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宫作为综合性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阵地,既要坚守公益属性,又要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近年来,青少年宫系统更是致力于特殊教育的帮扶活动,立志将青少年宫的艺术教育普及到更多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青少年之中,而特殊儿童都有自己独有的艺术天赋,因此,促使他们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是值得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以古筝特殊教育的研究为例,借助青少年宫的平台可以进一步研究特殊艺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宫;公益性教育;古筝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J632.32;G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4—118—03
一、青少年宫系统下的公益性教育
青少年宫系统作为校外的综合性教育基地,具有公益性的职能,这一系统下的各地市青少年宫已经普遍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作为校外教育主阵地,能够让青少年儿童享受到校外教育带来的公益性,贫困家庭、特殊家庭、留守子女、外来务工子女等都享受到公益性教育和场地等给予的帮扶和支持,应是青少年宫系统下公益性的真正体现。根据国家相关的优惠和补贴政策,最大限度的保证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为贫困家庭、特殊家庭、留守子女、外来务工子女等提供平等的校外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发挥好公益性教育的作用。
青少年宫为弘扬中华民族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促进助残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在助残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一直致力于公益帮扶助残事业。助残帮扶活动自开展以来,教师们积极帮扶残障儿童、参与帮扶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为残障儿童带去了学习、生活所需用品,开设了生动有趣的体验课程,开展了丰富的文艺演出,送去最真挚的慰问和祝福。
在每一次的助残帮扶活动中,教师和志愿者都做了有意义的贡献,更感受到了残障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通过开展公益助残,教师和学生们受到了很好的励志教育,在德育方面,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特殊艺术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特殊艺术教育是提高特殊学生艺术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保证。特殊艺术教育作为针对特殊的对象(身心缺陷的人,即盲、聋、哑、弱智儿童等)进行的艺术教育,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和责任感。
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对于特殊青少年儿童的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改善,并且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可排解忧郁苦闷,达到心灵治疗的目的。《晋书·乐志》中记载:“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由此说明音乐可以使人修身养性,塑造良好的性格。音乐对刺激人的感受,宣泄人的情绪有极大的作用。因此,特殊青少年儿童可以通过音乐来改善负面的感受。但是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仍然面临着现实的困境。
理论基础不充实。特殊音乐教育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庞大、丰富,既具备特殊教育的特点,又涵盖音乐教育的属性。因此给特殊教育研究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特殊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在国内还处于缺乏理论基础研究的阶段,导致特殊音乐教育在活动方面出现目标定位不清晰,以至于实践中产生多种分歧,并且,用音乐来进行康复治疗为主的主张和以掌握音乐技能知识为主的主张之间存在意见不一。
课程体系不完善。特殊音乐教育属于一门综合性、多元化学科,涉及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多个门类,它对特殊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特殊青少年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随之发展缓慢,常常被教育研究人员所忽视。由于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特殊青少年儿童音乐教育呈现整体性和系统性较差的局面。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只注重特殊青少年儿童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而忽视了其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需求。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手段,将特殊音乐教育中教学与康复分割开来,以至于很难把医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拉开了与世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差距,同时也不利于特殊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
教师资源不全面。教师资源充足是保障特殊青少年儿童音乐教育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目前仍然缺乏全面、优质的特殊音乐教师,这也是导致特殊青少年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缓慢、教育教学质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特殊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研究表明,特殊音乐教育教师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目前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这是目前特殊音乐教育领域亟待解決的问题。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缺乏专门培养特殊音乐教师的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同时,特殊音乐教师的教学资质有待进一步审核,教学不对口,职业素养不过关。
特殊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特殊青少年儿童逐步适应常规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最大限度的与正常青少年儿童一同参与普通艺术学习活动,以达到能体验艺术生活价值和兴趣的目标。而目前的现实困境摆在面前,发展特殊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拓展符合特殊青少年儿童发展特点的艺术课程体系,改善存在的不利因素。
(1)首先是探索特殊青少年儿童的艺术认知能力。有不少特殊青少年儿童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他们热爱艺术,有的善于绘画、有的钟爱音乐、有的擅长舞蹈……在我所接触到的特殊青少年儿童中,就有擅长书法、古琴、古筝的智力障碍(自闭症)患者,由于家人的细心陪伴和引导,他们可以在各个领域掌握较高的技艺,甚至比正常的学生还要优秀,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家人给与足够的耐心,成就了这些孩子的“天赋”。当然这些成绩更离不开专业的心理辅导、爱心人士的帮助、好教师的悉心指导。
(2)其次是调查特殊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只有对特殊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特殊青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特殊青少年儿童除了有生理上的缺陷,还有一些存在语言、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异常。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各种缺陷、异常是紧密相关的,由于特殊青少年儿童的特殊性,很容易在成长和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自卑、焦虑、敏感等症状。因此,艺术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这些特殊青少年儿童通过艺术学习的方式,获得自我认知、找到自信、学会用艺术沟通和表达,从而减少压力、调整行为、提高思维能力。
(3)最后是总结特殊青少年的艺术教育预期效果。特殊艺术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情绪的良性发展,采用合适的特殊艺术教育内容可以激发特殊青少年内心的积极情感,引导特殊青少年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宣泄式的表达之中。例如音乐律动、歌唱、或绘画等多种宣泄式的艺术表现方式中来,减少他们的精神压力,改善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使其从消极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其次,特殊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其价值还体现在能有效促进特殊青少年的生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以自闭症青少年为例,他们的社会理解能力缺失,对于他们而言更容易接受个体与物的关系而非与人的关系,教师便可在特殊艺术教育活动中,为其提供例如乐器,通过他们的触摸探索演奏,建立起物我关系,教师进而可以把握教育时机,有目的地通过音乐交流与之建立关系,从而唤醒、帮助特殊青少年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三、古筝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古筝特殊教育课程的形成背景
在实施“双减”政策这样一个教育大背景下,作为身处青少年宫一线教学的古筝教师,一直致力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发展,让艺术教育真正起到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发展兴趣爱好、养成行为习惯、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作用。在校外艺术课程中,古筝作为一项传统艺术文化产物,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和艺术魅力。古筝特殊教育课程需要形成简单易入门的内容和教学模式,为特殊学生打造一个合适的教育课程体系。
(二)古筝特殊教育的可行性
自2013年起,接触到了自闭症学生辰辰,他非常喜爱古筝,热爱中国艺术文化,并已经有了一定的古筝基础,通过跟他的家人交流了解到,孩子的外婆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辰辰自6岁开始就坚持对古筝的学习,在家人和老师的鼓励下一坚持就是十几年。辰辰自己喜欢的古筝作品,只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能熟练地掌握,兴趣是他最好的老师。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其刻苦和努力的程度比正常的孩子还要大,只要他喜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学习的脚步。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辰辰很快掌握了《箜篌引》这首难度较高的古筝作品,特别是在对乐曲情感的表达方面,辰辰能够做到表现音乐的意境,这是十分难得的音乐天赋和对乐曲的理解能力,因此,辰辰在本市区的民族器乐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由此可以真切体会到智力障碍人群出于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可以激发其学习乐器、理解音乐、表达音乐的潜能,刺激其对艺术感受的表达。
因此古筝特殊教育课程的实施具备现实依据,并且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古筝特殊教育课程的形成需要通过逐步教研、深入备课,建立一套由浅入深、综合且专业的课程系统。
(三)古筝特殊教育的实践
古筝特殊教育课程通过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和掌握吸收科学的艺术教育经验,运用到古筝特殊教育课程之中。通过网络以及查阅相关书籍,首先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医典《黄帝内经》中记载:中国五声(宫、商、角、徵、羽)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关系,音乐治疗的方法对某些疾病的改善是有积极作用的。古筝特殊教育课程应该以此为根据,结合多种音乐疗法有针对性的挑选适合学乐器学古筝的这部分特殊儿童,先以培养兴趣爱好为前提,发掘特殊儿童的潜力,在逐步根据学生的能力。古筝特殊教育课程需要将内容趣味化、具象化,从认识古筝开始,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教学,利用动画形式帮助特殊儿童理解;在训练节奏和认识音高时,可以借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游戏的方式使特殊儿童在即兴中创造性地掌握和理解节奏和音高。
四、总结与思考
在学习初期也就是音乐启蒙阶段,需要大量聆听和感受音乐作品来帮助特殊青少年儿童熟悉音乐、欣赏音乐;而对于音乐理论的学习主要还是以浅显易懂为主,不要打击学习者学习初期的积极性。同时,要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在孩子整个学习过程中坚定信念,有信心、有决心的去付出和陪伴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加上家人耐心的沟通和引导,可以更好地帮助特殊青少年儿童学习音乐和康复治疗,音乐疗法的积极作用也会有明显的体现。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教育特殊青少年儿童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甚至是丰富的心理学、特殊教育学、音乐教育学等全方位的知识,同时教学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借助少年宫的师资平台和资源,借鉴优秀的特教案例和方法,吸纳一定的特教专业教师共同教研,形成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才能更好的服务特殊青少年儿童。
五、结语
古筝特殊教育发展初期,还有许多不成熟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相信只要青少年宫事业继续支持这项课程的发展,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便会严谨认真、坚持不懈地将这项课程改进、完善并研究和实践下去。这也是对推动青少年宫事业与特殊教育协同发展具有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研究课题。古筝特殊教育不仅可以起到康复治疗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其巨大的潜能,培养其审美情趣,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但未来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积极投入到教育研究和探索之中,为古筝特殊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引导下,尽管教育教学方式多种多种多样,但音乐仍然在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传递著人类共享的情感和体验,古筝特殊教育是激发特殊青少年儿童创造美好生活,把握人生命运的有效途径,真切希望古筝音乐可以深入到每一个特殊青少年儿童心中,传递更多有价值的“财富”给予特殊青少年儿童。
参考文献:
[1]朴永馨.庆党百年 回顾中国特殊教育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21(7).
[2]刘刚.针刺配合音乐疗法治疗自闭症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3]文英,钱志亮.特殊儿童入学成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特殊教育,2020(12).
[4]张鸿懿,周为民.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4(1).
[5]郭欢,申荷永.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论丛,2012(4).
[6]余晓,郭琴.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价值及现实困境[J].绥化学院学报,2018(4).
[7]]连赟.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8]李雪梅.民族器乐提升视障学生核心素养策略的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8(3).
[9]王和平,杜晓新,曹静萍.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机制、功能及实施原则[J].中国特殊教育,2004(2).
[10]刘蕊.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8(3).
[11]梅金媛.特殊教育学校培智音乐教学的创新[J].戏剧之家,202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特教生艺术感受力培养现状与提高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ZJY048)。
作者简介:王晶,淄博市青少年宫,研究方向为古筝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