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昊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体现,与人口问题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中国和世界的老龄化问题不断的加重,中国继续实现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克服以及向世界推出中国方案。随着银发浪潮席卷而来,中国目前存在食之者众而生产者寡的人口矛盾,为解决快速老龄化问题,变老龄化的挑战为机遇,中国政府需要合理的银发市场的规划、合适的生育鼓励政策以及相应的道德文化宣传来解决快速老龄化的挑战。
关键词: 两种生产理论;人口老龄化;银发浪潮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81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成果,出自于恩格斯的光辉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第一版序言。这一版序言详细阐述了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即:“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段话是对两种生产理论的总的概括,马克思将解放全人类、消灭阶级甚至国家作为无产阶级的最终理想,始终提倡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去理解和掌握社会“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种科学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政党掌握社会矛盾、分析社会问题的重要法宝。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当今社会,政府要尝试从科学的理论中分析出来人口矛盾来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在人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看到发达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人口的生产和物质的生产出现矛盾的今天,用两种生产理论的科学方法可以分析矛盾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两种生产理论与当下社会的两种生产矛盾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体现,在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依次决定论下可以二者统一才能和谐发展,中国当下面临生育率降低、老龄化严重的那个人口问题,人口的生产出现障碍同时,物质生产存在滞后的严重表现。
1.1 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也是群众史观的重要体现,在这一光辉著作中不难看出,政府要从两种生产理论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理解一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的矛盾,列宁曾经对这一问题做过阐述:“不要在思想的关系中,而要在物质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基础”。通过两种生产理论的科学指导下进一步分析中国社会的现状下,人口在社会关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两种生产理论中的人口的生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是从物质关系中去看社会现状的重要方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借由人口的红利实现了经济的一波又一波腾飞,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甚至在推动全球化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人口的红利使得中国尝到了经济腾飞的“甜”的同时社会也要承担起这个果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酸”的窘境,人口的红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劳动人口如果在新生人口出现停滞的情况下可能会一度出现养老的难题。
1.2 当代中国老龄化的背景
根据“物质的生产”和“人口的生产”这两种生产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现阶段老龄化的客观事实和存在的相关问题可以得出两种生产本身是对立统一,但是中国的两种生产存在矛盾。
第一,人口生产中,老龄化的趋势已经成为无可争辩事实。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演进,中国逐渐进入低欲望社会,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而生育率却一直没有办法实现快速增长,意味着中国的老龄化已经切实成为一个问题。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3亿人,在结束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上升了5.44%,65岁以上的老人占13.5%。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则认为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当这两个指标翻番(即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的时候,则认为该国进入“老龄”社会,也可以说是“中度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国目前的老年人比例,中国已经十分接近老龄化社会。在农村,快速老龄化的情况更为严重,中国老年人口3/4现在仍然居住在农村,农村养老存在多方面问题,老龄化更准确的表述是老龄化不仅仅是中国问题,更是世界问题。老龄化如此严重的情况之下也会同步地带来许多社会治理层面的问题政府应该加以重视。
第二,物质生产中,对于银发浪潮的反应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在当今快速老龄化社会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社会矛盾同样在老龄化社会发挥作用,老年群众所需要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从基本的物质需求到对美好生活的种种向往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老龄化市场逐步扩大,目前中国的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需求是巨大的。老龄化社会跟随而来的就是棘手的老年疾病,中国除了老年人口总量巨大居全球之冠外,失能老年人、患病老年人数量也是世界第一。银发浪潮下对于体系化、多元化的医护市场的需求作为一个新兴的有生命力的产业应该得到重视,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和制度优势的发挥同样提出十分严峻的考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需要可以把养老服务作为一个新的增长领域,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矛盾的当下,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逐步扩大,但老年养护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为了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中国政府应该做好自身的充分準备。而中国目前显然并没有做好应对老龄化的到来,没有位置能用到老年人导致老年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没有适合老年人的环节孤独的娱乐场所甚至很多时候,由于退休年龄的设置的种种问题,导致很多老年人不得不在自己高龄的时候出去就业来保证自己的养老。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孝悌”的传统,孝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面的东西,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政府也应该重视并承担起来照顾老人的义务,快速老龄化成为客观现象之后更需要认真地对待现有状况,提出新的措施以及方案来应对新出现的快速人口老龄化问题。
2 现有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存在的矛盾
老龄化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人口的生产”和“物质的生产”两个方面均出着难以调和的矛盾,首先,新的“人口生产”出现了滞缓现象使得生产力不够充分,快速老龄化时代下,因为新生儿的比例越来越少,深度老龄成为不可避免地问题。反之,物质的生产也同样反作用于人口的生产,落后的物质生产不仅仅会对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产生影响,同时会对年轻家庭的生育意愿造成影响,在分析当今中国的社会现状的基础之上可以看出中国养老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2.1 银发浪潮下存在重重风险
对于当今时代的银发浪潮缺乏足够的应对手段,对于老年人的群体尚未展现出应有的关注。中国的“60后”老人和传统观念中的老人形象大相径庭,传统观念中老年人只会存钱而不懂消费,只懂艰苦不懂享受的观念已经过时。“60后”的老人呈现出愿意消费,乐意消费的形象,根据互联网健康消费观察可以发现,新时代的老人不仅在健康上还在运动上、保养上都呈现出愿意消费的形象。老年人作为逐步扩大群体,也即将成为消费能力极强的市场,显然市场并没有发觉到这么一个群体的消费能力,“60后”的新一代老年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较强的养老储备;二是有较高的消费意识;三是他们有过上高品质养老生活的期待,会主动规划,讲究生活品质;四是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运用科技与信息化的能力。一代人的群体画像出现了严重不同的趋势的时候不难发现,不同的需求却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介入更多的、更符合画像的方式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当务之急。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首先,对于银发浪潮的关注和银发市场的开拓显然尚未跟上,从国际标准来审视中国需要从是老龄化护理方面相关工作的人员应该是220万左右,中国目前的从业人员在100万左右,显然是捉襟见肘。同时,老年人的发病率是普通年轻人的3-4倍,老年人慢性病占慢性病总数的71.4%,老年人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健康情况令人担忧,医保支出是国家在老龄化问题上需要做出的准备,习近平总书记也数次强调:“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提高,加上医疗技术的发展,更多人从‘无药可医变为‘可医可控,医保支出面临更大压力”。这从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对于从享受人口红利的“甜”变味了人口老龄化的“酸”的客观事实尚未做好准备。老年人会经常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造成很多的行为上的不方便。其次,中国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是老年人以其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在退休之际还希望用自己的能力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显然社会很难给予这样的人群一个合理的方式发扬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第五层需求即“自我实现”,同时,这种需求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毕生追求,而老人在60-65的年龄就退休,但是为了不挤占新的岗位老年人到了年龄就必须退休成为常态。然而确实存在返聘机制,而也只有极为优秀或者已经实现自我实现的人才可以享受到的福利。所以,老年人的价值在这个老龄化的社会也没有得以发扬。
2.2 对生育鼓励政策存在严重不足
对于生育的鼓励政策尚未完善,舆论无形中造成各种生育恐慌。生育压力是当今社会上热度持续升高的话题,生育率持续走低是中国的社会现状,人口老龄化本身是一个相对概念,老年人口在全人口的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是老龄化。然而,造成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很多劳动人口不断地变老,同时也存在新生人口的创造不足,年轻家庭的生育意愿下降,人口的生产对于国家人口结构的极端重要意义没有凸显,低生育率没有被重视起来,老年人的比例不断上升。在网络上充斥着女性在职场上各种程度的不公待遇,无形中造成了生育恐慌,同时“单身贵族”“丁克家庭”等对生育产生负面的网络热词的宣扬也会对人口生产、改变人口结构产生负面影响。“为娱乐、商业活动目的上网则对个人生育意愿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负向影响。”同时,政府在过去也一直提倡的优生优育的正确观念,而在传播之中不断地演变成为子女教育上的“内卷”。高昂的学区房、优渥的教育地区、精致的教育理念成为每一个新生儿的标签,这值得提倡可也同样造成了不敢生、谨慎生的客观事实。
2.3 对传统孝道观念产生剧烈冲击
家庭发挥养老基础的功能正在弱化,中国传统孝道观念正受到冲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家庭养老也逐渐成为奢侈品,曾经年轻人和老人一起生活是常态,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用自己的能力去新的区域打拼属于自己的未来,而空巢老人的群体也随之扩大,同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思考。在老年人逐渐淡出社会之后,中国的经济腾飞显然没有关注到和数码时代难以融入的老年群体,现代社会飞速的发展,但外来观念也同样对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产生严重冲击,“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对中国的传统孝道影响明显,空巢老人本身就是成为就有可能被遗忘的群体,为了紧急利益放弃与家人团聚,为了事业前景与家庭丧失交流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中国传统观念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与当今时代对老年人的看法显得格格不入,对于老年人的歧视也是屡见不鲜,老年人在不知不觉中仿佛成为老而弱的共识。总之 ,无论是文化积淀、经济模式、制度因素、媒体宣传还是因为个体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点的影响,被内化到个体意识中的认知偏差和情感排斥是老年歧视产生的根源。子女外出务工由更小的城市去往更大的城市工作本就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经常会有人说“子女在老人的世界中就是电话簿上的姓名”,而如今的社区福利显然没有帮助到每一个空巢老人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空巢老人是一种不得已的社會进步的代价,但是,必要的养老福利一定需要跟得上,才可以对这种弊害带来的后果最小化。面对空巢老人的种种需求政府还需要有更多相应的措施。
3 中国当前老龄化困境下解决对策的初探
根据两种生产理论入手,“物质的生产”和“人口的生产”是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关键钥匙,快速老龄化社会虽然存在着重重挑战,反映了两种生产理论当下存在的种种矛盾的同时也同样存在新的经济增长可能,将挑战变为机遇是当下政府可以改善的方向。
3.1 化老龄化的挑战为机遇
引入新的经济增长点,将老龄化的挑战变成机遇成为当下的突破路径。一方面,老龄化的核心矛盾在于“食之者众而生之者寡”,社会对于老年人一直抱有一种学习能力差的刻板印象却忽视了老年人本身的阅历和丰富的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社会需要学会转变一种观念将“老而弱”变为“老而智”,在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如年过半百的影视演员仍然活跃在荧幕之上,军事专家张召忠在社交平台的评论也令人回味无穷,当社会之上重视起来每一位老人的能力和经验之后促进老年人的再就业就是一项可以提上日程并且完全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将老年人的培训也可以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将适老心态、健康护理、生活技能等技能,突出心态教育快速的适应老年生活,对于老年人同样是一种关怀。另一方面,中国对于养老医护人员的需求十分巨大,养老产业不仅仅关系着民生福祉,同样也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于养老医护的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需求远远没有满足,而对于老龄化社会来说,医护产业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朝阳产业来进行经济发展。对于老年人的群众画像如果是乐意消费并且热爱生活,那么在可以提升老年生活品质的医护产业也会成为老年人乐意消费的目标。
3.2 落实生育鼓励政策
政府落实生育政策的鼓励,对于多子女年轻人提供相应的保障成为保住生育率的重要手段。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在短时间内全面放开生育显然不具有可行性,而在近期三孩政策推出之后应该加大鼓勵使得年轻家庭响应国家号召,在条件和能力允许的情况之下可以进行生育,而政府也同样有义务进行一定的鼓励和倡导。首先,政府应该落实年轻人的生育保护计划,年轻人考虑生育的可能性不仅仅是从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上,更是在自身的生活品质之下,没有充足的物质生产就不存在相应的生育意愿,在保证家庭的生活前提之下生育才会被提上日程,对于婴儿的养育应该成为政府的必要手段。其次,对于女性产假的相关保护政策应该积极落实,改变生育即失业的现状,保障女子生育期间的就业权利,从就业上来鼓励和支持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解决年轻人就业上的后顾之忧。再次,落实多子女的补助政策,多子女家庭在购房和生活上会遇到困难,政府应该负担起来在人口生产做出较为突出贡献的年轻家庭有更多的物质上的保障,用物质保障来维持年轻家庭的生育意愿。同时尽量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尽量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年轻家庭更多考虑的是生孩子之后的一些问题,在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教育也变成了当下改变命运、实现阶级跃迁的最佳途径,而政府也应该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情况,落实对教育的种种保障,使得年轻人有更多的理由和意愿进行生育,为新生儿提供教育支持。最后,提倡正确的价值观和生育观。如今是网络时代,很多错误的生育价值观念层出不穷,负面的生育理论大行起到,时时刻刻影响着年轻家庭的生育的意愿,中国政府应该宣扬正确的生育价值观,多展现儿孙满堂的快乐场景,多体现孩童对于一个家庭的成员结构带来的正向作用,用爱和温暖感化娱乐向的网民,扩大生育意愿。
3.3 社区和家庭养老的双重发力
积极完善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双重看护模式是“幸福老龄化”的重要路径。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是家庭式的养老,“居家养老”不是自家养老,而是专业、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基础上,让老人有居家的亲情感、舒适感、安全感、归属感。家庭式养老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家庭的考验同样也是对所在社区的考验,很多地区开始家庭式养老是指以家庭为基础的同时以社区作为依托,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成为常态,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这种传统并加以创新的养老新模式,尤其应该关注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农村养老一直是政府所难以顾及的区域,也是空巢老人集聚的区域,农村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现象尤为突出,这就要协调村政府对于老人的生活进行格外的关注。同时,政府也应该注重对于传统孝道文化的宣传和鼓励,中国自古以来的孝道文化一直是优秀的传统,是应对每一位老年人的精神匮乏的重要解决手段,每一位年轻人不仅仅要将养老作为政府的责任,更要作为自身的义务,发挥自身的价值,弘扬和谐的、正确的养老价值观,传播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营造良好的养老氛围从根本上解决对于老年人的各种不当歧视和当代错误的养老观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6.
[5]董万章.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战略抉择[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
[6]隽鸿飞.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4,(08):11-15.
[7]陈卫民,万佳乐,李超伟.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J].人口研究,2022,46(03):16-29.
[8]吴帆.认知、态度和社会环境:老年歧视的多维解构[J].人口研究,2008,(04):57-65.
[9]吴玉韶.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N].瞭望东方周刊,20200915.
[10]徐可.“中度老龄化”社会,我们准备好了吗[N].光明日报,20201029.
[11]张朋辉.欧洲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