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炜
俗話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以捕鱼为生,还会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去海岸的滩涂或礁石上采集海产品。对他们来说,饮食没有问题了,可为了方便打鱼、赶海,要在海边居住,潮湿的环境就成了一大难题。于是,为了遮风避雨,沿岸居民就地取材,建造了坚固又防潮的房子。在盛产海草的渤海,人们用海草搭建房子;而在风光旖旎的南海海畔,人们用珊瑚石垒砌房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珊瑚建筑文化。
珊瑚石房主要分布在北部湾、海南岛一带。这一带气候温暖潮湿,经常刮风下雨。常见的茅草房、木制房在这里容易被损坏,人们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检修、维护。
珊瑚石是海石,不怕咸涩海风的侵蚀,具有坚固耐用、透气性好、易取得、易加工的特点,而且它本身具有石灰的特点,风吹雨淋后反而会产生一种自然黏合的胶结板结作用,让垒造出的墙壁格外结实。珊瑚石本身易削切凿磨,用它砌成的墙体容易打磨平整,自然就成了沿海盖房的材料之一。
珊瑚石来自珊瑚。
珊瑚又称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它主要生活在水深100~200米浅海海底的岩礁、平台、斜坡、崖面或凹缝中。它能分泌出石灰质骨骼,这些骨骼相互粘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的石块,就是人们所说的珊瑚石。
珊瑚石上布满空隙,用它砌起来的房子透气通风,冬暖夏凉,因此用珊瑚石建造的房子被称为会“呼吸”的房子。但珊瑚石房并不常见,因为珊瑚石房所在的地方必须拥有丰富的珊瑚资源。以海角三亚西岛渔村为例,这里就有比较丰富的珊瑚资源,甚至西岛本身几乎就是一座珊瑚岛。自远古以来,一代代珊瑚在这里向死而生,活着的珊瑚和死去的珊瑚彼此交织,彼此重叠,共同黏合成壮观的珊瑚礁。西岛海域的珊瑚礁环岛丛生,品类不一,千姿百态,有扇形珊瑚、鹿角珊瑚、葵花珊瑚……调查表明,该海域有100多种造礁珊瑚,还有在成礁建造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非造礁珊瑚,如苍珊瑚、笙珊瑚、软珊瑚、柳珊瑚等,更有与珊瑚礁生态系统共栖共荣、密切相依的其他海洋生物。古时候,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使用珊瑚石建造房子。
珊瑚按形态特征分,可分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两大类:造礁珊瑚因为有虫黄藻与之共生,钙化生长速度快,所以能造礁;非造礁珊瑚由于没有虫黄藻与之共生,钙化生长速度慢,所以不能造礁。造礁珊瑚仅生活在热带浅水海域,故又称浅水珊瑚;而非造礁珊瑚多栖息于海洋的深水区,则称为深水珊瑚或冷水珊瑚。
建造珊瑚石房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
看天时:要在旱季建房子,避开台风降雨,一般是11月到来年3月。
挑材料:要在退潮时捡、挖珊瑚石,用工具在露出的海底凿珊瑚石。
定形状:珊瑚石形态各异,建房之前,需要将收集的珊瑚石材切割、磨平。
去盐分:将珊瑚石充分晾晒,然后去掉其中的盐分。
开始建:将贝壳、珊瑚石煅烧成灰并加水溶解,再加入特定比例的红土、稻草灰混合成为泥浆,从而搭配珊瑚石砌墙。
从开采珊瑚石到搭建珊瑚石房,全程没有用水泥,一切都是基于珊瑚石的特性。为防台风破坏,以这种传统工艺建造的珊瑚石房不会太高,但是坚固耐用、舒适美观。它与沿海居民一样,努力挺立在海风中。现存的珊瑚石房中有很多超过了百岁,外表已由白色变成黑灰,它们像是没有文字的石碑,用海中生长出来的“一砖一瓦”,记录着当地的发展与变迁。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珊瑚是海洋里的“热带雨林”,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珊瑚不仅是“海中彩色石头”“珍宝纪念品”和“房屋材料”,还是构筑珊瑚礁的重要物种,维持着海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护着海岸线,为人类历史和地理研究提供大量生物资料,是海洋中重要的“隐形守护者”之一。
面对珊瑚白化,我们能做什么?
★不破坏、不伤害、不采集珊瑚和珍稀海洋生物;不买卖珊瑚制品、不食用稀有珊瑚礁生物。
★减少在珊瑚礁区打鱼、毒鱼、电鱼、炸鱼、采集海胆或其他稀有珊瑚礁生物等活动。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使用防晒霜,不把废弃物和垃圾扔进大海或倒在海边,自觉维护海洋环境的清洁。
★潜水过程中,提醒自己和同伴使用对珊瑚无害的护肤品,不踩踏珊瑚;善待海洋生物,只看不摸,绝不带走。
1989年,海南建立了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1990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00公顷。2020年起,中国珊瑚保护联盟确定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珊瑚日”。2022年,第三届“全国珊瑚日”以“守护珊瑚、守护蔚蓝”为主题,在全国多地开展了系列活动。保护好珊瑚资源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