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济北国史事考

2023-03-28 11:42于硕
理论观察 2023年11期
关键词:西汉

于硕

摘 要:分封制是中国古代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西汉建立后高祖刘邦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设立郡县的同时,在关东地区大量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济北国是刘邦在齐地分封的重要诸侯王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楚汉争霸时期项羽首次设立济北国,西汉建立后改济北国为郡,归齐国管辖,汉文帝时期再次设立济北国,先后经历了刘兴居济北国、刘志济北国和刘勃及其子孙济北国三个阶段,最终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因末代济北王刘宽犯罪而被废除。

关键词:西汉;济北国;刘兴居;七国之乱;刘勃

中图分類号:K2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1 — 0132 — 05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在关东地区分封宗室、功臣,建立一批诸侯王国。此后经惠帝、吕后直到西汉的灭亡,在2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陆续分封了大量诸侯王国,而济北国乃西汉在齐地分封的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高祖、惠帝时期设立济北郡,文帝时期开始设立济北国,西汉济北国先后经历了刘兴居之济北国、刘志之济北国和刘勃及其子孙之济北国三个阶段,最终在西汉中期被废除,成为西汉朝廷统治下的郡县。

一、项羽分封的济北国及汉初济北郡

(一)田安济北国的建立与灭亡

汉元年(前206年)秦朝灭亡之后,项羽率军进入函谷关,将自己封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部下和降将为王。其中田安为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王建的后代,“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1],所以被封为济北王,以博阳城为国都,这是济北国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但是,故齐国宗室田荣因与项羽存在矛盾,未得到分封,于是田荣自称齐王,联合彭越反楚。不久,彭越打败田安,项羽分封的济北国仅存在了数月,便成为田荣所统治下的齐国的一部分。

(二)西汉初年的济北郡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派遣曹参率领大军袭击屯驻在历下城的齐军,占领了临淄城,紧接着又平定了济北郡,攻占了著、漯阴、平原、鬲、卢等城池,后韩信亲自率兵在潍水打败齐王田广,杀死楚将龙且,一直追到城阳,最终全部占领了齐地。迫于形势,刘邦无奈封韩信为齐王,济北郡也自然在韩信的统

领之下。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称帝,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将韩信由齐王徙为楚王。第二年,刘邦用谋士陈平的计谋,以谋反罪捉拿了韩信,削夺了其王位。此时济北郡已被分为济北和博阳二郡,大夫田肯劝说刘邦,将他的庶长子刘肥分封为齐王,统领包括济北郡、博阳郡在内的齐地七郡。

二、刘兴居之济北国

(一)刘兴居济北国的建立

惠帝六年(前189年)齐王刘肥去世,谥号悼惠王,其长子刘襄继位。惠帝七年(前188年),刘盈驾崩,吕后先后立两位幼帝为傀儡,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最高统治权,为了巩固统治,吕后封宠臣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大力打击刘氏诸侯王势力及功臣元老,并且公然违反高帝“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2]的盟约,大封吕氏子弟为王侯,而齐王也被迫分出琅玡和济南二郡,吕后将琅玡封给刘泽为琅玡王,济南封给吕产为吕王,在此之前悼惠王在世之时,为了保命被迫将城阳献给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作为汤沐浴,以此取得了吕后的信任,此时齐国只有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四郡之地。高后二年(前186年)和六年(前182年),齐王刘襄之弟刘章、刘兴居先后来到京师长安,在朝廷宫禁中宿卫,分别被封为朱虚侯、东牟侯,并且刘襄还与吕氏外戚联姻,娶了吕后侄孙女为妻,这既是吕后拉拢安抚齐国的手段,也是监督牵制齐王的办法。

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死后,诸吕拥兵密谋发动武装叛变,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功勋集团联合以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及东牟侯刘兴居兄弟三人为首的刘氏宗亲平定叛乱,诛灭诸吕。汉文帝刘恒即位以后,对诛灭吕氏叛乱的功臣进行封赏,其中封“朱虚侯刘章、襄平侯通、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千户,金千斤”[3]。不久,齐王刘襄去世,谥号哀王,其子刘则继位为齐王。次年,汉文帝将齐国下辖的城阳郡分封给刘章为城阳王,济北郡分封给刘兴居为济北王,这既可以削弱齐国势力,又可以显示出文帝对齐王兄弟的重视,于是齐地被分为三国,西汉济北国也由此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刘兴居成为西汉第一任济北王,此时的济北国依旧以博阳城为国都,疆域应包括济北、博阳二郡,也就是秦朝及汉初的济北郡。

(二)刘兴居叛乱

文帝三年(前177年),城阳王刘章去世。不久,匈奴发兵入侵汉朝边境,丞相灌婴带兵抵御,汉文帝也亲自来到了太原。济北王刘兴居在此时举全国之兵发动反叛,进攻荥阳城,汉文帝得知以后,下诏调回灌婴的军队,任命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令其率十万军队平定刘兴居叛乱,同时任命祁侯缯贺为将军,驻军荥阳。七月汉文帝离开太原,返回长安,下诏“济北王背德反上,诖误吏民,为大逆。济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军地邑降者,皆赦之,复官爵。与王兴居去来,亦赦之”[4]。八月济北军队被打败,刘兴居被捕后自尽身亡,济北国被废除,仅存三年。刘兴居是西汉历史上第一位谋反的同姓诸侯王,开启了同姓诸侯王发兵反叛西汉朝廷的先河。

关于济北王刘兴居反叛的原因,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齐王兄弟三人在铲除诸吕的行动中的确功劳巨大,齐王刘襄举大军反对吕氏,刘章和刘兴居在朝廷之中充当内应。刘章、刘兴居起初得到大臣们的允诺,“尽以赵地王朱虚侯,尽以梁地王东牟

侯”[5]。而汉文帝在继位后,由于局势较为复杂、帝位不稳固,而齐王刘襄的实力更强,假如遵守之前的承诺,分别封刘章、刘兴居为赵王、梁王,三兄弟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势力就占据了关东大片地区,对文帝的皇位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文帝自然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他尽可能限制齐王一派的势力,避免给自己埋下祸端,刘章兄弟只是被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这和被封到赵国、梁国相比,实力是大减的,两人自然心中有怨言。尤其是刘兴居在其兄齐王刘襄称帝无望后,明确表达过对文帝的支持,“及文帝从代来,兴居曰:请与太仆婴入清宫。废少帝,共与大臣尊立孝文帝”[6],在大臣们决定拥立代王刘恒后,刘兴居联合夏侯婴,进入宫中将少帝赶走,紧接着把刘恒迎入宫中,也可算是有拥立之功,但是却仍然被文帝有意打压,定会心生不满。文帝即位不久齐王刘襄、城阳王刘章相继去世也是刘兴居反叛的原因之一,《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和《汉书·高五王传》中均有明确记载,高后七年(前181年)朱虚侯刘章年龄为二十,可知刘章生于汉七年(前200年),至文帝三年(前177年)去世时仅24岁,而刘襄为齐悼惠王刘肥次子,其长兄刘襄去世时年龄也不会太大。二人正值壮年,且由“宿卫长安中”“有气力”“拔剑斩之”[7]等记载可以看出,刘章身体素质强,文帝即位后不久二人相继去世,《史记》中的描述仅仅只言片语,一笔带过,不免令人怀疑。所以二人可能是汉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削弱齐王势力而秘密派人将他们杀害,而非自然死亡。此时刘兴居贸然起兵反叛,与二位兄长的去世必定也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纵观当时全国的局势,刘兴居叛乱是不可能成功的。首先,汉文帝虽然北上太原,在表面上调动了大量兵力北上抵挡匈奴军队的入侵,但他不可能调集所有军队北上,函谷关内不可能没有重兵把守。汉朝以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率十万军队平定,而刘兴居的统治根基只有济北一国之地,其兵力自然无法抵抗整个汉朝军队。其次,刘兴居的战略意图是趁朝廷主力在北部抵挡匈奴,率军往西,相继攻打荥阳、洛阳,最终突袭关中,占领长安,但是汉文帝反应迅速,得知此事后立马做出应对之策,迅速调集十万军队,镇压刘兴居的叛乱。再次,文帝下诏宣布了济北王的罪行,而赦免了大多跟随刘兴居造反的人,并恢复他们的官爵,令济北国大部分士兵纷纷倒戈,进一步削弱了济北国的实力,从内部瓦解了济北国军队。最后,济北国距离汉朝北部边境较远,无法与匈奴形成合力,况且此时齐王刘襄、城阳王刘章已经去世,其他诸侯国也没有响应的,在这种情况下刘兴居孤军作战,很快就被打败。由此可知,刘兴居反叛失败是必然的。

三、刘志之济北国

(一)《治安策》的实行与刘志济北国的建立

平定刘兴居叛乱后,汉文帝认为诸侯王拥兵自重、势力过大,威胁了中央的统治,决意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此时,梁国太傅贾谊上疏《治安策》,指出包括诸侯王问题在内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8]的解决办法。这种将强大的诸侯王国分割为数个小国的办法,一方面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使各诸侯国无力抗衡朝廷,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先王之子都得以封王,使各诸侯国也无心反叛,可谓一举两得。

文帝十五年(前165年),刘襄之子齐王刘则在位十四年后去世,无后,谥号文。这恰好为汉文帝实行贾谊之策创造了条件。次年,汉文帝将齐国分为六国,济北国作为其中之一,重新被建立,刘肥的第十子刘志为济北王,此时济北国疆域缩小,只统辖济北郡,而博阳郡由一同建立的济南国管辖,济北国都城也由博阳迁至了卢县。

(二)刘志与七国之乱

汉文帝驾崩以后,汉景帝刘启继位为帝。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上疏《削藩策》,指出诸侯王势力广大,骄奢淫逸,预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9]。汉景帝采纳了此办法,下诏削藩。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濞勾结楚王戊、赵王遂以及齐地各诸侯王,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借口发动叛乱。汉景帝命窦婴为大将军,率军驻守荥阳城,同时派太尉周亚夫、曲周侯郦寄、栾布分三路分别抵抗防守吴楚、赵国以及齐地各国叛军,用了仅仅三个月的时间便平定了七国叛乱。

在诸国叛乱之时,济北国由于國都城墙损坏,正在修补,当时还没有完工,而且济北王刘志也因为被郎中令挟持,被夺去兵权,所以并没有发兵参与,但是他当初也曾参与结盟,所以在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刘志打算以自杀的方式以使妻子和子女免受责罚。此时齐国说客公孙玃劝阻济北王刘志,自愿为其游说梁王刘武,让梁王在景帝面前说情。梁王是汉景帝的胞弟,公孙玃见到梁王后,以“夫济北之地,东接强齐,南牵吴、越,北胁燕、赵,此四分五裂之国,权不足以自守,劲不足以扞寇,又非有奇怪云以待难也,虽坠言于吴,非其正计也”[10]为借口为济北王说情,然后进一步解释,如果当时济北王表明立场,坚决不与叛军同流合污,吴楚叛军必定会先到齐地吞并济北国,与齐、赵军队会合,这样七国的叛军便会集合起来,朝廷很难将其各个击破;相反济北王虽然战前与叛军结盟,但是并未参与叛乱,反而坚守城池,阻止了齐赵叛军与吴楚叛军的会合,使吴楚叛军失去同盟,难以快速进军,最终被朝廷所镇压,因此济北国也有一定的功劳。最后公孙玃对梁王一顿吹捧,成功说服梁王替济北王刘志说情,刘志因此免于罪罚。

济北王之所以能够被赦免,除了济北王刘志发兵反叛未能得逞和梁王说情外,还应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七国之乱后齐王刘肥的后代多数被诛杀,济北王刘志对西汉朝廷已经构不成威胁,且刘志的济北国郎中令曾坚守城池,抗拒叛军,有过立功表现。第二,七国之乱虽然被平定,但是诸侯国仍然拥有较大的势力,为了更好地维护朝廷对诸侯国的统治,必须对未参加叛乱的济北国进行安抚。第三,济北王刘志特别重视对朝廷的朝请,在齐地一众诸侯王中与朝廷联系最为密切,尤其是在吴楚七国发动叛乱前夕,刘志也曾入京朝请,由此可见,与其他诸侯王相比,济北王刘志与朝廷应该有良好的关系。因此,济北王刘志得到了景帝的宽恕,被改封为淄川王。

四、刘勃及其子孙之济北国

(一)刘勃济北国的建立

刘志被迁到淄川为王,济北王空缺,于是汉景帝改封衡山王刘勃为济北王。刘勃是淮南厉王刘长的次子,七国之乱爆发后,他曾坚守城池抵抗叛军,吴楚叛军被平定后,刘勃进入长安朝见,汉景帝认为刘勃忠贞可信,以南方气候环境差为由褒奖之,改封其为济北王,以此来监督齐地诸侯王,刘勃成为西汉第三任济北王。从此济北王由齐王一系变为淮南王一系,此时济北国中分出平原郡收归朝廷,济北国疆域进一步缩小,仅为刘兴居时期的三至四分之一。

景帝五年(前152年),刘勃去世,谥号为贞王。“贞”为美谥,《逸周书》记载“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11],即一生清白,行事有节操;能大虑非正则不可;正直没有隐藏,由此可以看出朝廷对刘勃极为赞赏,而从刘勃始终对皇帝忠心耿耿、在七国之乱中坚定地抵抗吴楚叛军的表现来看,也足以担当得起这个谥号。

(二)刘勃济北国的不断削弱

刘勃去世后,其子刘胡即位。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颁布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12]。在这道诏令颁布之后,济北国内各个官员均由朝廷派遣任命,济北国的官制也和各郡县基本相同,济北王失去了对封国的统治权,再也无法处理政事,几乎与一般大地主相差无几了。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接受并推行了齐人主父偃行推恩令。第二年,根据推恩令的规定,济北王刘胡的兄弟及儿子共十一人分济北国土地被封为列侯。如下表所示,济北国分封出侯国的名称和受封者的名字,《史记》[13]和《汉书》[14]中的记载有部分不同,但是均字形相似,大抵为两部作品在版本流传中出现错别字所致。汉代的侯国由郡直接管理,因此济北国的疆域进一步被削弱。元狩元年(前122年),汉武帝前往泰山进行封禅,由于泰山位于济北国境内,济北王刘胡于是将泰山及其周围的部分县上献给了汉武帝,而汉武帝也赏赐了其他县给济北国作为补偿。目前由于史料的缺失,交换的县具体已经无法考证。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又通过“酎金夺爵”事件,将济北国分出的部分列侯夺去爵位;另外还有列侯因为无后或犯罪而被夺爵。通过推恩令和“酎金夺爵”等,济北国的疆域和势力再次受到削弱,而济北王只可以衣食租税,拥有封土但却不能治理百姓。

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年)济北王刘胡去世,在位长达五十四年,谥号为式王。《逸周书》记载“式,法也”[15],刘胡在位期间,一直遵守规章法度,坚定地推行汉武帝“推恩令”等政策,这个谥号他也算是当之无愧。

(三)刘勃济北国的废除

刘胡去世后,其子刘宽即位。刘宽在位十二年,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刘宽“坐与父式王后光、姬孝儿奸,悖人伦,又祠祭祝诅上”[16],有司上书请求将其诛杀,皇帝派遣有关官员召刘宽入京师对其调查问罪,刘宽畏罪自杀。济北国也因此被废为北安县,归属于泰山郡。此后近100年,直至西汉灭亡,朝廷终未再设立济北国。

从济北王刘宽获罪可以推断出济北国被废除的原因。首先,末代济北王刘宽荒淫无道,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17],通过世袭获取王位享有特权,却仍不满足,与其父亲刘胡的王后光以及姬妾孝儿行乱伦之事,并且在祭祀时公然咒骂汉武帝,严重违背了武帝确立的三纲五常。其次,监察制度在对济北王的监督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州),设立州刺史,以“六条问事”,主要监察对象为地方的地主豪强及郡守、王国相等二千石级别的官员等,但同时也会监察诸侯王;另外济北国内各级官员均为朝廷直接任命,受到朝廷牵制,也会忠于朝廷,对诸侯王平时的所作所为也会做出监督,刘宽的不法行为被朝廷所知晓,必定是被州刺史或者王国的官吏所举报。最后,由济北国被废除后仅剩一县之地可以看出此时济北国实力之弱,而济北王刘宽与皇帝血脉关系疏远,济北国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济北国最终离不开被废除的命运。

五、结语

综上所述,西汉济北国存在于王朝的前中期,历任三世,共有五位濟北王。西汉建立之初,济北郡是齐国下辖的一个郡,因为东牟侯刘兴居在平定吕氏叛乱中有功,汉文帝将济北郡封给其建立济北国,此时济北国拥有极大的政治、军事等权力,刘兴居才敢作为首位同姓诸侯王反叛中央;刘兴居叛乱被平定后,济北国被废除,直到十余年后文帝采纳贾谊的《治安策》分齐国建立齐、济北等六国,刘志成为西汉历史上第二任济北王;汉景帝时期齐地各国参与发动了七国之乱,叛乱被平定以后,齐国一系的济北王刘志被改封为淄川王,而淮南国一系的衡山王刘勃改封为济北王,此时济北国在政治上的权力受到了大幅度的削弱,但是在经济上仍然享有很高的待遇;汉武帝继位后通过推恩令、酎金夺爵等方式进一步削弱各诸侯国,使济北国在权力、国土上更加弱小,济北国在经历了刘勃、刘胡父子的相继统治后,至末代诸侯王刘宽自杀国除之时,仅为一县之地。在汉文帝至武帝统治的将近百年时间里,济北国经历了由较为强大到弱小,由齐王一系到淮南王一系,由享有相对独立自主的权力到仅在经济上享有特权的过程,反映了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被加强,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的历史发展过程。

〔参 考 文 献〕

[1]司马迁.史记,卷7,项羽本纪第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6.

[2]司马迁.史记,卷9,吕太后本纪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400.

[3]司马迁.史记,卷10,孝文本纪第十[M].北京:中华书局,1959:418.

[4]司马迁.史记,卷10,孝文本纪第十[M].北京:中华书局,1959:426.

[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4,汉纪六[M].北京:中华书局,1956:457.

[6]司马迁.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009.

[7]司马迁.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000.

[8]班固.汉书,卷48,贾谊传第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62:2237.

[9]司马迁.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59:2825.

[10]班固.汉书,卷51,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2:2356.

[11]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卷6,谥法第五十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96.

[12]班固.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741.

[13]司马迁.史记,卷21,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1086-1090.

[14]班固.汉书.卷15上,王子侯表第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450-453.

[15]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卷6,谥法第五十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100.

[16]班固.汉书,卷44,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2:2157.

[17]班固.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62:2436.

〔责任编辑:包 阔〕

猜你喜欢
西汉
西汉国家权力对蛮人族群的渗透——基于走马楼西汉简所见无阳蛮人的探讨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长沙国职官建置论考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西汉云中郡属县治城位置新考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长沙发现西汉贵族墓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