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超
思维分为三个阶段,以“感知”为基础的直觉思维,以“表象”为中介的形象思维,以“概念”为核心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着力以思辨性阅读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哲学家黎鸣先生曾说:“逻辑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琴弦。”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异常重要。本文通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重要意义及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重要途径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以研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表达的真实含义。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重要意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新课标的最新要求被提出来,隐含了小学语文学习中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新要求,小学生作为将来国家的建设者,关乎国家前程,在理性思维的训练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动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进步。
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
时代在发展,紧跟着对新一代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注重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建构,是学生思维方式提升的关键,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理性辩证逻辑思维是孩子以正确的世界观看待事物,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以让学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落后于时代。例如教师在讲解《花钟》这篇课文后,可以跟学生探讨学完本文之后的感触,教师可引导性先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本文比较喜欢“争奇斗艳”这个成语,让学生思考自己还认识哪些成语并了解含义,大家进行共同探讨。或者可以思辨性探讨你了解的花有哪些?它们的开放时间都是什么时候?它们对温度、湿度、光照有何种要求?也可以让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思考,作者文章写的是花,为何课文中名字叫花钟,花钟这个名字有什么意义?再比如在讲解《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后让孩子探索,为何老屋最后会一直倒不了,文中为何好几处都在写“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如孩子对于情感描写仅仅靠课上的朗诵理解不了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孩子来进行老屋的扮演,一遍遍说着话一遍遍准备倒下,让孩子感受老屋的存在。还可以让学生制作爱心卡片,文中描写的老屋的仁爱之心和无私的情懷,让学生思索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同样的事例,并讲解给同学们听。通过教师在课上善于让学生思考,进行理性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时代的前进道路上,进步满满。
2.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自我性阅读提升、生活中父母的教导,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小学语文中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建构,旨在训练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有根本保障。教师在教课环节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可以引进一些课外的知识或者让孩子多观察身边的生活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可以让学生自我阅读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短评或者案例,结合校园或者生活的实际事例,学会有理有据地口头或者书面表达自己关于中华传统美德发展的观点,或者列举你身边观察到的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事例,并对事例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课上练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可以让孩子引发性思考,比如通过课下阅读关于科学发现、技术发现的故事,并根据故事发展概况,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画出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式。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训练,锻炼学生思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根本条件
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养成提出了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要求,从而看出思维品质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建构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根本条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将给学生带来思维的转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讲解《搭石》这篇课文后,让学生进行思索,为什么文中家乡的俗语中“紧走搭石漫过桥”用“紧”字表现走的状态,不用“快”字,学生在思考中可以了解到搭石有不稳的特点,因此用“紧”表现的是一个紧接着一个走,相比较“快”字更能体现走过去的一种状态。同时,可让学生思考,在倒数第二段中,情景描述中描写了人在走的过程中要是遇到对面的来人,都会礼貌地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和如遇到老人走搭石,年轻人总会俯下身子背老人过河,分别都体现了什么样的品质?这种品质值得发扬光大吗?你还知道我国哪些崇尚的高尚品德,在生活中你做到过哪些?对于本文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现在很多的地方已不用搭桥过河,为何本文中以搭桥为题,提到搭桥过河,这种搭桥体现了哪种精神,或者你从搭桥中体会到什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发言。因此,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训练,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正确发展。
二、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重要途径
在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时,教师都有自己的思考,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课上时间,锻炼孩子理性思考的能力,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的地方。因为正确的方法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方法可能事倍功半。
1. 启发问题意识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前提
具有问题意识才是孩子进步的动力,在问题意识得到解答的过程中学生也有了对于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因此,启发学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前提。只有拥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有了思考的潜在力量,才能让学生从感性思维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思维。例如在讲《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生活中你见过的草地是什么样子的?在草地上你都进行了什么活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多观察,多注意身边事物的变化,懂得观察思考的学生才能在思维方面得到质的飞跃。或者可以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谁见过蒲公英?并让学生踊跃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和生长情况,以及蒲公英是如何传播种子的等,在做到问题导入式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再比如在讲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之后,让学生思考:在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让孩子注意观察,在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你观察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落叶多不多?还可以让学生将梧桐树和巴掌联系在一起,说说自己的感悟。在倒数第四段,有一段描写:“我穿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活中,你观察到的景色,哪些可以用相同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请描写出来。通过问题导入式思考让学生主动思考秋天的景象,并让孩子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启发问题式意识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前提。
2. 多角度自主性深入思考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关键
作者在写文章的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看法写的文章,如果仅仅教孩子按照作者的观点进行读文章势必有点独一家之大。学生由于阅历的不同,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在教学生理解课文时,应启发学生多角度自主性思考,并在自我理解中,肯定自己的观点,这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关键。例如在讲解《司马光》这篇课文后,让学生思索本文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和你自己理解的这篇文章的含义。教师可先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从现象中可以看出来文中所表达的是司马光遇到事情沉着冷静和机智聪明的特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告诉我们,遇事不能慌张,只有保持头脑冷静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让学生举手回答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再比如在讲解《掌声》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思索:作者通过孩子们不断给英子鼓掌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教师可以请学生先进行回答,并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从自主性思考中建立学生自信,并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频率,让学生善于思考,勤于自我思考。通过多角度自主性深入思考让学生多发展理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知识面。
3. 写作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深化
写作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在很多时候学生对于写作是题能看懂,下笔写不出,因此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是必须发展之路。同时新课标的要求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写作中也得以体现,写作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深化。要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要从写作下手,让学生多写作,多动笔、多思考、多观察。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写作中,要求学生要写日记,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要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在生活中多了解自己的所想所感,并进行日记的记录,在记录生活中积累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再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中要求学生写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通过对这篇文章写作中可以解读出,平常需要求孩子多进行观察。缤纷世界不仅仅局限于写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生活用品、美丽的风景、一条流淌的小河、一座不起眼的拱形桥、天上飞的小鸟等,都可以作为习作的对象。当然,写作的练习并不一定非要拘泥于课本中的写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拟定题目进行作文的写作,写出自己的真实所想所感。通过学生在平常写作中,练习表达真实想法,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求学生要有理性思维,辩证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根本条件。同样,发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启发问题意识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前提,多角度自主性深入思考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关键,写作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深化。只有不断从方法中总结探索真正有助于学生理性思維能力进步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