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西陂小洋小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推进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和培养学生良好素养的重要载体,其教学质量不仅会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情况,还会对学生今后的道德认知以及成长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如何科学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是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而生活化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强调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从生活化角度出发解读课本基础知识,在生活化问题探究和分析活动中逐步达成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将生活化理念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体验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下,生活化理念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一种常态化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在生活化的学习情景中,更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的育人作用和价值,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教师而言,生活化理念的融入可以促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新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计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生活化的教学元素穿插其中,拉近学生与学科知识的距离,能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难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适时、适度地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和案例,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有效落实新课改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要求,还能在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热爱,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学生德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在实践教学过中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最为直接和深远。将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深度的融合不仅是顺应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迫切需要。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将生活化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激活学生对学科内容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对学生学习以及健康成长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来看,受生活化理念的影响,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科教学模式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得了进一步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取得良好教育成效的同时,融合生活化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言,当前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契合度不高。在生活化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为了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会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生活教学素材和具体案例,片面地认为生活化教学就是通过大量生活案例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教学,并未过多关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化元素的引入是基于课内知识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迁移和转化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而教师这种生搬硬套的应用方式在生活化素材的应用选择上忽略了小学生实际学习认知的能力,部分案例的选择超出了学生学习认知的能力,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极易造成费时、费力还影响正常教学质量的问题出现。
二是课堂教学方法仍旧依赖于灌输式教学。虽然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实施多年,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创新只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方面,“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屡见不鲜,缺乏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引领和关注,使得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整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有效性迟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学习心理,影响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是教师生活化教学评价内容缺失。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科内容是学生小学阶段的必学科目,但是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学生和教师普遍都会将道德与法治作为副科对待,这一实际情况也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始终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只是按照课本教学大纲的要求照本宣科地为学生讲解知识内容,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只是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忽略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思想品质以及道德情操的熏陶作用,并没有突出教师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涉及许多生活化的道德观点和法治常识。这一学科教学特点为教师融入生活化理念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是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枯燥,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对学科教学活动产生抵触心理。基于生活化理念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巧妙地融合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化教学元素,在拉近学生与课程知识距离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在选择生活化教学元素的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学情需要,科学优化生活教学资源的配置,确保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在具体教学实践环节,教师要精选学生熟知的教学资源,既要贴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又要突出趣味化的教学特点,借助趣味性生活教学素材的应用逐步引导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高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内容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学会依法行事、依法维权,逐步建立起基本的法律意识。在课堂导学阶段,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讲述小飞爸爸的一天:“早上小飞爸爸开车送小飞上学,小飞到了学校以后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送完小飞后,爸爸又去了人社局给新员工办理社保,小飞爸爸因为下午有事所以请假没有上班。”在播放完课件以后提问:“在小飞爸爸的一天工作中都涉及哪些常见的法律?”基于问题再用幻灯片讲解小飞爸爸一天生活所对应的法律。通过这样的导学活动设计,学生从导学视频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原来生活中蕴藏着这么多法律,进而在浓厚学习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教学活动的有序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小学教学工作而言,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有效教学的起点和源泉,只有将课程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进行紧密的关联,才能够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因此,在基于生活化理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剖析课本教材知识,找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和学生生活融合教育的立足点,基于生活化教学情境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富有情境性的话题和学习活动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将课堂知识的教学过程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中去,在寓教于乐的课堂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科知识,进一步丰富学生课堂学习的体验。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遴选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经典案例与情境,将其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效关联,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学会尊重”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尊重”的含义,并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懂得只有互相尊重、以礼待人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如下教学情境:“小明和小光是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但是小明喜欢给别人起外号。有一天,小光发现小明在背后给他起了一个很难听的外号,于是气冲冲地找小明理论,而小明却不以为意,认为朋友之间起外号很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的。小光听了以后决定再也不和小明做朋友了。”这样的生活化学习情境是小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参与和讨论的过程中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与别人交往时要学会尊重别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不能因为是朋友关系就可以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也不能将其作为不尊重别人的借口。”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意识的德育课程内容,将生活化理念和学科教学工作进行充分的融合,有助于小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理解学科知识和教学要求,从而更好地将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和价值。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优化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和成长需要,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生活实践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更好地内化吸收课堂学习内容提供实践和应用的平台,突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为学生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如“走进自然生活,关注环境保护”“探访文化遗址,感悟文化魅力”等主题的生活实践活动都是课内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在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自主内化吸收课内所学知识,提高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升华学习体验与感悟。在教师引导下的课外实践和探究活动中升华课堂知识,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人格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和成长空间。
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反馈途径,对学生优化学习过程和教师改善教学方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大多以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为主,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也只是通过考试测评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应试和答题能力的提升,但是对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长期发展而言是极其不利的。学生无法通过教师的教学评价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而教师也无法借助教学评价的诊断作用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创新,整体而言并未完全发挥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作用和价值。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除了要关注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突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作用,深入发掘其中的育人元素,并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情感,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在完善学生评价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结果等多维度出发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全面评价,弥补传统单一考试只关注学习结果的弊端和不足,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内容指导下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从而在正向的教学激励中不断提高学习自信心。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在传统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评价的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系统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和指导作用,全面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更好地优化学习和发展提供全面教学指导,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生活化理念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在实践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强调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牵线搭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小学生实际学习特点,从当前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巧妙地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转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循序渐进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