里结合使用的G形夹工具,选择加温矫形效果更佳。仅仅使用G形夹抵抗器物的变形硬碰硬难以达到效果,而加温使铜器内的金属成分受热,延展性增强,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可塑性,有效帮助在G形夹固定下的青铜盆的抵抗力下降、韧性适当加强使之屈服,利于青铜器的矫形,不会因为强硬的矫形方式以至于产生断裂这类二次伤害。薄壁青铜器与厚壁尤其是大型厚壁青铜器有所不同,其热传递更快,散热则较慢,稍不注意有可能导致器物温度过热而对其造成损害。因此,此次修复选择了较为保守的300摄氏度进行加热,控制每次加热的时间在5分钟,5分钟后停止加温,静置待器物表面温度下降后再进行第二次加热,避免金属表面温度超过200摄氏度。对于青铜器的矫形除了矫正的方法选择、加温的帮助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介于这次完成时间有限,该青铜盆的矫形势必难以达到预计圆的形状,只能在有效的时间里适当对器物的变形情况进行改变,最终由原来的21.2厘米调整到21厘米。

关于修复此类汉代薄壁青铜器,通过这次矫形修复积累到了不可替代的经验,相较于修复前阅读浏览到的大部分需要矫形的青铜器,汉代薄壁青铜器并没有表面上所看到的易矫形,它的内部铜质仍然保有较强的抵抗力,更适合使用小型的矫形工具,加温也不宜过高,但同时由于薄壁不适合短时间内施加过大的作用力,又需要较长的时间持续模压矫正,此类器物仍然有进行矫正的空间以最终达到近乎接近原器型的矫形。

注释

①尹钊,路重阳,王旋.汉代日用青铜器赏析[J].东方收藏,2017(7):32-38.

②胡佩晗.浅论汉代青铜器之美[J].明日风尚,2021(18):97-99.

③海宁.试论青铜盆、盂、敦的关系[D].西安:西北大学,2005.

猜你喜欢
模压矫形青铜器
矫形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健身器械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与性能研究*
硬质合金模压成型剂的研究进展
可内嵌RFID模块模压托盘的结构设计
微V形槽玻璃元件模压成形有限元应力分析*
矫形工艺对6N01-T5铝合金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不同温度矫形的7N01铝合金接头组织性能分析
3D打印技术在矫形鞋垫中的应用进展
认识“晋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