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冬波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孕育了数千年人文传奇。在巢湖岸边黄麓镇杨岗村的一个宁静院落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纸笺加工技艺保护单位——掇英轩就坐落在这里。掇英轩的掌门人刘靖便是“纸笺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口传手授 家学渊源
刘靖自幼就与粉蜡笺有了不解之缘。他第一次听说粉蜡笺,是从父亲刘锡宏那里知道的,当时,刘锡宏正从事安徽文房四宝出口工作。记得有一次父亲从日本出差回来,一进家门,就兴奋地对母亲说:“我在日本看到了清代宫廷制作的粉蜡笺,好工艺真不该失传。”虽然当时刘靖少不更事,但还是能从父亲的语气中听出他的惋惜与挚爱。从那以后,父亲便一头扎进粉蜡笺加工技艺的研究中,历经十多个寒暑,却依旧没有研制成功。
1994年,父亲刘锡宏的家庭作坊掇英轩从省城合肥迁回老家巢湖黄麓镇杨岗村。
好纸是美丽而有灵性的。刘靖每次回乡,看到年纪渐长的父母,看到他们手中翻来弄去的纸笺纸品,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酸楚。渐渐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他决心接过父母手中的技藝。当然,刘靖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活儿。
1995年10月,他放弃了在省城合肥的工作,回到老家,开始正式学习纸笺加工技艺。1997年7月,他已熟练掌握拖染、涂布、托裱、砑花、洒金、木版水印等纸笺加工技艺。
此后,父母便放心地将掇英轩交给刘靖执掌。
寻师访友 抢救发掘
刘靖非常庆幸自己生长在安徽。安徽是宣纸、徽墨、宣笔、歙砚的故乡,自古以文房四宝齐全著称于世。千百年来,安徽生产的宣纸因制作工艺精湛、品类繁多、风格独特享誉海内外。
“父亲是我的引路人,父亲告诉我,‘粉蜡笺是我国古代名笺之一,很多人想恢复它都没成功,你既然决定要走这条路,如能先把它拿下,对你将来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在父亲的启发下,刘靖首先从恢复“粉蜡笺制作工艺”入手,力争在传统手工纸笺加工技艺方面有所突破,占领制高点。他买来大量研究文房四宝的书籍,强化纸笺加工专业知识学习,很快他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
刘靖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有真正的收获还要在生活中探索。于是,他开始寻师访友。通过恢复粉蜡笺技艺,刘靖结识了很多朋友,许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都给了他无私的点拨、指导。他先后拜学了时任荣宝斋顾问米景扬先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家张秉伦教授和我国著名纸史专家潘吉星、王菊华教授等。此外,他还结识了很多书画界的前辈,前辈们被这个年轻小伙子刻苦钻研、执著追求的精神所打动,都尽其所能地帮助他完成梦想。著名书法家冯大彪先生将自己收藏的两枚清中期梅花玉版笺(粉蜡笺)及清末五言木版水印对联赠给刘靖用于研究;书画家陈长智先生将他的父亲、我国著名书画大家陈少梅先生遗存的古纸赠送给刘靖,这其中就有清代泥金笺、洒金笺、玉版笺等。这些珍贵的纸笺为刘靖研究我国传统纸笺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实物资料,梅花玉版笺、泥金笺等因此得以恢复与发展。也正是这些前辈的鼓励与帮助,让刘靖更加坚定信心,坚持下去,甘当纸笺加工技艺火炬的传递者。
“恢复它们的过程,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刘靖一方面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粉蜡笺制作工艺的零星记载,一方面在上百种化学原料中寻找适合制作粉蜡笺的材料。碳酸钙、滑石粉、白垩土、川蜡、石蜡、动物胶……他把凡是能想到的材料全都找来,在宣纸上开始了一次次不懈的试验,然而得到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1997年11月的一天,刘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配方和工艺方法,做出了一张质量上乘的粉蜡笺小样。他和父亲激动不已,马上拿着这张纸样找到安徽省文房四宝研究所所长田恒铭。田所长对这张小样大加赞赏,认为它可与明清时的粉蜡笺相媲美。又经过两年的工艺完善,掇英轩粉蜡笺得以稳定批量生产,并通过进出口公司逐渐接到了一些外贸订单。“当时所有的粉蜡笺都销往国外,一年能接十几万份订单,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日本。”就这样,国外市场慢慢打开了。
在成功恢复粉蜡笺之后,1999年,刘靖同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课题组合作,共同复原了明代“造金银印花笺”,随后将现代丝印技术及金(银)色珠光粉引入金银印花笺的制作中,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由此制作的新型金银印花笺物美价廉,带动了纸笺加工行业丝网技术的引进。2000年,他们创新使用现代合成金粉(金色珠光粉)替代传统仿金泥金(铜粉),使制作的仿金泥金笺克服了遇潮湿易氧化变黑的缺点,并开发出五色泥金笺(珠光笺)系列产品。2001年,刘靖又将宣纸与绢结合,相继开发出生、熟及木版水印、洒金、手绘等绢本宣系列产品。之后,又相继恢复与发展了刻画笺、朱砂笺、羊脑笺、流沙笺、草木染色笺等,既丰富了当代纸笺产品种类,又把传统纸笺加工技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06年4月,他制作的“手绘描金粉蜡笺”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纸”称号。
2008年6月,以刘靖为代表传承的“纸笺加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主持的掇英轩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2018年,“纸笺加工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020年,刘靖对唐代纸笺名品“硬黄纸”进行恢复性研究,如今已形成硬黄纸、硬白纸两大系列产品并投入市场,受到书画界的欢迎。
功夫不负苦心人。现在,掇英轩已经能自主生产纸笺15个大类、上千个花色品种,闻名业内。
传承技艺 奔走四方
1999年,掇英轩刘氏父子决心开拓国内市场。首先以手绘描金粉蜡笺的优良品质打开了百年老店荣宝斋的大门。荣宝斋曾评价掇英轩生产的手绘描金粉蜡笺“可代表中国传统手工制纸之最高技艺”,荣宝斋顾问米景扬先生也评价其“可谓纸中重宝”。从那以后,掇英轩的粉蜡笺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日益增多,并逐渐超过了出口销量。刘靖在粉蜡笺上的突破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秉伦教授说,“掇英轩作坊虽然小,技术含量却很高”;2010年,时任中国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先生称赞掇英轩的手绘粉蜡笺“精美滑腻不减贡笺,为当今绝诣,益知盛世良工,是为后世之表也”。
为了传承技艺,刘靖非常重視对年轻技工的培养,亲自手把手教他们拖染、涂布、手绘描金等,耐心细致地传授核心技术。目前,刘靖的掇英轩共有员工26人,其中有3人是“纸笺加工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自2007年始,刘靖应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邀请,赴京为中央美术学院“手工艺体验”的选修课传授纸笺加工技艺;之后的7年间,他向300多名本科生授艺,其中,有来自韩国、日本、加拿大和斯里兰卡等国的留学生,他们共同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彩纷呈与博大精深。
2007年至今,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刘靖参加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手工纸文库》项目组,实地调研了云南、贵州、四川、安徽等地的手工纸。在调研的同时,刘靖自身技艺得到提高,其掌握的纸笺加工技艺更加丰富。
2019年,他编写的第一部个人著作《中国最美·纸笺》出版发行,该书荣获2018年度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三等奖。同年,由他担任副主编之一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项目《中国手工纸文库·云南卷》及《中国手工纸文库·贵州卷》(上、下卷)相继出版发行。2021年3月,刘靖与他人合著的《非遗故事——合肥巢湖纸笺》出版发行。
2021年7月,应国家图书馆古籍部邀请,刘靖为“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专项研修班”授课;2021年9月,刘靖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聘为纸笺工坊课程导师;2022年3月以来,刘靖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聘为教育部文房四宝工艺基地公选课导师,传授、传播纸笺加工技艺与文化。
20多年来,刘靖将抢救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相结合,使丰富多彩的手工纸笺不仅得到了传承,还在新一代“匠人”的手中不断发扬光大。器以载道,纸笺不仅仅是书画材料,还承载着温度、精彩和文明的延续。
保护传承 耀彩海外
刘靖及其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家、省、市非遗文化展和对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主办的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活动,让非遗“活”了起来。
2022年11月,刘靖的作品真金手绘五言正龙缠枝纹瓷青粉蜡笺,入选由安徽省文联主办的“山花璀璨 礼赞盛世”安徽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
刘靖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奖项。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追求,实现了传统手工艺人最大的价值。他说:“我的生命因纸笺而精彩,而纸笺也将是我人生的全部。”
灿若红霞 大湖作证
刘靖苦苦追寻,坚持对纸笺传统工艺的精益求精,终于取得丰厚的回报,荣誉接踵而至。
2005年5月,他因“在中国民间艺术创作领域中取得的杰出成就及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的贡献”,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是全国文房四宝界唯一获此殊荣的手艺人。
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6年,在巢湖市人民政府的帮助下,掇英轩在黄麓镇征地14.1亩,第一期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的掇英轩纸笺加工技艺传承基地于2019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传承基地建设包括纸笺加工生产基地、互动体验中心、展示中心、技艺研发中心等。在传承基地,不仅有条件更好的纸笺生产车间,还计划建成全国首个纸笺博物馆,打造以“纸笺”为内容,集文化旅游、互动展演、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一条龙产学研、游购娱服务。自2021年掇英轩纸笺加工技艺互动体验中心建成以来,已经接待研学游三千余人次。
刘靖说:“创造更好的条件,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纸笺制作及技艺传承,也希望更多的普通人能来到这里,通过小小的纸笺,了解祖国精美绝伦的传统纸笺文化,让中国传统纸笺文化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 李 鑫〕
〔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