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芬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育之一,也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教师必须要考虑的。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教师应当把劳动教育作为个人长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工作来开展实施。教师应当发挥劳动教育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劳动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学习。由于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劳动启蒙,对于一些劳动活动有着相关的学习印象,那么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更需要推动其劳动意识和习惯的培养,让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能够适当学习一些劳动技能。学生能够有效地融合劳动知识和个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培养个人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也能够培养个人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践行重要性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落实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综合素养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可忽略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教师需要意识到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应当继续忽视、淡化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践行价值,而需要克服这一教育短板。由于部分学校“重智轻劳”,没有意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践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过分关注学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成绩。教师在这一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也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够获得良好的全面发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评价,还需要重视学生课堂中的相关劳动表现,推动其劳动意识的形成。其次,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是人类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教师不能忽视劳动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学生能够借由劳动获得发展和解放的动力。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劳动,不仅有利于个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能增强个体的学习独立性和奋斗精神及团队意识,还能够在劳动合作中有效得到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其能够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发展个人道德与法治的综合素养。可见,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当积极推动劳动教育的践行,并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提升和发展。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践行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劳动教育意识
对于学生而言,其没有关注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都不以为然,认为劳动教育大多是在体育课上或是社会实践中所学的内容。教师此时需要扭转学生这一错误的观点,帮助学生提高个人劳动的意识。教师能够借由提高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活动参与性,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学习思维。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劳动教育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实践的教学,并注重劳动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相关整合,以劳动实践为主,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树立个人良好的劳动意识,进一步培养个人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
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节《做负责任的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懂得维护公共利益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也能就做一名“负责任的人”这一主题讨论一些理想职业,并从这些理想职业的讨论过程中充分激发个人的劳动服务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能够在视频的观看过程中有意注意出现的相关职业,并且进行职业作用的归纳。这时,学生能够就这一话题有效进行讨论,并且提高个人的劳动意识。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回答出了视频中出现的相关职业,并且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对这些职业展开了一些叙述。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在自己长大之后想从事什么职业这一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畅想和自己现在需要做的努力。此时,学生能够借助教师的这一问题,引起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关注和对相应职业作用的意识思考。当学生充分意识到各行各业的作用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告诉学生:在生活中有著大大小小的劳动者,正是因为这些劳动者的辛苦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去感受每一职业者的辛苦劳作、分析每一职业背后的价值意义,培养相应劳动意识,并且体会到劳动的不容易。最后,教师还可让学生以“做负责任的人”这一主题写下自己这节课的相关学习感想,并在写作过后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学生能够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提高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表达能力,也有利于个人劳动意识的培养。
(二)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劳动教育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相关劳动意识的加强,教师需要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建设。由于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劳动教育观念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要求设计相关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劳动教育的相关渗透。比如,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喜欢的劳动实践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或是比赛合作中受到一定的感染。学生也能够在这样热烈的劳动氛围中,激发个人乐于劳动的心理。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节《让家更美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家的作用,并且能够明了在家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与父母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庭。学生在这一意识的推动下,也能够培养相关的劳动意识。由于这一节课的主题是学生需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家变得更美好,主要在于学生个人独立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先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家庭这一概念的看法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相关作用。当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简单进行总结,并且要求学生围绕个人刚才所讲的话题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时候,学生分为了不同小组,分别模仿一个家庭中不同的角色。学生在这一角色扮演中需要思考三人如何进行分工才可以把一个家庭建设得更加美好。在这一情境的演练之中,教师能够进行相应劳动教育的建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也能够有效得到提升。同时,学生也能通过这一活动充分回忆家庭中不同角色的作用,从而树立起相关劳动的意识,体验到不同家庭角色的作用。
(三)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劳动实践活动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课程劳动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发挥个人的课堂主导作用,做好相关的组织实践工作,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树立“劳动最为光荣”这一意识。此时,教师需要结合相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些职业情境的建设,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志品质。学生能够在这些真正的实践活动中磨练个人的劳动意志,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培养相应的环境危机意识,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环境以及掌握如何保护环境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目前社会环境污染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教师所呈现的图片大多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图片,学生此时的学习意识能够充分被调动,投入到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之中。当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后,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阅读课本中的知识:什么是美丽中国?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现在美丽中国建设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当学生在阅读课本的相关教材知识之后,意识到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性,那么此时教师可以不拘泥于课堂中的劳动实践活动,而是真正走出课堂,让学生能够走进校园,先从建设美丽校园做起,意识到自己可以从小事做起。
(四)建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劳动实践评价体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以学生这一科目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准,而应当将学生相关劳动素养的评价结果也纳入到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之中。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开展相关的劳动实践课活动之外,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劳动实践结果进行相关的综合评价。与以往传统的分数评价不同,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相关劳动实践活动中个人的表现,从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意识等方面给予评价,从而能够构建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真正能够借由劳动实践,提升个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也能够有效获得劳动意识的提升。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节《守护生命》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并且能够为守护一些弱小的生命做出一些努力,从而激发个人的劳动实践意识。当学生意识到了保护一些弱小生命的重要性后,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个人想要守护的一些小动物制作能够有效保护其生命的小物品。当学生能够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做出物品之后,教师可开展相应的评价活动,让每个学生针对个人所制作的物件进行介绍。比如有的学生用纸箱做了一个为流浪小猫遮风挡雨的小屋,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从实用性、美观性等方面进行打分,由此,能够促进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劳动教育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从而适应学生相关能力的发展要求。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应当在学习相关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同时渗透良好的劳动意识,提升一定的劳动素养和独立劳动观念。教师也要重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践行,让学生能够借由相关劳动实践活动提高个人相应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活动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可见,教师需要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新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树立“成为新时代优秀劳动者”的意识。学生也能够借由劳动实践发展个人的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
*本文系2021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中学政治创新作业模式践行劳动教育实现“以劳树德”育人目标的实践探究》(立项编号QJYKT2021-036)论文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