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晓莹
学生在“互联网+”情境中会主动感悟、主动体会、融入其中,建构语言词汇和语言结构,对文章进行梳理,实现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会积极内化知识,在思考中理解语言的表面含义和深层思想,实现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整合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来建构知识框架,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互联网+”会改变单一枯燥的授课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促进学生在品味和鉴赏中产生语文学习兴趣,落实核心素养。
一、利用“互联网+”做好课前准备
1. 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借助“互联网+”学生会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了解更多的语言知识。“互联网+”是一个无穷的知识宝库,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遨游,选择他们需要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寻找相关知识,积累常识,形成自己的认识。例如在学习《祝福》时,通过“互联网+”的帮助,学生会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知识,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教材中对作者的介绍很少,但是通过“互联网+”的帮助,学生会瞬间从多方面了解作者,明确作者的出生、学业、生活以及作品等。有了网络信息的帮助,学生也会了解鲁迅生活的社会环境,了解鲁镇这个典型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性印象。网络资源形象直观,会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给学生真实的感受,这种真实效果比教师的说教效果要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会了解到当时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际关系,并形成自己的整体印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色调,探究人物的命运。丰富的背景知识会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融入到课堂探究中,主动思考,积极分析,在探究中开阔视野。这些资源都是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自己得到的,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站到作者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在阅读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2. 提供课前学习素材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了使学生在语文探究中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形成直观性体验。学生在体验中会深化认识,活跃思维,了解重难点,为课堂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礎。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帮助为学生提供微课视频,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发现学习上的困惑和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学生通过微课的帮助会了解课堂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教师在微课中为学生展示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文章中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会让学生明确文中的学习重点。在探究中,学生也会明确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写作情感,实现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微课的指导下,学生也会感受到赤壁的美景,体会到作者如何将抒情、写景和说理融合起来,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微课的帮助也会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写作线索以及苏轼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堂学习要点,提高课堂效率。学生通过学习素材的帮助会提高学习主动性,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主动加工知识,通过主动归纳和积累总结的方式来深化认识。学生在探究中遇到不会的难点和困惑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帮助直接搜索,快速而准确地解决问题,就像是身边有一个教师一样。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运用互联网,并且从互联网上寻找有效的学习信息和资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积极地加工会掌握学习方法,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为学生自主探究所学内容奠定基础,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互联网+”组织教学过程
1. 构建师生互动模式
教师利用“互联网+”构建一种师生互动模式是新时代教学模式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促进师生互动和交流的一种手段。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客观性认识。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主人公心情郁闷时在月光下体会到了荷塘月色的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有哪些?”“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教师用问题牵引学生,会活跃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情感,促进学生主动交流和沟通。教师可以把问题通过软件呈现,并为学生提供A,B,C,D选项,鼓励学生利用系统,对手中的遥控器进行操作,选择正确选项。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答案会快速地反馈给教师,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答题状况。通过师生问答,学生会快速地把答案和自己的理解告诉教师,教师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理解进行针对性指导,形成有效课堂互动,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师生课堂上的互动,学生会与教师积极互动,拉近师生距离,形成活跃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提高认识,深化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软件中的“随机选人”“限时答题”等功能键,为学生营造趣味性氛围,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思考,思维高度集中,通过主动加工语言知识的方式来内化知识,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形成深刻性认识。欢快的课堂氛围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促进学生关注课堂,体验学习过程,在网络环境中快乐地获得知识。
2. 创设丰富学习情境
生动的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带领学生融入到课堂探究中,主动思考,积极分析,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印象和体验。学生主动观看会形成直观的印象和客观性的认识,突破了教师口头讲解和说教的限制,会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带来直观性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包身工》时,教师可以与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了解包身工的生活,形成客观性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帮助为学生寻找包身工生活的图片,并制作成课件,把文章中表达包身工生活的语言通过课件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询问学生包身工的住房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生活安排是什么样的?吃、穿、住、行等条件是什么样?学生会在教师任务的要求下主动阅读,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回答中,学生会看到他们的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平方”。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课件,利用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展示课文中的内容,会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在探究包身工的吃时,学生会说到“早晚吃粥,中午干饭。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当听到这样的语言后,教师利用课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粥以及他们吃的东西的图片,会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形成客观性认识。
三、利用“互联网+”安排课后工作
1. 做好课后复习巩固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就是“现场直播”,学生没有机会去再现课堂内容,只能利用课堂时间尽可能地多吸收知识。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把课堂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提前制作成“微课”小视频,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或者是直接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课下可以把这些微课视频发布到班级学习平台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下载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再现课堂情境,唤醒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更好地复习和巩固知识。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个网络题库,把学习过的很多语言知识都输入到这个题库中。例如利用“精准教学”进行题库的制作,并且组卷,鼓励利用电脑或者是其他信息技术的帮助来答题,促进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智能化的复习巩固,学生会快速地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后复习中会更加主动,通过体验和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通过重复练习和不断巩固的方式来强化认识,实现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提高学习能力。
2. 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主要是在教室中,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课堂教学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在“互联网+”环境下有许多交流工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建班级交流群,在学习过程中把存在的问题发到班级群,通过共同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来完善学生的认识,增加学生的见识,促进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语言知识的认识。例如在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探究,在阅读中仔细思考,认真品味,在相互切磋中提高认知,理解关键信息。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交流书中的经典片段,如“抄检大观园”“香菱学诗”“诉肺腑”“宝玉挨打”等,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提高理解能力。如在探究“宝玉挨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宝玉挨打是怎样引起的?”“贾政的忧虑是什么?”“宝玉的不悔改是为什么?”在“互联网+”空间中,学生会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相互启发和相互引导的方式来共同交流。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中,学生会认识到宝玉因为内丫鬟金钏跳井而悲伤,正在徘徊懊恼精神错乱时,正好碰到了贾政,这样贾政很生气。再加上宝玉没有和贾雨村好好应酬,他的火气更大了,多种原因交织起来成为宝玉挨打的原因。师生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交流、互动,有问题及时提出沟通,学生会在主动参与中更加主动,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对语言知识的加工和探究中,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理解,主动建构知识框架,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
总之,“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不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究知识。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帮助获得更多学习资源,在主动探究中感受语言学习的快乐,体会语言的魅力,融入到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思想认识。学生在体验中会增强语言感知能力,梳理文章结构和框架,探究文章写作思路,从深层次上理解作者的内心和情感态度。学生通过“互联网+”来探究语文知识会思维活跃,更好地理解文化底蘊,在主动探究中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