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林 黄银花/常熟理工学院商学院
农业创新集群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将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与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融合,产学研多主体集聚协同发展。常熟农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已形成“一核三带多园融合”的空间格局。“一核”指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核心区的农业科技高地,初步建成优质水稻繁育、设施园艺研究、特色水产育苗3个创新区以及国家级“二花脸”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基地。“三带”指南部9万亩高效水产示范带、东部8万亩高效蔬菜园艺带和西部北部优质粮油产业带。“多园”是指依托“三带”在各镇(场)板块建成的14个各具特色的县(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包括沙家浜渔业科技园、虞山镇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支塘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融合”指沙家浜渔文旅融合发展片区,主要包括沙家浜镇、古里镇、支塘镇,覆盖21个行政村,以现代渔业产业和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构建“一带三心四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打造常熟“虞文化”与“渔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展示区。
常熟抓住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机遇,瞄准农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有效推动农业创新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70%以上,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占比达21.1%;设计并推进“智慧三农”“124+N”的整体架构,即1个数据资源中心,云服务管理支撑和综合展示2个平台,智能生产、融合经营、综合服务及精准治理4个系统,夯实农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数字基础。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常熟9万亩养殖池塘已经实现高标准改造动态全覆盖,高标准“吨粮田”农田改造稳步推进,2023年计划入库2.7万亩,这些均为在线监测、精细管理、智能决策等物联网感知和农业无人化管理提供了基础。
农业经营网络化快速发展。常熟淘宝村数量占苏州全市的42.86%,以绝对优势位居苏州首位。常熟的电子商务活跃不仅体现在服装鞋帽,同样体现在阳澄湖大闸蟹、常熟大米、董浜黄金小玉米等地方名优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熟悉QQ、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应用,能熟练使用农技耘、田农宝等APP。
科技服务主体数字化素养持续提升。科技支撑常熟农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存在两类服务机构:一是高校、农科院等科技服务机构,二是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常熟科技小院、常熟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常熟勤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认知水平、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不断提升。
生产数字化将助推常熟农业创新集群绿色低碳融合发展。农业具有强大的“碳源”和“碳汇”属性,其固碳减排的内生性较强。常熟需要落实50万亩粮食生产总面积,推进生态化淡化养殖技术,扩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全过程使用监控。可以预见,未来需要依托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模式,推动农业全要素数字化转型,通过农业基础设施的“四情”智慧升级改造,增加农业固碳能力、提升农产品品质,通过生产智能决策并搭载AI农机设备,提高农业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通过区块链技术推动农业碳汇交易发展,促进生产效率和碳效率的双提升。
经营网络化将助力常熟农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常熟自古以来就是纺织重镇,商业重地。根据2022年度县市电商竞争力百强榜单,常熟电商竞争力全省县市排名第一、全国第六。2023年上半年常熟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达24.97亿元,有力促进常熟农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未来经营网络化将覆盖整个经营过程,实现信息从链式线性或岛屿式转变为循环和网络化共享模式。在各级农业园区载体加持下,将破解小农户的组织化难题,形成品牌、标准、农资、生产、服务(农旅)和市场“六个统一”的经营模式,构建新型数字农业产业联盟,帮助农业抵御经营风险。通过数字技术对全产业链数据进行采集监测,将促进生产加工数字化、经营流通数据化、数据信息可视化,形成有效的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创新集群集聚。
重点提升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数字赋能效能。要在目前智慧农业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基础上,积极争取与中国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高能级创新机构建设,将园区定位为苏南农业农村科研基础设施、共性技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转换高地。
创新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无论是虞山尚湖文旅融合还是沙家浜渔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建设,都面临项目投资、土地供给、财税扶持、生态保护等问题,需要破解制约农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数字化赋能。加快常熟农业数字化建设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落地,协同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十四五”期间,数字赋能常熟农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聚焦“124+N”智慧农业整体架构,建设1个数据资源中心,云服务管理支撑和综合展示2个平台,智能生产、融合经营、综合服务及精准治理4个系统。到2025年,争取在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优质粮油无人农场、标准化高效生态水产、精品园艺设施蔬菜工场、农文旅融合五大农业创新集群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数字化产业链和数字应用场景,全市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建设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体系。种业是常熟高精尖农业的一张名片,要在种业创新平台、科研育种设施、种质资源保护、制繁种基地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锚定“吨粮田”目标,制定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为无人农场场景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重点提升绿色果蔬、精品园艺、健康养殖等设施装备功能,打造标准化示范基地、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农产品仓储物流、网络交易基地等社会化服务设施建设,延伸和拓展智慧农业场景,做大做强农业创新集群。加快农村网络设施建设,实现乡村5G信号全覆盖,完善农村气象站功能,提升灾害预警能力。
持续完善“三农”数据资源体系。要以政务数据资源标准和农业农村数据资源目录为指导,完成涉农数据资源的汇聚。依托常熟“124+N”智慧农业整体架构,完善智慧“三农”专题数据库。遵循数据采集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实现数据指标高度规范和统一。基本建成覆盖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大数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数据、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乡村建设治理大数据的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为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资源。此外,要以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苏农云)为抓手,进一步规划“三农”数据标准,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供应渠道、农产品优势、劳资成本、社会服务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大数据分析提供原始数据。打通上接农业农村部、下联市县、横向与省政务办对接的数据通道,提升数据资源利用和共享水平。
打造科技服务支撑体系。集聚科技资源进一步提升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的科技服务效能,围绕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无人农机等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推进数字系统装备与农业生产深度结合,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供应,真正把科技园打造成支撑苏州乃至苏南新型农业数字化生产体系的科技引擎。充分借助散点式农业科技园区,做好品种推广、技术示范、场景应用、生产加工等工作,提高常熟农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质量。推动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品牌化、组织化、绿色化、数字化,形成市场拉动的新型农业数字化经营体系。
逐步形成农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数字化赋能体系。具体体现在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能力,加快新型数字技术装备推广,降低农业投入和收入异质性影响,提升数字鸿沟治理能力。从物联网感知、智能化决策、精细化管理等维度,提高农业数字化生产能力。从数据资源整合、农业资源共享、价值共创共享等方面,提升农业网络经营能力。从全产业链数字化、农技服务数字化、安全监管数字化、农业产能动态化监测等方面,提升农业智慧化服务能力。从生产节本增效、绿色低碳转型、产业化带动等方面,推进常熟农业创新集群发展动能转换。
稳步推进未来农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数字化应用场景。首先,以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优质水稻繁育、设施蔬菜、特色水产3个创新区为载体,真正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进一步擦亮常熟科研育种的金字招牌。其次,在西部、北部优质粮油产业的高标准农田区域,推动建设高度精细化的“无人农场”。再次,依托东部8万亩蔬菜园艺带,推动建设高度绿色化的“植物工厂”。围绕阳澄湖大闸蟹科技生态养殖,推动建设高标准的“数字渔场”。最后,融合常熟农文旅资源,针对乡村农旅发展需求,推动建设高度共享化的“智慧农旅”,开发互联网加持的“网红打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