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问题与优化策略分析

2023-03-23 16:43华龙刘雪娇齐冲
运输经理世界 2023年36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乘客应急

华龙、刘雪娇、齐冲

(1.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2.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通信信号分公司,北京 100082)

0 引言

伴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运营安全管理在保障地铁系统安全中占重要作用。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模和运营密度也日益扩大,然而,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运营安全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为了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对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措施来解决相关难题,从而确保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健康有序地运作。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目的在于确保运营过程中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经济水平提升,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对公共交通服务需求也随之增加[1]。但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较长,客流量较大,且运行速度较快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行车安全事件发生频率较高。为此,安全管理成为现阶段保障地铁运输质量与效率重要措施之一,不仅能提高乘客出行体验感,还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保证交通稳定运行。通过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可避免因事故或突发事件导致的运营中断,确保轨道交通系统按时、可靠地运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拥堵。与此同时,安全管理工作也是衡量城市交通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交通系统是否能够高效运转。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工作人员和乘客缺乏安全意识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工作而言,安全意识与管理方法是保障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2]。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在实际开展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工作人员及乘客安全意识淡薄。另外,由于乘客可能不了解或不能正确使用紧急设备,如紧急制动按钮、安全锤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列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2 未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及应急方法

应急预案是应对各类紧急情况的重要依据,如果预案不完备或已过时,则无法覆盖各种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难以有效地开展救援。另外,有关部门未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机构和团队,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职责划分,导致在应急事件发生时无法迅速有效地响应和处置。例如:由于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认识不足,往往忽视了突发事件所具有的危害性,使人们不能及时采取正确措施进行防范。与此同时,应急机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体系和制度规范,造成各单位之间协调配合不够,甚至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3 轨道交通运营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法律法规相对较为零散,缺乏全面系统的监管措施。各地区和不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导致运营规范不统一,法律适用不清晰。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项大型工程,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涉及大量人员和复杂设备设施。然而,当前的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和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在应急响应和事故处理等方面,法律法规也存在不足,难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乘客的安全。对于运营企业、维护单位、车辆制造商等各方的违法行为和责任界定,现有的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仍需进一步细化,因此影响了各主体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优化策略

3.1 加大对工作人员及乘客的安全教育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等特点。为了保证乘客的出行安全与舒适,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必须做好工作人员及乘客的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及乘客安全意识的培训力度,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及应急处置能力。在日常管理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培训计划,包括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处理、设备维护和检修等方面的培训内容,确保工作人员熟悉相关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活动,包括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演练,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加强乘客的安全意识和乘车礼仪。

城市轨道交通公司要创立和更新自己的企业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将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经营的第一要务,深入挖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过程中所蕴含的各种价值因素,把这些因素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从而使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形成统一而有序的格局,实现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3]。

与此同时,通过多种媒介,如宣传栏、宣传册、广播等,向工作人员及乘客传达安全知识和行为规范,提醒他们在乘车过程中注意安全,遵守相关规定。在车站、列车和乘客通道设置明显的安全提示标识和导向标识,包括逃生出口、紧急报警设备位置等,提供清晰的安全指引。此外,增加巡查人员数量,加强对站点、列车和乘客区域的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有关部门应建立便捷的安全举报渠道,鼓励工作人员及乘客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安全问题和意见,及时跟进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3.2 加强硬件设备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硬件设备安全防护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结构日趋复杂、客流密度不断增加以及乘客出行需求多样化等新形势,完善硬件管理,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其一,定期对关键设备(如信号系统、通信设备等)进行检查,通过检测数据及时发现隐患并及时整改。根据不同类型线路特点和运行条件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与流程,使各专业之间形成紧密配合,共同保障行车组织有序高效地完成。对于关键线路及重点区域,应设置专门人员负责维护工作。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进行重点检查并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科学的监控体系,确保车站内机电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在日常巡视过程中,可实时查看相关信息,了解设备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其二,加强基础建设。目前我国地铁车辆大多采用交流牵引方式,随着列车速度提高,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舒适性及平稳性,需采取一定措施来降低电能消耗,减少因能耗造成的损失。因此,应重视地铁供电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应以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作为出发点,从技术层面着手解决供电质量差、电网电压不稳定、谐波污染严重、功率因数低等问题。加强对供电系统的监控和维护,将其纳入线损分析当中,结合现有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地铁供电系统管理水平。

其三,加强设备防火工作,如设置火灾报警器、增加灭火设备、定期开展消防演练,预防火灾事故发生。另外,还需要做好应急救援预案的制订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而有效避免灾害的再次发生。另外,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对关键设备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能准确报警或通知维修人员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故障带来的影响。

总之,加强硬件设施安全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原则,按照科学化、系统化的理念进行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出轨道交通网络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完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是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应急管理体系的健全可以有效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减少事故发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准确应对与控制,从而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保驾护航。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统一协调的组织架构、救援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大交通”一体化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框架,并以此作为指导原则,设计出适合于不同类型及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4]。

第一,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或机构,明确各级责任人员,制订并负责实施应急管理计划,统一组织协调应急工作。在该环节中,要通过组建多层级指挥中心(包括运营公司),加强各相关职能部门间信息共享;同时,还要将各个业务系统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信息系统平台。

第二,“大交通”一体化模式要求构建起快速响应能力强、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指挥系统,以保证整个应急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为此,需要建立一支精干专业且稳定的救援队伍,确保他们能随时投入突发情况中去执行任务。按照“大智移云”理念,采用移动互联技术,打造基于“互联网+智慧地铁”服务的新模式,即“手机APP-地铁视频监控系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实时数据采集,通过Wi-Fi 无线网络传输至调度人员客户端,再由其完成数据处理分析,最终将结果反馈给调度人员,达到辅助决策作用。

第三,建立健全的应急信息报送渠道和通信系统,包括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交流机制、发布渠道以及信息员培训制度,使之成为常态化工作流程。此外,还需借助政府门户网站,搭建公共舆论阵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然后,建立一套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特点的应急预案。具体来说,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突发事件处置程序。应根据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所涉及的事件进行分类处理,避免因同一事件而产生重复事故,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预警预报模型,以便及时准确地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三是健全综合监测网络。应尽快建成覆盖全区域范围内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及配套设施建设,为突发事件的预防提供基础条件。四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应急指挥体系数字化、智能化和高效化[5]。

第四,建立完善的事故调查和分析机制,对发生的事故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总结教训,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强现场勘查和记录工作,全面掌握事故责任人、车辆等重要证据资料,并对其真实性进行核查。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3.4 完善行车安全法律法规,强化行车安全力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中,应制定和修改行车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标准和程序,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行车行为。其中包括行车安全管理规定、行车安全技术标准、行车安全检测和评估等。加强对列车、信号系统、电力系统等安全设备的规范和监管,确保设备性能和稳定性符合要求,以及设备的养护和更新。同时,对设备的操作、维护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考核,提升其操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车站、列车、信号等多方面联防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保障地铁车辆在各种复杂情况下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等,不断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通过智能预警和故障检测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列车运行状态和异常现象,并将异常及时反馈至调度中心或监控中心,以保证线路正常有序地运营。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事件采取差异化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应用“云计算”等新技术,进一步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与规划,并将各类资源合理调配到各专业领域中,以保证整个网络高效运转。建设完善的综合防灾体系,增强灾害防控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智能化发展进程,逐步建成覆盖全面、功能健全、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6]。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待解决任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培训教育、设备维护管理、科学运营管理和安全监管,才能够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益。同时,要加强与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置事故和灾害,为乘客提供更加安全、快捷、舒适的出行环境。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乘客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嫦娥五号带回的“乘客”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最牛乘客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车上的乘客
高铁丢票乘客索退款被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