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走深走实。
刘国中表示,“千万工程”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整省全域成功实践样本,蕴含的理念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旺盛实践活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关键在于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效。要坚持一以贯之、狠抓落实,久久为功、稳扎稳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期盼中找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培育壮大乡村产业。要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刘国中强调,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动农民参与,落实落细重点任务,注重规划引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努力形成梯次推进、逐步扩容、迭代升级的工作格局。
会前,刘国中调研了宁波、绍兴、杭州、湖州等地“千万工程”实施现场。
要闻
◆国务院印发实施意见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5 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实施意见》提出,要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产品服务,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效实施,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量,发挥普惠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作用。要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坚守定位、良性竞争,完善高质量普惠保险体系,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要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聚焦加快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完善中小银行治理机制、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等工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要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提升普惠金融法治水平,加强政策引导和治理协同,健全重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风险分担补偿等机制,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实施意见》明确,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有效落实到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强化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要推进试点示范,积极稳妥推广成熟经验。要加强组织协调,优化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强化中央与地方联动,因地制宜、协同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两部委启动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试点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产能提升有关政策实施工作的通知》,启动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试点,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投向现代设施农业发展。
据介绍,试点采取申报制,实行“地方补贴、中央补助”,即各地自主申报试点,方案报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审核备案后实施,对符合要求的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予以贴息,并对保障粮食和油料、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贷款予以优先支持。贴息对象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
贴息标准按照“双限”要求,原则上单个建设主体当年获得的贷款贴息比例不得高于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70%,且不得超过2%,单个年度获得贴息补助资金不得超过200 万元。中央财政对试点省份实际支出的贴息资金,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差异化奖补。享受贴息奖补政策的项目,须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谋划储备的通知》要求,全部纳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同时,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求试点省份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合理保障用地需求,鼓励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基础上,利用非耕地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江苏召开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推进会
10月26日至27日,江苏在射阳县召开全省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推进会。会议要求,沿海各地要对照目标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定加快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具体推进方案。在摸清自身优势特色和短板弱项基础上,抓紧理清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重点方向和思路举措,抓紧谋定实施一批牵引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进一步优化沿海养殖布局,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支持远洋渔业发展,因地制宜开展深远海养殖,推动渔港经济区、海洋渔业产业链发展,把海洋渔业产业做大做强。推进会上,省农业农村厅和相关金融机构发布了一批强渔惠渔政策。
◆2023 江苏乡村产业振兴论坛在宁举行
10月27日,由新华日报社、江苏省农村经济学会、江苏乡村产业振兴论坛组委会联合主办的2023 江苏乡村产业振兴论坛在南京举行。
论坛以“特色 强链 共富”为主题,汇聚政农学金各方力量,为江苏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凝心聚智。论坛上,省农科院推介了粳稻、小麦、玉米等14 项新品种新技术。同时,论坛着力搭建江苏农副产品采购、生产、流通及服务三方对接平台,推动多家企业签署意向性合作协议,以销促产、以产促销,推动江苏农副产品产销两旺。此外,为深化江苏、宁夏两地农业农产品交流合作对接,论坛专门举办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农副产品推介。
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巧等多位嘉宾围绕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发展、新时代“新农人”责任担当等话题分享观点,合力写好乡村产业振兴这篇“大文章”。论坛上还分享了“2023 江苏乡村振兴示范单位”“2023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典范”等优秀案例。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呈恢复态势
10月12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联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共同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2 年)》(以下简称《公报》)。
《公报》显示,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稳步实施,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呈恢复态势,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2022 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土著鱼类193 种,比2020 年(同监测点位)增加25 种。长江干流科研监测的单位捕捞量比上年增加20%。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约1249 头,与2017年相比,数量增加23.4%,年均增长率4.3%。四大家鱼、刀鲚等资源恢复明显,刀鲚能够溯河洄游至历史最远水域洞庭湖,多年未监测到的鳤在长江中下游干支流和通江湖泊多个水域出现。
在栖息生境方面,《公报》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栖息生境状况总体稳定。长江干流水质为优,干流国控断面连续3 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相比2021 年,长江干流在建航道整治工程涉河长度也略有下降。
动 态
◆江宁谷里:种业博览会奏响丰收华章
10月28日,第七届中国·江苏蔬菜种业博览会暨2023 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苏韵乡情”活动在南京江宁谷里开幕。
本届种博会展示面积共200 亩,分为露地展示区和设施展示区。共征集国内外134 家科研单位、高校、种业企业的1604 个品种,参展单位和品种均保持历史高位,包含瓜类275 个、茄果类586 个、叶菜类589 个、阳台蔬菜类100 个。值得一提的是,启东洋扁豆、如皋黑塌菜、宝应核桃乌等54 个江苏地方特色蔬菜品种在种博会上首次亮相。
本届种博会结合谷里农文旅资源,与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平台联手,积极探索乡村观光、果蔬采摘和直播带货深度融合新路径,链接谷里鱼圆、蓝莓果酱、有机蔬菜大礼包,到玺舍、云水涧等精品民宿等一批谷里特色农副产品及餐饮民宿产品,共同推出谷里果蔬采摘券、种博会服务手册等“新玩法”。
◆全国首单农业科研费用损失险落地南通
日前,全国首单农业农村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保险落地南通,保额近100 万元。该保险主要为农业科技公司提供农技研发项目风险保障,护航农业科技创新。
“针对农业科技创新试验周期较长、风险高等难题,我们结合企业正在研发的项目,定制承保方案。”人保财险南通市海门支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主要为被保险人的水稻育种项目提供研发失败后所投入经济成本的保障,包括因关键(核心)设备故障或损失导致研发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情况,以及因自然灾害导致研发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年终目标产值未达标的情形。
据了解,被保险的这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参与粮食新品种培育项目,累计投入改造费、测试费、引进费等90 余万元。
◆沛县朱寨镇:垃圾处置全闭环 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走进江苏省沛县朱寨镇乡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两只带编号的密闭式垃圾分类桶,农户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初分”;分拣员分类收集垃圾时再进行“细分”,并引导农户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自行单独存放;垃圾送到终端设施后,管理员再进行“筛分”。目前,全镇已配备1.8 万余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将垃圾分类工作前移至源头,人人参与文明和美乡村建设。
为确保“三分”到位并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他们又制定了“定员分拣、督导”“定点投放、收集”“定时运输、处置”的“三定”机制。该镇已构建起以环卫保洁网为基础,垃圾分类网为核心,再生资源回收网为保障,公共设施维护网为提升,便民服务网为轴心的农村“五网协同”市场化运行体系。
数 据
◆前三季度江苏农村产权交易金额196.3 亿元
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显示,2023 年前三季度全省各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共交易项目18.2 万笔,交易金额196.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8%和10.1%,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继续领跑全国。
从交易品种来看,涉农资金项目、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资产交易量居于前3 位,分别为6.6 万笔、4.9 万笔、3.9 万笔,占总交易量的84.1%。从交易对象来看,交易受让方以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为主,3 类受让方分别交易项目12.7 万笔、2.9万笔、2.6 万笔,占总交易量的99.7%。从交易方式来看,线上交易项目5 万笔、交易金额71.3 亿元,分别占比27.6%、36.4%,同比分别增长45.5%、8.1%。
◆江苏十四部门共促重点群体创业 力争每年支持20 万人成功自主创业
江苏省人社厅、省发改委等十四部门近日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在全省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通过完善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创业服务,力争2023 年到2025 年,每年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0 万人、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1.2万人、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0.5 万人,农村返乡入乡创业人数累计50 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实现就业增收。
◆全国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4%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 年,银行业稳步加大涉农贷款投放。截至8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54.98 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在资金投向上,重点加大了对农村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地区主导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支持各类农业园区建设,助力逐步构建以产业园为引擎、产业集群为骨干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覆盖率为97.92%,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乡镇保险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有效满足了农村居民现金存取、汇款、生活缴费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推动了乡村产业提质升级。
长三角
◆长三角地区首次联手举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2023 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 周年,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已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10 月18 日至20 日,上海浦东新区联合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扬州市、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台州市、安徽省黄山市,共同举办“2023 年长三角‘五市一区’食品安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研讨会”,将长三角一体化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发展推向了新阶段。
研讨会现场举行了首次长三角地区“五市一区”食品安全(模拟瘦肉精中毒)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案例事发地、供货批发市场、养殖场、其他销售地设置在长三角不同城市,将桌面推演、情景模拟和技能练兵有机结合,考察参加演练的“五市一区”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必备技能和分析研判水平,邀请高校食品领域专家、食品检测专业技术人员等对演练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研讨会上,“五市一区”市场监管部门、区域内高校食品学院以及重点食品农产品的产销企业,分别围绕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建设、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全链条数智赋能食品产业升级、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一体化建设、食品药品检测技术支撑机制研究等各领域,开展了主题演讲和圆桌论坛并达成合作意向,形成了“五市一区”首批食品安全领域一揽子合作框架。
“五市一区”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五市一区”食品安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主要包含推进建立长三角食品安全联盟、食品安全监管跨区域合作、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长三角“你点我检-互点互检”长效机制建设、长三角食品安全专家库建设等内容。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布十大共创成果
近日,长三角一市三省科技主管部门共同发布10 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典型实践案例”。自2020 年科技部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以来,多个创新主体倾力合作,在平台共建、技术共创、成果共享等方面探索一系列创新举措,协同创新之树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高速大容量存储器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超算互联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10 项典型案例中,江苏牵头先行先试的占有3 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