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玥
江南园林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占有一席之地,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誉。早在1997 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以及环秀山庄就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南京瞻园、扬州何园、常州近园、江阴适园等园林也陆续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城市化进度的加快和城市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园林文化的表达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城市展园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园林展览空间,伴随相关园林、绿化类展会出现,目前我国主要有国际级别园林展会1 个,国家级别园林展会3个。城市展园作为展示和宣传城市文化的窗口,与传统园林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相较于传统园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展览空间有限。相较于传统园林动辄上万平米的面积,一般城市展园面积较小,大多为3 000 m2以内。因此,在整体规划上需要更加精细化,对于建筑、植物和道路等尺度需要仔细考量。
(2)展示周期短。传统园林发展至今往往经历多位园主的优化,建设周期长达百年,而城市展园从发布建设任务到方案设计、方案评审、项目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多个环节,建设周期一般在1年以内,因此多选用便于运输、施工快捷的材料,采用“预制+现场拼装”的形式,以缩短工期[1]。
(3)展示内容丰富。城市展园可以看作是城市风貌的浓缩版,需要在有限的时空内取得最大的展示效果,因此城市展园大多强调视觉冲击,力求营造有记忆点的空间节点。例如,可选取代表性建筑形式并搭配地域性植物,结合灯光、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在短时间内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4)参观人群集中。城市展园虽然面积较小,但游客数量相较于传统园林却大得多,尤其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聚,因此在进行方案设计时需要预先考虑人群的主要停留位置以及可能出现的最大游览人数等问题,并针对人数进行路径、广场区域的形式和面积计算,避免出现人流拥挤的情况。
中国绿化博览会(以下简称“绿博会”)是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主办,5 年一届,至今已举办了4 届,各城市展园以展示城市特色和绿化特征为目的。在历届绿博会中,江苏展园在呼应主题的前提下,大多以传统古典园林布局手法为骨架,以蜿蜒曲折的游览路线串联各景观节点,并采用小品、雕塑和特色植物点缀的设计方法。
第一届南京绿博会以“翔——绿色文化的传承与新生”为主题,江苏展园则以“水韵、翠林、秀苑”为设计理念,采用“一轴三片”的结构形式,通过东西两部分水体分别表现出江南水乡的街市景观和生态湿地景观,材料、工艺等均沿袭古典园林的传统做法,还原江南园林韵味,体现出传统园林文化在展园中的传承。
第二届郑州绿博会主题为“让绿色融入我们的生活”,江苏展园以“城市山林、有机设计、绿韵江南、生态休闲”为设计理念,通过改造地形将单一的平面空间转化为多层次的竖向空间,丰富景观层次,采用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将山、水、林、园有机融合。
第三届武清绿博会主题为“绿色,让梦想绽放”,江苏展园以“师法自然、节约园林、宅院合一、人居梦想”为设计理念,突出山水基调,遵从传统园林布局中前庭后院、宅院合一的布局形式,并提取江南特色中的昆曲要素作为全园内核,将其物化为有情境的节点[2]。
第四届都匀绿博会以“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展园选址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在历届中规模最大。此次绿博会首次选址于山地城市,与往届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地形具有多样性,不再是单一的平原地形,而是集平地、湿地、洼地、谷地和坡地于一体的喀斯特地貌。
江苏展园位于园区内东部的绿梦展区,该区域在中心湖区东侧。江苏展园场地呈矩形,建筑面积约为3 100 m2,毗邻山东与浙江展园,场地西侧为缓坡入水,与水面高差约6 m;南北侧为公共绿地,两侧均高于场地。景区主要道路位于场地东侧,路东侧为山体。综合上述内容,对江苏展园的现场情况进行SWOT分析。
S(优势):江苏展园场地整体形状较为规则,西侧为园区水面,水面宽度约为830 m,视野开阔,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W(劣势):江苏展园整体呈洼地型地貌,南北侧均为公共绿地,地形起伏较大,与场地内高差最大可达5 m,容易造成视线压制;场地内部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与西侧水面过渡坡度过陡,高差较大。
O(机遇):西侧水面水形呈凸形,内部景观设计可考虑亲水平台借外部景观;东侧道路平直,能形成完整的沿路景观面。
T(威胁):东部绿梦展区包括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5 大展园,综合实力较强,同为东部省份易出现同质化设计;外部水面开阔,内部水面设计时需谨慎考虑;西侧陡坡若设置建筑,则需考虑地形加固。
传统园林结合山、水、花木和建筑4大园林要素,凸显“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在有限空间内达到人工与自然的高度协调。江苏展园在进行总体规划时传承了“以水为心”的规划理念,以水景作为全园的中心,园内其他建筑面向中央水体展开。环形道路串联所有建筑,道路蜿蜒变化,将游客引至最佳观赏位置,使其在行走过程中体验移步异景。主建筑结合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和香洲形式,坐西朝东,前部模仿远香堂设临水平台,前借园内小水面,后借园区内的大水面,其余建筑类型丰富,结合片墙等形成不同主题的小院落[3]。
3.2.1 以古画为切入点布局空间
江南地区自古名人辈出,尤以文人墨客最为出名,江苏展园设计之初将古画拆解为具象和抽象2 个层次进行演绎。其中,具象表现为入口的砖雕,右侧选取了沈周的代表作之一《西园醉月图》,呼应绿博会主题表现的层峦山峰中植物层叠的山野之景;左侧则选取了清代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中的局部,该图又名为《盛世滋生图》,描绘出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盛景,远景丰茂田野,中景繁华市集,前景小桥流水。左右两幅砖雕一山野一城镇,一表山野旷达之趣,一表城镇富庶之景,以小见大,展开绿水青山的新画卷。
抽象表现是从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和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入手,两者皆为描绘江南地区的城市图景。通过观察古画中的人物活动,结合古典园林的游园顺序,提取出古画中人物的不同活动,归纳出扣扉、问闲、探幽、望水、寻踪及登临6 大主题序列,并以此序列为骨架展开13 处景点布局。江苏展园总平面图如图1 所示。
图1 江苏展园总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在园内景点布置上,“探幽”序列中的“等枫来”景点取景自文征明的代表作之一《天平山图》。“探幽”空间道路蜿蜒曲折,呼应画幅左侧山路蜿蜒向上,穿梭于群山之中的景象;而画幅右侧于山间有泉倾泻而下,有亭凌于泉上,“等枫来”主体建筑选取古画意境,穿过圆洞门,于中心水景边设水榭,呼应画幅中的亭[4]。“等枫来”景点名称中的“枫”指枫色。“等枫来”景点选取了北美枫香、三角枫、榉树以及日本红枫等8 ~10 种槭树科植物,入秋时依次呈现出黄、橙、紫、红等丰富色彩,配合两侧楹联“春光满树摇翠扇,秋色一池醉红颜”,旨在营造穿越时空的动态景象。二指枫声,“枫”又同“风”音,水榭位于水景南端,视线开阔,四面凌空,可享湖风、观全园之景;同时,枫林被风吹动形成沙沙声响,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
3.2.2 以文化意境丰富植物种植
此次江苏展园植物布置以“植物入画,山林绿境”为主题。在入口处种植江苏特色宝华玉兰,寓意金玉满堂喜迎宾客;在不秋坞处遍植芭蕉和竹,该处名取自马天来《赋丹霞下寺竹》诗中的“人天解种不秋草,欲界独为无色花”。不秋草即为竹的别称,该区域以芭蕉和竹营造幽静清幽的氛围,雨天便会呈现雨打芭蕉的意境,呼应该处楹联“水清石出鱼可数,竹密花深鸟自鸣”。主建筑旁种植有江苏省树银杏和省花茉莉花,与园内播放的江南民谣《茉莉花》相呼应,给游客营造多维度的游览体验。江苏展园在以秋季色叶为主体的同时还考虑了不同时段的季相变化,做到四季有景[5]。
3.2.3 以展园功能需求优化建筑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古时多为富商或官宦人家的私家住宅,参与人群一般较少,因此古典园林中的尺度较小,除主体建筑临水的平台外,少有大面积的硬质空间。江苏展园传承了江南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结合历届江苏展园的参观人数进行考虑,在设计之初确定了“凭栏望水”“等枫来”“山水间”以及“不秋坞”等几处景点作为主要驻足点,因此在这4处景点前均设置了较大的集散空间。在游览路径布置方面,全园形成环形道路的同时考虑主要道路的无障碍设计,相较于传统园林中道路尺度略微放大,保证双向人流通行顺畅。
3.2.4 以新材料、新工艺创新施工技术
传统园林营造时,主体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框架结合瓦屋面的形式,江苏展园在保证还原江南园林风貌的同时结合了钢材和玻璃等现代元素。例如,主入口处上半部分为传统园林中的歇山顶,下半部分为园林中常见的月洞门辅以回字纹门框,但将月洞门由传统的圆形改为椭圆形结合方形。一方面仿照石榴造型,“榴”音同“留”,有流连忘返之意,同时石榴在传统园林文化中象征家庭兴旺,在入口处寄托了美好寓意;另一方面又模仿灯笼造型,表现出江苏展园迎接八方客人,接待四海亲人的热情,在月洞门前两侧设置红棕色钢构格栅,寓意灯笼的流速,同时增加了墙面的前后层次和光影效果,体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在驳岸处理上,江苏展园采用垂直石笼墙驳岸、缓坡自然式驳岸以及阶梯生态驳岸结合的方式。
江苏展园在设计时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园林画境融入总体规划中,构建了“园中藏园,环翠抱珠”的格局。虽然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不少坎坷,但最终效果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并荣获第四届绿博会最高奖项——优秀展园奖组委会大奖,并获得最佳植物配置奖和最佳设计奖。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设计师和相关部门参与到城市展园的设计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展园的研究和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