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海红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 万平方千米,我国的森林总面积排名世界第五位,相比印度森林总面积排名虽然世界第十位,但是印度的森林覆盖率比我国的还要高。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 年我国森林覆盖率21.66%,而2020 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3.04%,覆盖率正在逐步的提升。中国一直在为全球的的生态保护而努力前行。
森林的存在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础保障,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全球的自然气候将发生极大的改变,森林的消失会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所以从保护生态的角度来说,保护森林,营造扩大森林覆盖是势在必行的。
森林城市的提法最早源于美国和加拿大。在1962 年,是美国第一次提出了“森林城市”这个词,它的建设及其迅速的发展,对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认为森林城市就是一般意义上讲的城市中的所有树木。但是欧洲某些国家认为“森林城市”是城市和郊区范围内较大的林区和森林。例如德国、芬兰这些国家森林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绿化覆盖率也是相当高,分布广泛,遍及城市的各个角落,同时在市中心及郊区都建有城市森林,提升市民环境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他们做到了城市中有森林,森林是全球生态的基质,它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它与人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1]。
上世纪80 年代中国才开始进行城市森林的发展建设,可以说相比欧美国家还是起步比较晚的,但是中国为了加速城市森林的发展,颁布和制订了有关规范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评价指标体系等多种政策,同时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等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行森林城市建设,并且众多城市已成为优秀森林城市的建设典范,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从全球森林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森林城市健康发展,其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从探讨和研究的角度来讲,我们以上海城市森林建设为例。
据有关资料统计1949 年上海人均绿地面积只有0.132 m2,到了2020 年人均绿地面积已经达到8.5 m2,森林覆盖率达17.56%,城市建设发展迅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上海注重城市公园(包括植物园、森林公园)、生态廊道、生态岛、林地保育等建设项目[2]。
为了能够持续增长城市森林覆盖率,对城市发展是很大的挑战,积极探索具有上海特色、时代特征的城市森林发展之路。紧紧围绕改善上海生态环境这个目标,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城市森林建设中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图1 上海植物园总平面图——北区总平面图(来源:上海植物园北区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文件)
以城市森林建设中的实施项目为例,进行有针对性的的剖析。植物园是城市森林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改善了城市园林绿化环境,还为城市文明建设树立了良好的形象。BGCI(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对植物园的最新定义是: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被称之为“植物园”。本文以“上海植物园北区改扩建工程”为例,浅谈上海植物园的新发展。
上海植物园始建于1974 年,由原龙华苗圃改建而成,自1978 年完成总体规划一期建设后,其后又经历了多次调整改造。2010 年,根据上海植物园改扩建规划,完成了南区和绿化示范区基础设施改建、松柏园改扩建以及杜鹃园改建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又完成了对草药园、蔷薇园、四季花卉温室、盆景园(2015 年完成)、黄道婆纪念馆维修工程(2015 年完成)、新优植物园的改造以及部分道路、水电、水系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3]。
北区内部现状水系与外界水系不连通,水质浑浊。基础设施简陋陈旧、残缺破损,已很难发挥其既有的功能。一直是限制上海植物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运行情况,原规划北区为科研生产区,后规划为展示开放区,但规划多年未定,致使园林布局不完整,功能紊乱。目前北区80%为花卉生产区、球根苗圃及植物驯化苗圃,基于管理上的需求,均不对公众开放,不能满足植物养护和游客游览的需求。
由于上海植物园地处徐汇区南端,属上海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有限。周边多为居民区,周边缺乏大型的公园绿地,周边居民在植物园内活动较多,造成园区内踩踏等现象较为明显,对植物的生长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园内植物大部分为苗圃式种植,景观性种植较少。
园区现有建筑大部分为生产服务的温室和工具间为主,均为20 世纪60~80年代建筑,房屋在较大安全隐患。并且建筑设施变动多,致使布局和功能混乱。园内下属企业等临时机构多,搭建的建筑、构筑物量多而零乱,许多车辆进入园内,影响园容[4]。
第一,生长上植:南北区联动。第二,三环共生:花园环游径、自然探索环、雨洪净洄环。第三,长远涵养:沉浸式自然生境体验,重塑人与自然的情感。
(1)尊重现状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规划区域现有的景观及植物资源,保持原有特色和总体格局。
(2)统筹规划原则:南北园区整体考虑,保证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与南区进行功能互补,对全园功能进行补充完善,满足科研、科普、观赏、游憩和市民文化生活的多种需求。
图2 上海植物园北区内部现状水系与外界水系对比图(来源:上海植物园北区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文件)
(3)创新发展原则:发挥区位优势,强化自身特色,以创新科研科普为主,保持上海植物园的可持续发展。
(4)节能环保原则:融入多元化,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同时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5)科技优先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新科技、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
(1)前瞻性。适应世界植物园发展趋势,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植物园方向努力,以综合性展示为特色,除了专类园扩容之外,打造季相、风格、主题的系列主题花园,全面提升上海植物园的综合实力与展示效果。资源整合,汇聚人才,发挥优势。提高收集、保存、保护植物物种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园艺观赏价值较高的品种。提高园艺展示和科普教育的水平。
(2)创新性。强化原有特色,努力创造新的植物展示方式、品种、主题亮点。
(3)互补性。与辰山植物园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合力发展。展示为主,科研支撑。
(4)生态性。作为上海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发挥“绿肺”功能,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5)整体性。从整体角度出发,南北区协调统一,以北带南整体提升,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及观赏线路。风格方面,改扩建后的北区整体以现代风格为主,位于盆景园对岸的冬景园根据展示主题需要,形成“传统中式”主题展示区,丰富、提升观赏效果。
建园时总体规划定位:上海植物园是以引种驯化为中心,科研、科普、游览和生产相结合,既有科学内涵又有园林外貌的大型综合植物园。2006 年总体规划定位:上海植物园定位于以收集植物园艺品种为主,以展示园林艺术特色,科研、科普、游览相结合,既有科学内涵又有艺术外貌的大型综合性植物园。
通过对世界植物园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举办十多年“上海国际花展”及在园艺研究、展示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拟对规划定位做适当调整,改扩建后的总体定位为:以提升上海整体的园艺科研、展示水平为目标,在植物园南区“兰室”“盆景园”两大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展示园艺观赏型植物,以精致园艺为特色,增强展示、科普、游憩互动体验相结合,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综合型植物园[5]。
(1)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生态园林理论作指导,在适地适树原则的基础上,科学配置,突显植物园丰富的物种和多样的植物群落,体现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植物园作为植物资源品种的聚集地,是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科研单位和试验基地。
(2)注重植物景观与艺术展示的结合。注重景观的营造,通过精致园艺小景、花境等新颖的展示方式,提升植物园的艺术性,创造更高境界的植物美。
(3)注重公众参与性。植物园景观设计重在创造一种空间环境中的感受,增加参与性景观体验。
(4)注重寓乐于科普教育。提升参与性和互动性,满足公众的休闲娱乐需求,提升对公众的吸引力。
(5)注重景观地域性再现。通过对植物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融入,强化地域特色,营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景观。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上海植物园北区的发展将继续延续和强化“服务社会,服务于人”的主题,从上海植物园的科研优势出发,以园艺观赏品种的收集、保育、驯化、展示为主题,通过艺术化的景观营造、公众参与性引导、寓乐于科普教育、文化内涵的融入方式,适应社会和公众的需求,引导大众更多的认识自然、爱护自然,认识园艺、学习园艺,推动上海植物园的可持续展。
城市森林系统的建设需要结合城市及其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不能孤立的进行。要从城市的实际出发,依托特有的社会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我们在扩大城市森林覆盖面积的同时,还要重视保护巩固原有的绿地,提升现有公共绿地的质量。必须合理利用、保护和发展城市森林,维护人类生存环境。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城市绿化。
我们在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应该同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这是人类所期望的,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