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体记忆构建的传统商业街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呼和浩特塞上老街为例

2023-03-24 07:57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3年4期
关键词:商业街老街街道

刘 帅 张 炜

1 引言

塞上老街位于呼和浩特玉泉区大召寺的西侧,是全市唯一保存完好能体现归绥旧貌的街道[1],展示着传统市井生活空间秩序(图1、图2)。塞上老街见证了呼和浩特旧城区昔日的繁华和变迁,其历史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呼市人”,是呼和浩特人民集体记忆的归处。

图1 塞上老街入口(来源:作者自摄)

图2 塞上老街街景(来源:作者自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所以我们不仅要合理地保护历史遗留建筑,更要持续传承市井街道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文化。

2 塞上老街历史发展演变轴线

塞上老街发展演变至今,经历了从形成与发展、繁华与衰败、更新与改造、挑战与机遇。下面以塞上老街历史发展为轴线,梳理演变过程。

初具规模时期:塞上老街最初起源于明万历年间归化城兴建大召寺时期,街道是由当时建设大召寺的工匠、喇嘛及居民生活起居的建筑逐渐围合而成,形成了最初的商业规模。随着归化城“七大召,八大庙,七十二个免名召”逐步建成,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围绕大召寺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和密集的居民区,并逐步形成了一批冠以召庙方位的地名。朋苏克街就是按照朋苏克召命名的街道,是围绕大召寺形成的四条繁华商业街之一,朋苏克街就是塞上老街最初的街道名称。

逐步繁华时期:明代隆庆年间,有“陕甘地区的回族商贩来土默川一带贩卖牲畜,并迁居规划城行商”。回族商人在塞上老街附近摆摊设点从事商业活动。明末清初时期,归化城迎来大规模“走西口”人民,以此搭建起草原文明和农耕文化的桥梁。旅蒙晋商开拓商道,入驻塞上老街及周边街区,商户们将自家住宅改为上宅下店,前商后宅基本格局,设立商号和票号,启动万里驼队运茶,带动了塞上老街商业的迅速发展。

传统街区成规模时期:到1931 年,该街分为通顺东西街。建国后,塞上老街沿街两侧建筑保持了明清硬山传统住宅建筑风格,面阔一间、三间或五间[2],层数为一层或两层(图3)。

图3 塞上老街传统住宅(来源:作者自摄)

沿街商铺构成了曲线S 型路径,统一的建筑风格和相似的开间构成了完整连续的商业街界面。1975 年将西街合并后,东起大召西夹道,西至西河沿南口,长570 m,宽8.5 m,统一命名为通顺街。本时期塞上老街以小买卖经营、传统小吃及民族特色用品为主。1997 年,政府对塞上老街进行修缮,2001 年又进行了基础设施修建。

传统街区衰败时期:2004 年~2005年,塞上老街整个街道形态和格局保持传统格局(图4)。街道两侧及周边建筑大都由独院、三合院、四合院组成的传统砖瓦居住建筑。街、巷、弄纵横交错,构成了整个街区的道路形态,这也是中国宋代以后街道布局的主要方式。整个传统建筑覆盖率较高,房屋毗邻相连,密度低,形成传统的居住格局和商业格局。此时,随着旧城区人口密度增高,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水平逐渐下降,大量人口涌入新城区和开发区,塞上老街商业活力日趋下降。2005 年,政府将塞上老街划归为大召历史文化街区的组成部分,并进行了集中改造。

图4 2004 年塞上老街卫星图(来源:作者根据卫星地图制作)

大规模拆迁时期:2006 年~2007年,属于大规模拆迁时期,正逢我国城市化进程初期(图5)。除保留塞上老街两侧商住建筑,南侧街区内传统住宅基本夷为平地,老住户大量搬迁。传统住宅格局、街巷形态被破坏。

图5 2007 年塞上老街卫星图(来源:作者根据卫星地图制作)

拆建同步时期:2008 年~2010 年属于边拆边建时期。塞上老街北侧街区内传统住宅大部分被拆迁。同时,塞上老街北侧的回迁小区和商住小区已经开始建设;塞上老街南侧、东南侧等大召历史文化街区内开始建设仿明清三合院、四合院等建筑,以及沿街二层商业建筑。

大规模高速建设时期:2011 ~2015年,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时期(图6)。2011 年3 月1 日,塞上老街沿街建筑被公布成为呼和浩特市不可移动文物。2013 年,塞上老街路面换铺了青石方砖,对配套网管进行了重新铺设,对部分建筑实施了保护性修缮。街区内新建多层、高层住宅建设初具规模。南侧大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区内建设了3组院落,每个院落由10 个仿明清民居四合院围合而成,与北面塞上老街风格相互呼应,加深了传统商业街的“厚度”,形成多层次的商业街区。同时,大召历史文化街区南侧,公义店街两侧的高层住宅楼拔地而起。

图6 2012 年塞上老街卫星图(来源:作者根据卫星地图制作)

环境建设和整治时期:2016年~2019 年,街区大规模建设已经结束,主要对塞上老街室外环境进行提升,如对破损立面和屋顶进行修缮,丰富绿化景观,增设雕塑等环境小品设施等;环境建设涵盖了街区内部及院落,打造多层次纵横交错街区空间(图7)。

图7 2016 年塞上老街卫星图(来源:作者根据卫星地图制作)

城市更新——街区微更新时期:2020年~2022 年,呼和浩特入选2021 年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塞上老街及周围街区主要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步入有机微更新时期(图8、图9)。塞上老街沿街建筑传统构建被保存下来,但周边传统民居和传统格局已荡然无存。大拆大建的时代已经过去,城市中建设用地减少,迎来的是城市更新和街区微更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塞上老街更新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图8 2007 年塞上老街卫星图(来源:作者根据卫星地图制作)

图9 2022 年塞上老街卫星图(来源:作者根据卫星地图制作)

3 塞上老街集体记忆因子

集 体 记 忆(Collective Memory)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1925 年提出的[3]。集体记忆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由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因子。塞上老街内的集体记忆是根植于民众生活对街区建筑的依赖和对文化的代代相传中建立起来(表1),活力提升应该以集体记忆为主线,保护街道历史遗存和街道更新改造相互平衡,循序渐进式更新改造,集体记忆才会成为联系集体成员的纽带,形成良性循环。

表1 塞上老街集体记忆的因子

4 塞上老街活力提升策略

集体记忆在传统商业街街内的呈现方式多样,通过理解原有“记忆”逐渐建立新“记忆”。可通过建筑空间形式、体验形式、演绎形式、视觉符号、老场景、博物馆、树立IP 形象、消费方式等呈现。

4.1“老传统”+“新体验”

强调从“老传统”的生活情境和生产场景出发,增加消费者购物“新体验”,强调消费者行为参与度,注重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和心理认同,为其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体验。通过提供地域特色参与式购物环节,如消费者可参与设计、制作,并通过这一系列过程获取商品,能极大地激发出顾客的消费意识和购物行为。

塞上老街沿街两侧商业大都售卖独具内蒙古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生活用品、文化创意产品和特色小吃等,可在此基础上增加消费者的体验式购物,如在塞上老街可亲自体验熬内蒙古奶茶的过程,在专人教授下,采用内蒙古特色炒米、牛肉干、黄油和牛奶搭配砖茶进行熬制,这个过程既能学习到奶茶的熬制过程,同时也品尝到自己的成果;利用店铺半成品亲自体验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计氏羊皮画的雕刻、绘画制作的过程。通过体验模式,将“老传统”集体记忆中关于商业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手工技艺,变成“新体验”来增加塞上老街的商业活跃度和参与度。

4.2“原场景”+“新演绎”

实景演出以挖掘当地城市历史文化线索为主题,通过还原对城市有贡献的历史场景,运用科技交互和情景再现的手法对场景进行全新视听演绎来展现并传播城市文化。

例如,2004 年国内第一部实景演出剧《印象·刘三姐》开演以来,赢得了大众的认可和关注。怀化洪江古商城以洪商文化为题材,创作的大型实景演出《千年洪商》,“复活”了洪江古商城。陕西西安华清池《长恨歌》、四川遂宁的《丝路神灯》等实景剧情演绎,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年归化城成为旅蒙商人驼队运输的驿站,繁华时期城内骆驼最多时达20万头,驼队气势磅礴、规模国内外皆知。可在塞上老街通过大型实景演出,以表演的形式,还原当年驼队运茶,通过科技手段和视听盛宴打造大型实景“新演绎”,还原街道“原场景”。同时,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当天,在塞上老街举办活动,如正月初一逛庙会、正月初五迎财神、正月初八游八仙、正月十五猜灯谜等一些列活动,来增强塞上老街文化氛围和集体深处的记忆。正如老一辈人常说:“通顺街(原塞上老街名称)走一走,寓意着一年通通顺顺、平平安安。”

4.3“老建筑”+“新场馆”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地标性建筑,能将历史厚重感的城市文化展示出来,尤其是植根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博物馆更是传播城市记忆的重要催化剂。以“博物馆”为触媒[4],可以更好的激发商业街活力,乃至整个街区,提升商业街内涵。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 Bilbao),自1997 年建成后,极大地促进了城市旅游和地区经济发展,为当地增加了58%的游客总量。

呼和浩特在1986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塞上老街位于政府核定的大召历史文化街区内,在塞上老街街区内择址建设以历史文化发展为主线的博物馆“博物馆”,意义重大。通过“博物馆”,实现悠久的街道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旅游观光和消费的文化体验和内涵。将街道集体记忆因子以“博物馆”这个“新场馆”为出发点,串联到沿街“老建筑”商铺中,唤起消费者的集体记忆认同。

4.4“原人物”+“新IP”

IP 原指“知识产权”[5],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被指为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融合体,用文化的力量给予品牌内涵,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打造我国文化符号、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近几年IP 大热,通过设计具有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或体现地域特色的优秀文旅创意产品,使得产品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有效提升。如北京冬奥会冰墩墩和雪容融成为人气顶流,短时内出现“一墩难求”,大家以拥有冰墩墩和雪容融吉祥物为骄傲,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外在体现。淄博华侨城·欢乐山川稷下湾,以传说中的犀牛神兽为创作原型,打造出“金牛”IP,并以IP 开创文创产品与活动,得到市民们的热爱,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变。

塞上老街应结合IP 流量,深入挖掘商业街历史文化,古老故事和典型人物传记,提取出相应的文化形象,打造出商业街独有的IP。通过IP,帮助消费者了解当地特色文化,带动塞上老街的文化经济发展。如可以设计蒙古族男孩女孩IP 形象,将塞上老街历史文化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定期举办主题展、生产手办、指路机器人、讲解机器人等衍生产物。通过IP 人物形象讲述塞上老街民俗风情等,推动街道文化进一步推广。

4.5“老街道”+“新消费”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到来,为后疫情时代的传统商业街提供了多种消费的可能,应在“老街道”内,赋予“新消费”计划,提升商业街活力。塞上老街各家商铺应该开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售卖方式,形成更加稳定的流量池,增加黏性客户群。同时,建立粉丝群、社群、消费者自主社交互动分享群,不断吸引更多的本地人群和外地游客进行消费,带动塞上老街的商业良性发展。大数据时代,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大大提高社交效率。可通过科技赋能塞上老街,通过元宇宙打造数字平台,云游老街。同时,在商业业态方面,塞上老街沿街商铺应打造主题感和地域感鲜明的特色店铺,将集体记忆因子串联成主线,着重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项目,通过数字化介绍其形成、发展、传承等,让消费者一眼难忘,参与其中,通过流量,为其买单。通过以上方式,实现购物有文化、游览有特色、东西不重样。让消费者来到塞上老街真正感受到,既是游览观光之旅、又是学习和感受当地文化氛围之旅。

5 结语

城市中的传统商业街所孕育出的集体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模糊、不断渴望被唤醒。通过研究塞上老街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和集体记忆因子,构建融入街道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廊道和网络。提出街道活力改善的策略,使传统商业街文化很好传承下去,从而生动、立体地讲好呼和浩特历史文化故事。最终实现塞上老街消费者步入街道现实体验深、触景深、记忆深、频次高、消费多,真正达到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高质量商业街空间体验。

猜你喜欢
商业街老街街道
老街谣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热闹的街道
李晶晶作品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关于商业街中的仿古建筑设计探讨以兰州中川小镇项目为例
老街(外二首)
热闹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