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军
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晋阳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7 年史籍之中。早在春秋时期,晋国重卿赵鞅率领“晋阳之甲”,回师绛都,兴赵族而奠基霸业。之所以赵氏能够成就伟业,我们要从“赵”这一姓氏讲起。
据相关历史文献来看,赵氏可以直接追溯到的远祖是生活在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的一位女性——女修。其为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吞玄鸟卵而生子,表明赵氏的父系系统是崇拜鸟图腾的部族。我国先秦历史上,以鸟为图腾的氏族最著名者为少皞氏族,赵氏源于少皞氏族,因为少皞氏以鸟为图腾,才有了其后裔赵氏崇拜鸟的习俗。女修因出身于“帝颛顼”氏族,在重视氏族出身的古代,出现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也是赵氏对自己母系社会时期历史的一段追忆。
女修生子大业,大业是赵氏的第一位男性祖先,即传说人物皋(gāo)陶。传说舜时皋陶被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官,禹继位后按禅让制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皋陶先于禹而亡故,后来禹又举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为继承人。而后赵氏祖先飞廉家族中费昌及其子孙得到商朝重用,商朝灭亡后,飞廉之子恶来被杀,其后代逃到西北陕甘一带,建立了秦国。蜚廉因给纣王寻找石棺隐居霍太山,得以幸免,其子季胜即为赵氏始祖。季胜及后裔在周代大有作为,造父封邑赵城,赵鞅创建晋阳城,赵襄子因之建立赵国。季胜后裔造父在徐偃王作乱时,造父为穆王御,“日驰千里马,攻败徐偃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1]。
早在商周之际,山西还未被称为“晋”,周武王伐纣时,唐国被周征服。周成王的弟弟叔虞战功卓著,周王室将唐国故地封给了叔虞。叔虞死后,其儿子燮父继位,因唐近晋水,改国号为晋。
春秋初年,晋国的统治范围集中在霍山以南,晋国与戎狄各族保持着时战时和的关系。春秋中叶以后,晋国衰微,诸卿势力中属范、中行、赵、魏、韩、智六家卿大夫实力最强,形成了“六卿专权”的局面。为了扩大统治,他们开始向着霍山以北及太原盆地的戎狄地区发展。公元前541 年,和晋国向来修好的北戎无终部联合其他各族,向晋国发动军事袭击。晋国卿大夫中行穆子率师打败了戎狄势力,占领太原盆地。赵氏宗主赵鞅,也就是“赵简子”,经过慎重权衡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晋国的北部边地,制定了“北进战略”。
公元前525 年,赵鞅继父职而为卿。赵鞅初涉晋国政治舞台之时,政治局势复杂动荡,公元前517 年,为救助周敬王,赵简子联合宋、卫、鲁、郑、曹、邾、滕、薛等国的使臣会于黄父,赵简子以盟主身份命令各国诸侯全力护送周敬王归国。直至公元前493 年,赵简子升任晋国正卿,到前475 年死于上军将任上,在从政的半个世纪中,赵简子为捍卫赵氏利益,建立赵国,殚精竭虑。主要政治贡献体现在废嫡立庶,营建晋阳城,并借此向北发展,形成了“北进战略”,赵简子之子赵襄子更能领会其父的战略意图,因而被立为继承人[2]。
“北进战略”的关键是营建以晋阳城为核心的根据地和大本营。晋阳地处山西高原中心,雄跨晋中盆地北端,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晋阳建城以后,山西的政治文化中心就从晋南逐渐转移到太原。晋阳城建立以来,太原一直都是北方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军事重镇,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大熔炉,赵简子对太原的发展可以说居功甚伟。
公元前500 年,赵简子围攻卫国。公元前502 年,晋、卫两国为缓和关系在专泽会盟。在盟约订立的最后环节——割牛耳歃血盟誓,卫灵公与晋国大夫涉佗、成何因为执牛耳和歃血先后和地位高低的问题交恶,导致卫国与晋国的矛盾愈结愈深。卫国被讨伐后交予晋国五百家奴隶,而赵简子将奴隶安住于邯郸。三年后,当赵简子命令邯郸赵氏归还奴隶时,赵午抗命不遵,被赵简子处死,邯郸赵氏以此为由发生叛乱。于是范氏和中行氏与邯郸合力攻击赵简子,赵简子退守晋阳。随后荀跞、韩简子、魏襄子等奉晋侯命攻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情急之下转而攻打晋侯,不胜,赵简子晋阳之围取得胜利。
晋国六卿中势力最大的是荀(智)氏,他们对赵简子绝处逢生心存顾忌。智氏即以董安于首先发动与范氏等的战争为借口,谋划除掉赵简子心腹董安于。董安于自杀,荀跞见赵简子表示屈服,即与其结盟。赵鞅虽说与国内众卿订立了一致对付范、中行氏的盟约,但真正出力作战的仍是赵氏。相反,逃亡朝歌的范氏、中行氏及困守邯郸的赵稷却得到众多外国支持者的援助,他们出兵干涉晋国的内部事务。晋定公十六年夏,晋围朝歌,齐侯即约合卫侯、鲁侯会于牵以“谋救范、中行氏”。与之配合,范、中行氏的同党乘机率领狄人鲜虞部军队袭击晋都绛。晋定公十九年,赵简子同护送粮草前往朝歌的郑国军队在铁丘展开激战。赵简子在战场发表誓师辞,激励将士。经过苦战,郑师大败,此战谓铁之战。铁之战的第二年十月,赵简子再次以重兵包围范氏、中行氏困守的朝歌。范、中行氏只好弃城突围,北逃至邯郸。公元前491 年九月,赵简子攻打邯郸,邯郸投降。赵稷奔临地,中行寅逃奔鲜虞,旋即又在齐国、鲜虞的支持下,占据晋国柏人,赵简子于公元前490 年春再围柏人。齐国则夺取临近柏人的邢、任、栾等地,企图减轻柏人压力,赵简子不为所动拿下柏人。范吉射与中行寅只身逃往齐国,沦为普通平民。八年之久的赵氏与邯郸午、范氏、中行氏的斗争,终于以赵氏胜利而告一段落[3]。
赵简子晚年将全部心血都投入与齐国争夺诸侯霸主的大业之中,然而事与愿违,优势一步步向齐国方向扭转。前493 年深秋,铁之战后不久,荀跞去世,赵简子升任中军将,成为晋国执政。前475 年赵简子去世,赵简子其所作所为可以说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赵简子创建晋阳城的过程中,他麾下的两位杰出人才董安于和尹铎发挥了关键作用。董安于为晋国著名太史董狐的后代,为赵简子的股肱之臣,董安于从严行政,察阴奸,捕谍贼,使邪佞之臣销声匿迹。晋阳城建成后,董安于担任了晋阳城的第一任行政长官,在晋阳推行了秉公执法的政策。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手段,加上坚固的城池,使晋阳城成为赵氏家族坚强的军事堡垒。在“范氏、中行氏之乱中”,董安于又为赵简子出谋划策,直至牺牲自我。可见赵简子对董安于的重视和信任,也可见董安于对赵氏忠心耿耿,尽职尽责。董安于也是晋阳城的营建者,最早提到春秋晋阳城城建规模的是唐《元和郡县图志》。其在记述唐太原府城内各宫城布局规模时说:“《左传》言董安于所筑。高齐后帝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
春秋末期,晋国人早年与董安于相交甚密,尹铎为其属大夫,在继承董安于严于执法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许多收揽民心的措施。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采用“损其户数”的做法减轻赋税,使晋阳民众优裕而税少。这种新的税收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最终把晋阳城建设成为赵氏的一个民心稳固、储备充足的军事堡垒。此外,尹铎还是一个从不机械盲目地执行主上命令的官员,由于尹铎的竭力经营,晋阳城城池坚固、物资充盈、民心归附,成为赵氏宗族与列卿争衡的坚强后盾[4]。
赵氏在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上也有竞争优势。六卿势力在太原地区废除公室领土,建立新县制,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意义重大。赵简子在铁之战中实行赏禄制,简子与其下属臣僚之间,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新的主臣关系,这已接近战国时期专制君主制下的官僚制度。赵简子在任贤使能方面的种种举措,为即将成立的赵氏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此外,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吴问》残简九枚,记载了吴王与孙武的一段对话。提到赵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改小亩为大亩,目的是要争取民众的支持,适当减轻剥削量,同时也激励民众努力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自己的实力。而且还实行了“公无税焉”的措施,即暂时不向小农征税,以争取更多的人口归附,由此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赵襄子母亲为赵简子从妾,我们在前文提到了赵襄子最能够领会赵简子的“北进战略”思想,所以赵简子才决意改立其为继承人。太子伯鲁被废与襄子被立这一违反嫡长子继承制的做法依然是一个潜在问题,赵襄子也一直在努力化解这一危及赵氏政权的危险。襄子即位不久,攻灭代国,即把太子伯鲁之子封为代成君。把伯鲁之孙浣立为太子,是为赵献侯。可见赵简子为实现政治抱负所担风险之高。
襄子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收复叛离赵氏的中牟。所谓攻人攻心,赵襄子在攻取中牟时,汲取了其父简子“围并屠之”的教训,在中牟城墙突然垮出一个10 丈长的豁口时,并未攻打,而是等里面的人修好城墙再行围攻,美其名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厄人于险”。结果感动了中牟叛军,不战而屈人之兵。襄子还释放了中牟叛军首领佛肸之母,征服人心,彻底收复中牟。
代国是春秋战国之际以戎狄族为主体建立的国家。公元前541 年,晋国卿大夫中行穆子带兵越过霍山险道,“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北戎一部渐次融合于晋,一部向东北移徙,与“三胡”部族融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破林胡、娄烦等,其中就包含部分戎狄族成分,他们后来又成为鲜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晚期,晋、吴两国关系密切,赵简子与吴王会盟于黄池,吴国灭亡前,赵襄子派使臣楚隆前往慰问。吴灭后,许多大臣逃往晋国定居。《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襄子退守晋阳时,“乃召延陵生将车骑先至晋阳” 。
兼灭代国是赵简子、赵襄子父子。赵简子生前为笼络代王,已经与之通婚,病重时也不忘提醒赵襄子“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赵襄子也没有辜负其父期望,在服丧期间,不顾群臣反对,北登夏屋之山,以观察代地风土人情,并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前来赴会;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伐灭代国不久,赵襄子即遣新稚穆子发南伐中山,夺取了鲜虞中山国的左人及中人。赵襄子灭代以后,把代封给伯鲁之子周镇守,号称代成君,又专为代地封君配备“相”职,辅助封君治理。赵襄子是最早实行封君制的国君,战国时,平原君、信陵君等封君都脱胎于赵襄子的代地封君制。代地并入赵国版图,大大扩张了赵国疆域的规模,在灭掉范氏和中行氏之后,其他四卿把其领地瓜分,晋出公不能任由四卿权力更大,于是与齐、鲁结盟,共同讨伐四卿,四卿势力联合进攻晋出公并赢得了这场战争。
智伯联军与赵家军激战三月,未能攻下固若金汤的晋阳。于是智伯改变战术,将军队分开,对晋阳构成包围之势,然后蓄决晋水,以图淹没晋阳城。即便晋阳城墙高峻厚实,但由于断绝了给养,城内无法支撑,襄子考虑向三家投降[5]。他向张孟谈试探投降一事,张孟谈想到了试图利用韩、魏两家素来与赵氏的友好关系及与智氏的矛盾,说动他们反戈一击,以解救危难中的赵氏。
智伯为笼络两家,答应破赵之后,与之三分其地,但两家均不相信智伯的允诺,他们看出智伯贪鄙的野心,绝不仅限于灭亡赵氏而后满足。张孟谈潜出晋阳城,见韩、魏二国之君,向他们指出:“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率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国之君次矣。”张孟谈的分析与韩、魏二君的感受不谋而合。张孟谈向他们保证:“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两家随即与张孟谈约定,三家同时举兵,反攻智伯。
智伯军中对赵襄子的计划也有所觉察,而智伯满以为大功告成,对此浑不在意。谋臣郄疵(cī)向智伯进言韩、魏要反叛,智伯不但不信郄疵之言,还将他的话转告了魏桓子和韩康子,魏、韩二君矢口否认。智伯也就心安理得,自以为灭赵在即。
赵襄子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反攻智伯的大计。赵襄子军乘夜幕攻杀知伯守护河堤的官吏,决开堤防,引水倒灌智伯军队。智军大乱,韩、魏二国乘势从两翼攻击智军,赵襄子亲率赵军,从前方正面迎击智军。智军大败,智伯为赵军生擒后杀死于凿台。水灌晋阳之战以赵氏大胜而结束。至此,开启了三家分晋的新格局,晋国这个存在了六百多年、称霸了一个半世纪的诸侯国就此灭亡,历史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6]。
纵观晋阳之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脉络,我们感受到了春秋时期晋阳城的动荡与不安,也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完善发展,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善于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