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研究

2023-03-27 12:07唐金成刘钰聪
西南金融 2023年1期
关键词:投保保险公司转型

○唐金成 刘钰聪

广西大学经济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数字经济是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使资源快速得到配置优化、再生,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从产业实践来讲,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活动,核心生产要素是数据资料,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唐金成和莫赐聪,2022)。我国数字经济规模2020年为39.2万亿元,较上年增加3.3万亿元,占GDP的38.6%,其增速远超GDP增速,并且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于2022年达到48.9万亿元。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实现数字化产业快速发展,全面深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并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提出明确要求;提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可见,产业数字化已成为大趋势(唐金成等,2021),同时要重视环境治理。在数字经济时代,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下简称环责险)想要更好赋能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亟须进行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环责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法律制度、对企业影响方式及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研究表明,发展环责险能为我国生态建设贡献力量,提高投保企业的融资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披露质量,降低其债务融资成本。但由于各地保险制度异质性较大,在法律制度缺乏的情况下,相关政策难以适应各地推行的保险制度,造成各地环责险实施差异较大。各行业间存在的差异导致环境风险量化评估等级难以划分统一的界限,风险管理指标难以适配风险管理系统,进一步导致环责险试点过程艰难、发展水平受限,亟待进行经营创新。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各重点行业向着数字化产业快速转型,保险业数字化经营转型成为时代要求。在数字经济时代,环责险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面临相关法律缺陷、风险管理体系不成熟等困境,要想克服这些弱势条件,实现成熟经营,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

一、环责险的科学内涵及发展历程

(一)科学内涵

环责险又称绿色保险,是指以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除了传统保险的共有特征①传统保险的共有特征:经济型、互助性、法律性、商品性、科学性。外,环责险还有三个独有特征:一是承保的严格性。环责险与其他财产保险不同,其承担的责任均为巨额赔偿,一旦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往往给社会和环境带来巨大损失,保险公司出于利益考虑会设置非常严格的承保条件。保险责任仅包括突发或意外的污染事故责任,即只承担被保险人对环境及他人因突发或意外造成的第三者责任,而不承担被保险人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二是收益的不稳定性。由于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环境侵害识别能力,环责险的经营风险较大,影响其收益稳定性的因素较多,这也是保险公司经营该险种积极性不高的主因。三是承保范围的特殊性。环责险的责任范围除了承保对他人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外,还包括对受污染环境的清洁费用、紧急施救及控制费用(Wu W et al.,2022)。

(二)发展历程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而引进了环责险,并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工作。其发展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91年,原环保部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合作在大连开展了环责险试点工作,大连成为第一个引入环责险的城市。随后,长春、沈阳也先后进行环责险试点工作。1995年,太平洋保险吉林分公司决定在吉林展开环责险试点,但试点效果不理想。综合4个试点城市推广情况分析(见表1),截至1996年上半年,累计投保企业仅26家,其中长春仅有1家企业投保,吉林市无企业投保,投保率极低。这五年间,保费收入总和为315.5万元,仅发生一次赔偿事故,赔款12.5万元,赔付率为3.96%。此后几年里,由于投保企业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导致我国在1996年至2005年基本停办了环责险业务。

表1 东北地区环责险推行情况

2.停滞阶段。前期试点失败导致环责险业务进入停滞期。自1994年开始,财政部实施了一项新的财务核算机制,此机制要求保险公司在缴纳其他税的同时再附加上缴利税。保险公司为保证稳定经营而做出一系列业务改革,其中就包括减少经营风险高的环责险业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对金融业影响巨大,众多企业宣布破产。2001年至2005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事件8453起,每年平均1690起(见表2),虽然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但环责险投保率依旧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试点范围仅放在东北重污染地区,业务覆盖面较窄,险种初办缺乏配套的法律政策、试探性经营导致经营主体比较单一,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导致投保率极低,加之赔付率也低,导致该险种发展缓慢。

表2 2001—2005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次数及污染与破坏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3.重新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为法制体系建设期。国务院于2006年出台《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需要借助政府力量来推动环责险发展,保险公司也需及时调整市场运作。同时,原中国保监会还对是否实行强制性环责险进行了研究。2007年,随着《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环责险先期试点,主要试点地区在江苏、宁波、沈阳、湖南和湖北。2009年,无锡市、深圳市被列入试点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12月,投保企业累计超过7000家,总保额达到71.75亿元。2010年,苏州多家化工厂及环境污染高风险企业与中国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等多家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大型环责险合同,其保额为1.32亿元,这是21世纪以来国内环责险市场签订的一份巨额保单。2013年,原保监会与原环保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海洋石油及重金属等高污染风险行业需强制投保环责险,意味着环责险开始转向强制推行,但实施效果并不显著。该指导意见实行后,全国投保环责险的企业由2014年的5000多家缩为2015年4000多家,投保企业一年间减少了1000多家。其原因是,一旦发生海洋石油等污染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巨大,而环责险的保障水平难以吸引企业投保。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针对所有高风险、高污染行业要实行强制性环责险制度。随着方案的实施,投保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如图1所示,2015年至2017年间从5164家增长到16000家,保费收入从1.51亿元增长到3.15亿元(苏翰诗等,2021)。

图1 2015—2017年全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企业数目及保费收入

随着环责险不断发展成熟,2017年,原中国保监会与原环保部拟定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对环强险的投保、赔偿,以及保险公司的不守信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2018年,《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草案)》得以通过,支持环强险成为我国第二个强制性责任保险,这也象征着环责险将迈向新时期。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开始实施,规定“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保环责险”,这意味着涉及危险废物的单位将被环强险全面覆盖。2021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除了规定危险废物责任领域常规条款内容外,还增加了保险风控、合同更替、理赔诉讼等条款,为环责险立法提供了翔实内容。随着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环责险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环责险为投保企业提供的保额接近5.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4%(如图2所示)。2021年,仅中国人保财险公司就为9000多家投保企业提供了174亿元的环责险风险保障,实现了全国覆盖。中国太保财险公司也基本上实现了环责险的全国经营,截至2022年4月,中国太保财险和中国人寿财险已为环责险投保企业提供126亿元和45亿元的风险保障。

图2 2018—2020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额

可见,我国环责险相关法治体系正从指导意见阶段转向立法阶段,投保企业不断增加,保费收入及保障程度逐年上升。但总体而言,我国环责险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保障内容不一致、费率厘定不合理等问题,亟须进行创新。而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数字化经营转型能突破环责险面临的诸多问题,为其创新发展带来诸多机遇。

二、我国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现状及比较经验

(一)我国环责险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

1.广东。深圳是生态环境部批准的环责险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经营的典型城市。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市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共签发保单925份,累计保费2506万元,累计赔付1101.9万元,实现了对环境高危企业的全覆盖,为企业提供风险和应急服务。深圳实行环责险制度为“绿水青山”增添了保险杠,有效提高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水平,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示范经验。

深圳寻求建立环责险的“深圳模式”,形成“保险+技术”的服务机制,创新风险控制服务的专项收费制度,并要求保险公司预付至少25%的保费,用于风险防控服务。市政府还建立了涵盖环责险的风险控制云平台、专门的应急小组和环境风险地图,以协助企业在发生事故时进行应急处置。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还与平安智慧城市合作,建立了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包括智能环责险投保系统和智能环责险服务系统。通过该平台,企业用户可以测算保费、择优保险公司、查阅项目资料、查询保单,并享受如监测设备的在线提醒、环境咨询管家、环保培训体系、企业环保风险档案等多种服务。

2.江苏。自2009年以来,无锡市环责险的投保企业从15家增加到2271家,年赔付率约为15%。2021年,无锡对全市2297家企业进行了环境风险现场查勘和评估,确定了6000多个环境污染安全重点障碍项目,完成了2000多个项目整改,与2020年相比,整改率提高了5%。环责险的“无锡模式”规范了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建立了数字化云平台和环境风险闭环管理制度,有效激发了企业整改环境风险的意愿,提升了企业污染防治的应急管理能力,并为无锡生态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

无锡在2009年就率先将保险机制引入环境污染风险管理领域,开创了环责险“无锡模式”。近年来,环责险共保体秉持“承保+减损+赋能+理赔”保险新逻辑,打造环责险“无锡模式”升级版,深度参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职能,加大政策对接和环控平台资源投入,构建无锡市环境问题闭环监管体系,真正实现保险补偿与环境风险管理无缝衔接,为护航“美丽无锡”贡献力量。同时,无锡还开发环责险云平台,在多年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积累风险数据的基础上,组织环境风险评估专家团队,建设环责险数据库,依托互联网微信平台,打造环责险环境安全信息云平台,可通过移动终端直接快速调取环境风险数据,高效联动政府、企业和保险公司三方风险防控,及时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动态监测高危行业风险状况,提高了环境风险管理效率。

3.浙江。浙江在推进环责险过程中,政府和保险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动了环责险的创新发展。据统计,衢州市有342家受重点监测排放企业,湖州市有642家。2019年,湖州市投保环责险的企业达到166家,取得了显著效果。截至2020年10月,衢州市的投保企业从90家增加到706家,投保人数从试点阶段的25000人增加到60000人,保费从试点阶段的900万元增加到2940万元。

湖州、衢州作为浙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立了成熟的环责险数字化经营模式。2018年,湖州市环保部门、金融办、银行业及保险业合作建立了“保险+服务+监管+信用”的环责险运营模式,被称为“湖州模式”,有效推动了环责险发展。保险机构还建立了企业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违法信息共享平台,使环保部门、企业和其他相关组织能够通过信息系统方便快捷地获取环境风险信息,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防范和减少潜在的环境风险。该平台便于保险机构收集相关数据,通过收集环境风险数据、提供环境风险信息、降低环境污染风险,逐步建立起环境风险预警机制。

衢州市2017年在全国首创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保险(简称安环险),支持鼓励高危行业利用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化解安全环保风险压力。2018年11月,衢州市正式推出安全环保云平台;2019年2月,衢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推出《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保险服务规范》,这是我国第一个安环险的市级地方标准,标志着安环险正在向“保险+服务+技术+监管”模式靠拢并延伸。在安环险模式下,衢州市还建立了一个“1+1+N”的风险管理系统。一是成立了专门的绿色保险团队,把控风险的整体设计、调度和评估;二是依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实施安环险的整体计划,分析风险防控的关键点,并通过线上监控第三方的日常服务。三是完成服务平台开发,同时引进一批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包括隐患排查、风险评估、人员培训、技术咨询、危险作业管理等服务指导。

4.山西。2007年以来,山西省环责险试点工作曲折前行。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颁布实施,山西省经过十多年的探索,闯出了自己的环责险之路。2021年1月至11月,中国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已累计为山西省300多万个人客户、3万家企业和146万农村家庭提供了超过10万亿元的风险保障,较2020年同比增长21.8%。在环境污染风险防控方面,人保财险山西省分公司推进山西省环责险线上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推行“保险+科技+服务”模式,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前置工作。自2021年以来,依托该平台共为山西省210家企业提供了9.78亿元风险保障,发现了21个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提出了78条环境安全建议。

山西省环责险管理服务平台于2022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该平台将为山西省环责险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预防保障,建立风险监测、风险识别、风险处理、风险补偿的标准服务体系和闭环管理制度,以有效降低企业的风险敞口,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保险+技术+服务”的环责险示范项目。该平台的实施分为建设期、调试期和运营提升期三个阶段。建设期(2—3个月)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服务内容和行业的风险特点来开发平台,支持环责险和风险服务的标准化和差异化;调试期(6—9个月)主要是由第三方环境风险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风险评估、风险识别和培训等服务,根据企业需求对现有平台进行二次开发,逐步完善功能设置,实现管理效果最大化。在运营升级期间,平台将根据企业风险特点和隐患高发领域,完善并逐步建立企业“风险档案”和“风险管理档案”,并提供定制化的精细化管理服务,切实做到“一企一策”,助推山西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

5.贵州。近年来,贵州省在保险责任范围、责任限额设定方式、保险市场运作方式等方面探索建立了“保险服务管家+五个统一”的环责险新模式,推动环责险的全面应用试点。截至2021年5月底,共有177家企业完成了企业信息登记,146家企业获得了环境风险评级,75家企业投保,总保费为136.88万元,累计风险保障5780万元。其中,106家企业完成了危险废物行业企业信息登记和环境风险评估,49家危险废物行业企业成功投保,保费总额为49.68万元,风险保障金额为2260万元。

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华泰保险经纪公司作为贵州省环责险经纪人。同时,中国平安财险、太平洋财险等8家保险公司联合成立共保体,免费为投保企业担任保险服务管家,帮助企业完成投保、风险管控、索赔等事项。“五个统一”中要求建立统一信息化投保平台,使企业环责险服务平台集投保、环境风险服务、保险赔偿、法律援助和服务,以及数据采集和信息披露等各项功能于一体。

(二)我国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的地区比较经验

1.平台建设。广东、江苏、浙江、山西、贵州5省环责险数字化经营过程中均已建立相关经营平台。其中,江苏无锡、浙江湖州和衢州、山西的环责险云平台主要针对环责险风险防控方面的功能打造建设。但无锡的环责险云平台相较其他地区的云平台使用方式更为便利,其主要依托于微信平台,可通过移动端直接获取相关信息,极大提高了获取环境风险相关数据的效率。贵州的环责险云平台除环境风险监测及预警等服务外,还具备保险定损理赔、法律支持与服务等功能,属于综合性的服务云平台。深圳的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是所有平台中建设程度最高、功能最全的平台,除了基本具备上述平台的所有功能外,还实现了千企千面的保费测算、选择保险公司、项目概况查阅和保单查询等功能,同时享受环保管家咨询、环保培训等服务。

2.运作模式。深圳环责险数字化经营模式主要是构建“保险+科技”的服务机制,政府支持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打造的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是整个服务机制建设的核心。山西的环责险数字化经营模式是在“保险+科技”的基础上加入服务模式,主要针对环境风险防控服务,突出重视环责险风险监测及预警机制建设。无锡环责险模式与山西的环责险数字化经营运作模式基本相似,唯一区别在于无锡模式在环境现场勘察中加入了环保专家团队把关,使其风险防控服务工作更为细致。浙江湖州的环责险数字化运作模式的亮点是添加了信贷服务。为构建绿色融资主体认定评价体系,引导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湖州市创新建立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绿贷通、绿信通等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银企对接、绿色评价等金融服务,畅通绿色投融资渠道;而衢州直接将安责险与环责险融合发展,首创安环险经营模式,并在此模式下建立“1+1+N”风险管理体系。贵州环责险数字化运作模式与其他4个地区均不相同,在“保险服务管家+五个统一”新模式下,由多家保险公司成立共保体提供保险管家各项服务,并统一环责险相关信息建立综合性经营平台。

3.环境风险管控。除贵州外,其他4个省份地区对于环责险的风险防控机制均做出了针对性的建设,且各有特色。无锡、衢州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中为了提高风险识别、评估、勘测等环节的专业化,特别聘请了专家团队参与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衢州还大量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危险作业管理等服务指导。深圳、山西均设有专项的环责险风险防控平台,其中深圳创新了风控服务费专项列支制度,为其风险机制建设提供额外的资金服务;而山西的平台功能中新添了风险画像和风险管理档案功能,可根据企业风险特征和隐患高发区域提供定制化、精细化管理服务,提高了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比较发现,上述5个地区环责险数字经营均具有独特的运作模式,通过平台建设发展,重点关注环责险的风险管控,对我国环责险数字化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发现,上述地区中深圳、无锡、湖州和衢州均属于东部发达地区,拥有充足的条件进行环责险数字化经营,而山西和贵州是通过全省的政策开展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缺乏各个城市的特色建设。总之,数字化经营促进了上述5个地区环责险的稳步发展,缓解了其发展难题。

三、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的动因分析

(一)数字经济能够破解环责险创新推广困境

1.环责险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发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展开环强险试点工作,但具体实施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问题与分析》研究报告总结了国内外环责险发展经验,分析了如何解决环责险创新推广的困境。深圳在总结其环责险试点工作中认识到,无论是环责险还是环强险,实施推广达不到期望效果、生态建设目的难以落地的原因是多维度、多主体的市场化过程不断出现问题。例如,企业环境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环责险的投保意识不强(王海萍和李秀荣,2022),从而很难将其拉入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行列;保险公司经营环境风险缺乏充足的经验和专业的风险管控团队,提供的保险服务价值偏低,难以满足市场真实需求;环责险制度建设、推广和监管非常困难,暂时没有建设起完善的监管体系。上述问题不是仅对环责险实行强制推广就可以解决的。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双轮驱动战略(“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引导下,建设数字化赋能的服务体系。在环强险正式推广实施的关键阶段,能够突破环责险创新推广困境的数字化智能平台——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应运而生。深圳市环责险在此平台的推动下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经营,以科技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可以完成智能化管理。2022年10月26日,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的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项目凭借其在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探索,荣获IDC亚太区可持续发展特别奖,获得了国际权威机构认可,成为中国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保险公司。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由平安智慧环保研发,作为首个引领环责险进行数字化转型创新的智能服务平台,具备先进的创新业务与服务模式,理念是市场化、平台化和数字化,实现保险公司、投保企业、生态环境部及国家监管部门的多方联动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文明构建,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从2020年12月正式启动至今已逐渐稳定,2021年12月成功上线首款绿色金融产品,为环责险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优质的线上范例。

在平台创新方面,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为了打造出更完善的商业闭环,引进了众多生态合伙人及其他商业主体,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价值链体系。例如,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积极引进拥有完整环保专家团队的环保管家,并追购其服务延伸功能,为投保企业提供专业性的系统环境风险管理服务、咨询服务及相关风控指导。通过降低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率来降低企业环保赔付责任及处理成本,进而提高环境高风险企业经营的容错率。在服务升级方面,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通过智能创新方式,对投保企业生产终端进行监测预警。其流程是将平台的在线监测设施(设有预警值和即时通知系统)与污染风险企业的生产端进行对接,时刻监测污染风险指标,并时刻进行反馈,以达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即时监测服务一体化的效果。在费率厘定方面,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通过智能测算投保企业的环境污染风险因子,测定出不同投保企业的最低保额限度,再为企业厘定差异化费率,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最优保费及保额。

总之,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表现在其生产全流程已能够被数字化监测覆盖,并进行数据化分析处理,破解了以往风险评估困难、环保事故管理机制模糊不清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投保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做好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工作,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未来的环责险将不断向数字化经营转型,从供给和需求层面分析,保险公司可以打造环责险线上数据库,实现线上经营管理,完成线上服务,也可以简化投保环节,持续节省经营成本;投保企业则能够有效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并提高其对环责险的认可度和保险需求。

(二)数字技术能够解决环责险风险评估难题

2019年10月15日,瑞士再保险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神彩科技公司共同研发推出“环瑞智芯”智能环境污染责任风险评估解决方案。该方案是针对我国的环境风险专门研发构建的集环境信息化数据库和风险评估为一体的解决方案,对改善和提高环责险风险识别、风险估测及风险防范等具有显著效果。“环瑞智芯”平台包含企业信息基本采样、环境风险综合初始打分、定制化现场查勘指南、深度化量化评估、关键性隐患排查建议,以及有关环境数据的各类分析。其在投保前为保险公司及投保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渐进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在保中为两者提供环境污染风险隐患排查及整改意见,有效解决了当前环境风险评估面临的困境。此外,还借助科技手段和数字技术,收集整理众多环境领域相关数据,对损害环境的相关程度进行快速全面的量化评估,最终实现保险公司与投保企业经营成本双降、工作效率双增。

环责险“无锡模式”的成功也为我国攻克环责险风险评估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无锡生态环境局通过委托该公司开展“四个一批”企业核查,允许一般企业及事业单位在进行应急预案备案时,可以直接使用人保公司的环境风险现场查勘评估报告,之后对报告中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企业实行强制整改。其次,无锡的海力士公司独创环境风险现场查勘评估机制,其具体工作原理是在企业投保环责险前,由人保公司聘请独家合作的第三方环境风险评估专家免费为企业开展环境风险勘查,出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现场勘查与评估报告》,评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并给出承保建议。同时,针对企业环境风险隐患制定整改方案,实现企业保费和赔付风险的“双减”。

总之,数字化工具在持续推动环责险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风险识别、评估手段已经逐步被机器运算取代。无论是“环瑞智芯”的智能环境污染责任风险评估解决方案,还是无锡的环境风险现场查勘评估机制,均将评估结果变得更加实时化、精确化、可信化,破解了环责险污染物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风险表征和不确定性分析、修复目标值确定等难题,推动了环责险数字化转型进程(於方等,2017)。

(三)扶持政策支持环责险进行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政府机构频繁发布鼓励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文件,并持续规范保险业数字化经营活动。2018年发布的《中国保险服务标准体系监管制度框架(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实现保险服务供给侧革新,建设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保险业,运用数字科技升级保险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保险服务。2020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财险公司加快线上转型进程,于2022年实现农险、车险、意外险的线上经营超80%,责任险等其他领域的线上转化率显著增加;同年7月又印发了《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要求以科技引领财产保险业加快创新,增加科技资本投入,实现科技与财产保险快速融合,创新市场发展方式,激发市场创新能力,实现数字化经营转型,以数字经济赋能财险业发展经营现代化。2022年1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动数字金融产业发展,打造推动产业金融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智能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鼓励支持保险业对接生态,充分运用大数据来提升绿色金融、绿色保险服务水平。2022年6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规定保险机构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创新环境保护、绿色产业等保险保障业务及相关风险管理方法、技术与工具,提高投保企业的环境、社会等风险管理意识。

总之,监管部门发布的多项政策都在支持保险业数字化经营转型,而且近期的相关政策开始注重对接生态发展,鼓励支持绿色保险转型,环责险数字化经营转型迎来了发展机遇。

(四)新冠疫情常态化促使环责险进行数字化转型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保险业被迫进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唐金成和张淋,2021)。从经济学原理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加速环责险数字化转型具有三个效应:需求创造效应、意愿改善效应和供给升级效应。在需求上,疫情暴发迫使保险公司改变意愿,进行大规模数字化转型。疫情的反复持续,要求保险公司不断进行数字化转型以便创造需求。在供给上,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我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推进,促进了数字化工具不断创新升级,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从保险实践来看,疫情暴发以来,整个保险业便开始优化升级传统经营模式:以智能招聘代替传统线下面试、以线上培训代替线下组培、以数字营销代替线下推销等。网络营销全流程优化改革成为保险业应对疫情的重要举措(王俊寿,2021)。疫情常态化促使保险公司不断对线上经营渠道加以完善,逐渐实现了线上线下业务结构转换趋于稳定,并迎来了将生态与线上线下稳定模式相互融合的新机遇,开启绿色保险发展新模式,为绿色保险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未来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举措,将持续推动保险业进行数字经营转型,这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具备更为先进、稳定的数字化经营技术和体系,加大对数字科技的投入。如图3所示,2019年我国保险行业信息科技投入总额为319.5亿元,2020年投入总金额增长到351亿元,同比增长27%。据艾瑞咨询预测,到2023年,我国保险科技投入资金可达到546.5亿,并维持持续增长态势。这意味着环责险数字化经营是大势所趋,经营环责险的保险企业亟待加快数字化转型。

图3 2019—2023年中国保险机构科技投入情况

四、环责险数字化经营转型的现实挑战

(一)环责险数字化转型成本高、转型意识低

由于环责险承保的是环境污染责任事故造成他人的损失责任及环境治理责任,所以面临的风险保额较大,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风控成本投入持续增加,故其经营活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原环保部统计,2007年至2015年度,环责险投保企业总数在8年间超过4.5万家次,为环境污染风险企业提供保额超过1000亿元。仅2016年,投保环责险的企业增长超过1.4万家,保额超过260亿元。保险公司所需留存的责任准备金较为庞大,意味着经营环责险的公司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例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2021年4月便开启绿色金融全面升级策略,预期每年绿色投资增速达到20%,绿色保险保费收入年增长率超过70%,到2025年实现绿色投资和绿色信贷总保费超过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500亿元。但像中国平安这种金融巨头拥有充足的资金才能实现高投入高回报,并推行与时俱进的数字化转型。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的成功建设,是平安在注册10亿资金成立平安国际智慧城市后,又投入庞大资金招揽人才,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团队,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攻克了平台建设中面临的科技难题。而其他保险公司或转型意识不足、或资金实力不济,实现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的道路相对会更漫长。

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的高投低效,导致保险公司转型意识不足。因为保险公司进行数字化转型需具备庞大的数字技术基础设备和相对完善的运营手段,包括前期购买软硬件、中期系统维修、后期设备升级等技术,以及负责操作的人才培养计划,需持续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由于数字化转型建设投入的资金及运营成本较大,且带来的反馈利益属于无形利益,不确定性风险大、回报周期较长,导致成效低、获益慢,因此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意识偏低。这种情况不止出现在环责险数字化转型上,其他行业数字化转型也面临此问题。根据京东科研院调研数据分析,全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资金相对较少,有近70%受访企业的数字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其年营销额的3%,而有超过40%的受访企业数字科技投入资金少于其年营销额的1%,还有一部分受访企业投资数字化转型的资金超过其年营销额的5%,但仅占调研对象的14%。

(二)环责险数字化转型遭遇数字技术匮乏难题

如图4所示,2018年到2021年间,财产保险线上化渗透率在5.9%到6.3%之间波动,渗透率低且增速慢。根源是我国的AIoT等前沿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智能化应用的算法模型需要有效的数据支撑优化,知识图谱、NLP等技术亟需突破技术瓶颈。由此可见,环责险仍然以线下经营为主,数字化经营转型面临技术匮乏难题。

图4 2018—2021年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渗透率

数据能够维护保险市场长期稳定高效运作已是行业共识,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为保险公司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数据集中速率,充分利用数据价值,保险公司开始打造各种数据管理平台。我国环责险经营实践中虽然积累了许多数据,但缺乏成熟的数据整理技术,导致各业务体系中的分散数据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并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审计系统与各业务系统及数据系统之间存在孤立情况。由于各系统间存在数据接口缺失的情况,所以大量数据导入及完成对接需要手动进行,且数据源缺乏维护和整理措施。以保险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为例,中联保险集团广州区域审计中心指出,其内部审计系统数字化转型条件较差,缺乏均衡的数字化转型中长期规划、缺乏明确的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模式、数据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二是公司核算业务系统持续升级,其安全防护及数据模型需要人工进行不断维护,审计风险模型自动转换难以实现,故而模型的维护工作繁重。三是大量数据需要大量存储空间和高性能计算运行设备,对软、硬件设备要求越来越高。四是系统权限限制内部审计人员,部分数据无法收集,无法获得总量大数据。

(三)环责险数字化转型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瓶颈

环责险数字化转型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需具备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二是需具备掌握数字应用技术和环责险保险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无论是技术需求还是人才缺失问题,均在数字化转型中被逐渐放大,尤其是人才缺失已演变为数字化转型的瓶颈,亟待尽快研究解决。

在《2021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中,关于当前保险科技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选项中,有超过80%的受访者选择了由于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导致数字化转型缓慢,这就说明无论是一般险种,还是经营要求更高的环责险都面临人才短缺的转型困境(如图5所示)。由于保险经营具有复杂性和持续性特点,所以数字化转型要在掌握保险业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实施。但由于相关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保险公司面临数字化转型新的时代要求,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掌握相关专业信息技术人才身上。

图5 保险公司保险科技转型面临的发展阻碍

可见,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短缺是经营环责险面临的一大瓶颈。在数字经济时代,保险公司掌握了科技力量就掌握了核心竞争力。科技力量从应用到实践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科技人才来完成,对人才要求越来越苛刻,即要求具备专业知识横跨多个领域、掌握数字化交付、学习能力出众的复合型人才。但现实是环责险数字化经营转型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极缺,同时,保险公司竞争激烈进一步导致人才稀缺与分散,高额的人才招聘费用和培养费用也给众多公司带来了额外经济压力。

(四)环责险数字化转型面临严峻的网络安全风险挑战

勒索软件攻击是保险公司网络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据穆迪公司研究,2021年间,勒索软件攻击正在不断强化,导致网络保单不断产生损失,为应对网络安全风险,保险公司将增加免赔额,降低保障限额,减少索赔条件等。此外,保险公司还面临其他威胁,如BEC(商业电子邮件诈骗)的规模持续扩大,导致保险公司网络保单产生不可预测的巨额损失。

从需求侧看,环责险经营公司一般需要收集大量有关投保企业的相关信息用于评估网络安全风险,从而决定是否承保,但由于环责险相关法规不完善及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不成熟,导致部分企业害怕信息泄露而拒绝投保,即投保企业对保险公司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及安全检测存有戒心。而且由于环责险数字化经营转型处于初级阶段,出险案例较少,不足以支撑环责险经营公司建立量化评估体系和规范化流程,以评估网络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也无法实现风险量化指标的统一。例如,数据资产价值、漏洞威胁等级、网络威胁态势等量化指标难以统一。从供给侧看,当前环责险经营公司的网络安全服务主要是人工服务模式,由于存在人员数量、地域分布等限制,导致其保险营销、量化评估、业务监测等难以实现联动。而且网络安全服务与保险服务存在割离。例如,风险评估方式未从定性转向定量,风险监测目标过度关注外部已知威胁,追溯取证并未结合保险责任界定等。

总之,近年来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且呈现不断加剧态势,给环责险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严峻的网络安全风险挑战。

五、环责险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财政扶持政策,提高环责险数字化转型意识

在“双碳”目标下,环责险和绿色金融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许多企业已经响应政策号召投入众多资金加入到绿色经济建设中,而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经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绿色经济,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尽管有相关政策扶持,环责险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资金不足问题,单靠保险公司难以解决资金不足困境,亟需政府创新财政扶持方式。

一是政府应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打造一个能够充分推动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经营的四方融合的新型融资机制,即以政府投资为表率、以环责险经营公司为主要投资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和个体资本积极参与的创新融资机制,并监督保险公司合规经营,通过该融资机制的建立打造数字化转型专项扶持基金,以缓解环责险数字化转型资金不足难题,从而更好地助力环境保护。

二是为了解决环责险数字化转型高投低效问题,提高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意识,政府可以提供直接或间接财政补贴。直接补贴即政府直接向转型保险公司提供费用补贴,但要严格核实资金流向,避免挪作他用。间接补贴是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建设一批专门为保险公司提供数字化经营管理和数字分析工具的数字化采购平台。通过补贴数字化采购平台,让平台为转型保险公司提供优惠的数字技术和工具,既能通过打造数字化采购平台推动数字领域发展,又能达到间接补贴保险公司转型的目的,缓解数字化转型高投低效压力,提高其转型意识。

三是中国银保监会及生态环境部联合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数字创新保险的设立,可以为各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提供风险保障,包括环责险数字化转型,运用保险方式抵消部分数字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通过给予保险公司保费补贴,提高该险种的投保率及保险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意识。具体可根据经营环责险公司的不同规模提供40%—60%的保费补贴,且需规定最高补贴限额,以免造成政府财政支出过大。

(二)推进环责险数字化基础设施及智能化服务关键技术创新

1.环责险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建立智能信息基础设施是环责险实现数字化服务的关键。针对环责险属于弱势险种,数字化转型关注度低,数字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不高等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地方政府可以效仿深圳市环责险数字化发展成功案例并加以创新。例如,地方政府联合当地大型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打造“智能大脑”平台助力建设智慧城市的同时,再出资建设云计算中心、一体化智能服务平台,从而使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得以快速推出且服务更加齐全。二是环责险经营公司应时刻保持创新发展理念,采取合作共建模式,联合高校相关团队、科研机构等共同创立服务于数字化基础建设的研究院,加快研发创新有利于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经营的基础设施平台,如智能硬件共性技术服务平台、3D打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

2.创新环责险智能化服务关键技术。提高数字化经营模式创新机制成效,以供需链、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四链”循环为理论依据,通过“四链”稳定循环优化环责险智能化服务,并在循环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环责险智能化服务的机制创新,实现产业链促进技术链的快速部署,技术链促进价值链的高效提升,价值链促进供需链相互促进模式的良性运作。以环责险智能化服务发展对数字技术和设备的大量需求为牵引,以数字技术和设备采购或流转代替数字化研发作为导向,推动环责险智能化服务关键技术创新由政府、保险公司、各环节供需体系等主导。政府主导驱动数字化创新主要是发挥聚众优势作用,攻坚数字技术瓶颈难题,突破创新实践,为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技术创新指明方向。保险公司主导驱动数字化创新是在大型保险公司推动环责险数字化高效创新的引领下,加快中小保险公司对最新数字技术采购或流转的获取效率,实现缄默知识②缄默知识:又称默会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明晰知识而言的。简单来说,是基于经验和观察积累得到的知识。及知识黏性③知识黏性:企业黏性是指员工对于企业具有归属感,显而易见,知识黏性便是知识在转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里指各保险公司不愿分享的知识。在各保险公司之间流通,使得环责险数字化经营的信息、管理、技术等要素在整个保险业深层次共享;各环节供需体系主导驱动数字化创新是在借鉴环责险数字化经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数字化经营各环节间的技术合作供需关系,以及各环节信息技术共性研发,然后再针对其优缺点,采取适用于产业链中各环节(其中包括其他金融机构或数字技术研发公司等机构的参与环节)的可操作性举措(如图6所示)。

图6 创新环责险智能化服务关键技术

综上所述,以数字技术和设备采购或流转代替数字化研发,以及环责险智能化服务关键技术的大量需求,可通过“四链”的相互运作,推动完善环责险数字化前沿技术和环责险数字化转型各运营环节的供给体系,从而提升环责险数字化前沿技术,促进其数字化经营中各部门、环节技术合作的实践创新。

(三)强化人才培养力度,培育和吸引复合型人才

人才驱动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和聚集是实现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经营的核心,是实现数字化服务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

1.完善环责险数字化服务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从高校人才培养入手,鼓励高校加快设立数字经济、智能管理、智能服务等顺应时代要求的相关专业,保险专业需要针对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在数学、英语、统计学、宏观经济学、计算机编程等专业课程中融入互联网保险的相关内容,开设互联网保险课程。如在数学和统计学中增加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大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在计算机编程中增加APP开发和网络平台应用,培养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时刻更新、补充国内外相关课程的前沿科技成果。相关高校具备条件后,可率先设立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加大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环责险数字化服务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二是环责险经营公司可以向创新园、高等院校提出合作申请,以便打造一个服务于数字化转型服务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孵化基地。三是保险公司可以联合其他金融机构投资相关学科及设立研究院,将投资目光转向投入人才培养的载体,以便更好、更高效地服务人才培养。同时建立教育资助基金,让大学教师在教授学生时,拥有充足的条件进行实践教育,如利用资助基金购买互联网保险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利用微信或支付宝等平台进行保险产品的对比和购买,从不同角度了解保险产品,以加深对线上保险的理解,掌握线上保险的真实环境。

2.创新数字化服务高端人才的引进策略。环责险经营公司首先应调整人才引进策略,积极引进具备数字应用技术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提倡实行柔性引才策略,提高人才引进的灵活高效性、针对性等。其次是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联合监管部门和其他区域性机构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攻环责险数字化转型实践应用,还可以建立海外人才引进基地,面向全球引进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助力环责险数字化转型。最后,制定促进环责险数字化转型智能服务的人才专项计划,在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中,加强完善新进管理层人才的培养机制,设置人才进修计划表,定期提升新进管理层人才的全面知识素养,缓解环责险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人才短缺瓶颈。

(四)加强区块链融合应用,提高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的网络安全

环责险数字化转型面临网络安全问题,应及时更新数字技术手段,选择最佳的数字技术融合方案。具体而言,针对网络安全建设,应加强区块链与保险风险评估、管理的融合应用。

环责险经营公司应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电子信息网络,运用公钥密码(分为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加密,运用时间戳(区块按照时间顺序以链的形式生成)决定信息的先后性,从而进行信息公开的分布式记账,最终达到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性和完整性的目的。第一,投保环责险的客户,将其生产活动的各环节建立区块,对各区块进行监测并收取环境数据,记录完整的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记录;保险公司能够使用公开密钥查询真实数据,实现关键信息的快速流通,去除信任壁垒。第二,区块链的公钥密码也称非对称加密,区块链用户各自配备有一对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将公开密钥共享而留存私有密钥。与对称加密体系不同,该加密体系中的加密和解密是相对独立的,公开密钥与私有密钥是一对,如果用公开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分享公共数据,则只能用对应的私有密钥解密获取该数据,反之亦是,中间不存在数据传递过程,能够有效抵御勒索软件等的入侵攻击,极大提高数据安全性。第三,区块链的时间戳,使其具有可追溯功效,可确保风险评估的真实性,避免投保企业伪造、篡改数据。环责险经营公司也可对投保企业以往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对已出现过的环境污染问题复盘研究,精准客观地分析投保企业的潜在风险。第四,区块链技术具有智能合约技术,以合约形式将环境污染风险预警程序写入计算机程序中,实现风险评估流程处理的自动化,完成风险评估由定性转向定量,有效规避人为操作风险,为环责险经营公司节约人力成本,也能提高风险评估效率。

猜你喜欢
投保保险公司转型
扩散风险模型下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最优再保险策略选择博弈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保险投保与理赔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不慎撞死亲生儿 保险公司也应赔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
转型
互联网财险投保者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