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明,杜长征,曲 鹏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88)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亟需大量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当前农村存在“空心化”等严峻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以及相应产业的发展,大力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政策,并逐渐被各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重视。如何培养“下的去、留的住”愿意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具备相应技术技能、具备前瞻性和引领性、无私奉献、富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是当下农业类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同时农业类高职院校又具有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天然优势,应主动适应新时代需求[1],深度结合新农村建设需求,科学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需求,系统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高度融合工匠精神等思政要素,精心构建教育教学活动载体,培养出乡村振兴亟需的一懂两爱“三农”人才。
人才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时代发展对乡村振兴人才的迫切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破解当前农村“空心化”、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就业等现实性问题,高职院校要紧跟国家政策以及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中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农业类高职学生胸怀“三农”,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乡村振兴事业中,要具备踏实肯干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踏实肯干,把远大抱负落实到服务“三农”实际行动中,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及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品质安全保证及优质农产品的销售等均需具备相应技术技能、具备前瞻性和引领性、无私奉献、富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在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过程中,更应强化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适应新农村发展需求的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都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职业素养,是其具备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求的职业能力的基石。农业类院校更应重视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融合育人平台,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三农”人才,有助于学生确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及形成全面的职业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上更多地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组织,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弱,尤其对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视度不足。通过对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调研,发现顶岗实习后的学生中有近50%的学生表达自己不具备自我职业规划能力,75%左右的学生表达不具备第三世界探索能力,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力非常弱,这充分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社会需求不明确,职业定位不清晰,对职业素养认知严重不足[2]。
2021年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快速推进,新乡村建设的对象、任务、实施策略快速升级。虽然大部分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方面已大量开设实践教学活动,但深度结合农村发展需求的社会实践课程还相对较少,学生缺少“三农”认知,尤其教学中很少涉及感恩农民、服务“三农”方面的内容;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长远规划,未能建立服务农村的具有时代特点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工作不能与时俱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性、实效性无法充分体现。
当前学生接触“三农”较少,尤其对乡村振兴战略和目前农村环境了解少,因此无法从客观角度准确分析自身个体、评价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优势与劣势,其职业能力定位乃至就业定位将完全无视“三农”方向。农业类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需求的就业环境,建立服务“三农”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形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职业道德观,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能够与社会需求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形成服务“三农”职业定位,成为真正能融入农村、服务农业和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多是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标,在职业规划教育方面更多重视就业技巧培训,忽视了社会需求、行业前景等,缺乏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应当具有长远的眼光,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行业专业发展前景等因素,例如涉农专业,应充分考虑乡村振兴战略所涉及的国家政策方针、乡村建设发展需求等,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形成的行业、产业链深度分析,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所需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深度结合,形成“三农”思政育人体系,保证学生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中,进而保证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符合社会需求,同时保证其发展的好、发展的稳。
大学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时期,只有学生具备了较好的职业规划素养,才可能树立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职业志向和远大理想。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推进,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识应紧随社会需求,因此如何让学生认清自我、清晰社会需求、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理清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掌握职业成长途径、坚定职业发展意志,是学校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素养的重要教育目标。要理顺职业生涯教育规律,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教育。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心理成长阶段性变化,按照“逐年递进,不断强化”原则,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及发展需求不同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拓宽职业规划教育载体,强化体验,加深学生认知深度。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强化学生体验是核心措施,拓宽职业规划教育载体强化体验,才能强化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才能激发学生深度结合社会需求,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认知度。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当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强化与“三农”教育结合,专业课程要融入“三农”思政教育素材,强化课程思政,融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锻炼于一体,和时代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进步、时代责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彰显农业类高职院校育人的时代特点与特色。首先,应以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为切入点,密切联系时代主题,构建“三农”教育素材,将“三农”教育的思政育人性和职业规划的个性化相结合,通过系列特色活动载体融合专业课程,系统解决学生现实性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其次,强化教与学的互动,创新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强化“三农”教育、虚拟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教学管理组织方式和沟通反馈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培养效果。
乡村振兴中,乡村产业的兴旺、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应深度融合工匠精神,深度阐述尊师重教、精益求精、崇尚技艺、钻研技能、诚实守信、知行合一等职业素养,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重塑农业工匠。系统地从课程重构、教师教学方法、学校文化宣传、校企合作、产学研等多个角度建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
一是,课程内容的重构应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应考虑农业发展趋势、新技术应用等。
二是,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建构校企融合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重视工匠精神的融入,推行学徒制,强化学生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过程中双导师机制的建立,让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学习专研技术,感受农业工匠精神。
三是,强化工匠精神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以精神熏陶、制度规范、行为养成等方面影响学生的素质养成,提高工匠精神渗透力度,促使学生更清晰地认知职业素养内涵。
农业类高职院校应系统建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应兼顾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一是,优化专业文化建设,突出农业特色。要培养新生代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良好的专业文化环境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农业价值观,以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的职业态度,不断钻研新农村建设及新农业技术应用等。
二是,课程体系再造,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强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入,实行现代学徒双导师制,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精神及塑造农业工匠精神,提高实训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基础扎实、技能不断提高,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真正落地生根。
三是,打造系列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为了强化涉农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化,学校要精心打造“大国三农”“营销思维”“食品安全管理”等拓展课程,将拓展课程有机融入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加速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乡村振兴亟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3]。
四是,加强校园素养培养品牌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协会、报告会、讲座、校友会、创新创业大赛、主题班会、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大力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的时效性。强化学生日常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养成;促进学生职业素养训练。
建构科学合理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需要一支专兼结合的德艺双磬的“双师型”教学队伍[4]。首先,按照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不断强化涉农企业并具有农村建设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技能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建立教师定期进行社会实践和企业锻炼的机制,丰富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化指导学生生产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能力。
提高教师获得职业素养重要条件的整合能力,高度融合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以实践技能培养为载体,重构专业课程和课外活动,积极研究实践构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促进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5]。
强化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指导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提升。一是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及参与创业创新实践、生涯指导实践;二是聘请民营企业家、农村创业者、农业技术专家等担任兼职导师[6]。
农业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坚持立德树人,将工匠精神及服务“三农”思政元素贯穿育人全过程,重塑农业工匠精神,重构专业课程和课外活动,着力打造专兼结合德艺双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等,着力培育学生“三农”情怀,坚定振兴农业的理想信念,为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经过研究实践发现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是充分分析社会需求,把握职业素养培养规律,分析制约因素,进而重构专业课程及课外活动等构建良好的培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