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雷
(射阳县特庸镇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盐城 224313)
事业单位作为一种公益性组织机构,对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单位涉及的领域较多,如教育、环境、医疗卫生等方面,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单位中加强内控有助于提高单位治理水平、规范权力运行,确保内部各项工作都能依法开展,满足民众的期望,有效规避权力滥用的情况。然而,很多单位在具体实施内控与风险防范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内控制度不完善、风险管理不足、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内控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等问题,不利于单位长久稳健的发展,因此,单位需重视该项工作,通过实践不断完善风控与风险防范机制。
主要是指能够让单位内部各项业务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措施,即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实施相应管理措施以及执行程序,对内部各项经济活动中潜在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并且,单位运用内控是帮助其履行自身职能,帮助其实现总体目标,使其能有效预防各类风险并实现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其一,保证各项经济活动开展合规。近年来,国家对于内部控制出台相应政策,为实现内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才能保障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地开展,有效避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为单位良好发展夯实基础,使其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其二,保证资产使用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由于部分单位在日常管理中过于松散,往往会造成资产浪费与损失的问题,而内控的实施能帮助单位实时监控资产使用过程,保证资产使用的安全性。并且,该项内控工作能对资产的配置、使用、报废环节制定明确的标准,从而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将该环节中的责任具体到人,确保资产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其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单位实施内控有利于及时发现各项财务管理活动中现存的诸多问题,根据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通过不断实践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提高各部门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其四,有效规避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随着国家行政体制的深化改革,对于公共权力的规范使用要求愈发严格,需要单位加强内部监督,设置相匹配的防舞弊机制。并且,该项控制工作会贯穿于单位各项活动、管理、执行、监督全过程,需要所有职工的参与,避免不留管理空白点,使得内部形成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工作氛围,有利于禁止权力的滥用,避免出现违法违纪行为。
其五,提高公共服务效果。事业单位基本是公益性服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民众提供公共服务。而内控的实施有利于单位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各类风险,从而为单位更好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能完成自身的职责与使命。
由于种种因素,我国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关于内控制度方面建设相对较晚,并未制定系统性强、切实可行、适用性强的控制机制。长期以来,很多单位都是以国家行政单位的相关管理制度为标准、为准则,所制定的该制度与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并不符合,意味着很多单位的内控制度依然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到内部各项工作中,尤其是针对重点项目以及关键环节的管控不足,致使出现诸多问题。
如内部组织架构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内控环节不完备、信息系统建设不全面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内控机制无法有效落实,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如组织架构不完善会使得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岗位设置不合理等。
现阶段,很多单位都存在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的问题,对于风险重视程度较低,在日常工作开展中针对关键环节管控力度不够,单位整体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使得单位经常受到各类风险的影响。风险与单位管理目标息息相关,在开展内控工作时,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才能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但是由于风险向来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特征,单位整体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不高,加之缺乏完善的风险监测以及预警机制,使得单位很难及时发现风险并对其进行解决,往往都是被动解决风险,还会由于处理不当的问题造成风险危害性增加,严重影响到单位的良好运行与发展。
单位所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具有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特征,由于存在管理机制、制衡机制、岗位职责不清晰、管理漏洞等问题[1],都会造成各类风险或隐患的出现。业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涉及的流程十分复杂,这对于风险评估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十分清晰国家相关政策以及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不同项目的特点。如果只是单靠会计人员,没有业务人员或者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该项评估工作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真实效用。
目前,很多单位都是根据审计以及巡视问题对业务活动进行事后监督,但是对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风险缺乏精准识别和主动应对,迫使单位整体风险管控效果大打折扣。分析当前审计进行的预算执行以及收支审计,发现很多单位所开展的内控工作并未将风险识别当作审计重点。还有部分单位风险评估内容设计不合理、不全面,仅仅是针对业务层面的风险管控,但是对于单位层面的风险缺乏评估。
内控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内控人员支持,才能保障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然而,很多单位实际内控人员普遍存在专业能力较弱的问题,使得内控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并且,很多内控人员并未受到过专业的培训,不仅专业知识比较匮乏、专业能力也较弱,严重影响单位内控建设以及其良好发展。虽然部分单位针对内控人员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机制,但是由于培训内容过于单一的问题,不仅不能提高内控人员的专业能力,还会影响内控的有效建设,不利于单位长久稳健性发展。
首先,单位需依据内部实际情况以及国家行政部门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在综合考量各项因素后,不断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内控流程等,保障该制度的切实可行性、可落实性和可评价性,确保内控建设工作朝着更加严谨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该制度的顺利运行需要良好的内控环境支持,主要涉及组织架构的完善化、管理流程的规范化、人员的专业化等方面,使得该项建设工作能够形成健康、稳定、和谐的内控环境,利用环境影响全体职工积极参与到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单位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奠定基础。
其次,单位还需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内控监督机制,主要涉及审计、风险监控等方面,有利于单位及时发现内控工作中潜在的诸多问题,对其进行完善,使得该制度得以继续实行。
最后,单位需对各个岗位的职责与权限进行明确,有效落实各项管控制度,定期对监督结果展开评估工作。为提高监督效果,单位需设置相对应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轮岗机制,便于根据监督以及评价结果实施奖惩机制[2]。
内控活动归根结底主要是对各类风险的有效管理,因此,为提高单位风险管控水平,需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风控机制,该机制中涉及识别、评估、控制、监测等方面,需为其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3]。
首先,单位需从过往经验、内外环境变化、公共信息等方面入手,为不同种类的风险制定有效的识别计划,运用该计划全面梳理和识别各类风险。在制定过程中还需对现存已经识别过的风险进行严重轻缓程度评估,为其制定相应等级,明确哪些风险需要重点关注并且设为优先级。综合分析研究对象,有利于对风险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
其次,单位要根据不同风险的评估结果,为其制定相应的风控计划,明确风控具体策略,保障单位能及时将各类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风险对单位带来的损失。
最后,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为其搭建信息化风险管控系统,在该系统中设置风险预警机制以及风险监测等功能,能实现对内部各项工作中风险关键点的实时监控。此外,风险管理机制需要单位根据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定期对该机制进行自查与评估,有利于及时优化和调整该机制。
其一,内控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措施是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机制,单位需利用该机制实现对日常运行过程各项工作的监督与专项监督,对内控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管理漏洞、薄弱环节进行检查,进一步强化内控机制。
首先,单位需成立专门的跨部门风险评估小组,主要由领导或者财务部门领导担任组长,该组成员主要由其他各个部门的人员组成,如财务、资产管理、基建、审计、业务部门等[4]。
其次,该小组成员不仅要清晰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流程,还需十分熟悉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所有经济活动流程,尤其是关于资金分配、工程建设等重点岗位和领域,明确该环节的风险关键点,对其进行不定期的风险评估工作。
最后,单位还需加强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为其设置相应的协调机制,提高内控效能。
其二,单位需明确审计重点。首先,要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需将工作效率设置为核心评价标准,才能更加客观、公平的评估单位的实际工作效果、资产使用情况、负债情况以及重大项目资金使用是否安全等方面,实现对单位运营情况的科学评价,为单位战略决策提供指导意见。
其次,事业单位由于项目问题较多,在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工作原则。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需依据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好资源分配工作,加大对大型、中型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力度,同时还需做好对资金与资产管理风险等方面的审计工作。
再次,重点审计主要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对于人的管理亦是审计工作的重难点,需与监督管理工作有效结合,为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最后,重点做好审计财务工作,将重点放在各项资金的获取渠道以及实际使用情况、账目设置等方面。主要涉及应收账款、应收项目、大额支出、收入情况等方面,需要客观分析会计工作中的原始票据和凭证,确保该类凭证的真实性。同时,还需审计资金收入以及使用情况,制定完善的责任追溯体系,一旦出现问题,便可追踪资金的来源与去向。
首先,单位需制定完善的培训机制,对内控人员进行综合性培训,不断强化其专业水平以及综合能力,使其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内控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将各类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避方案。
其次,在培训过程中还需为内控人员加强职业素养、专业素质的培训,使其不仅具备高技能,还能成为高素质的内控人员,真正意义上为该项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资支持。
最后,丰富内控培训内容以及多元化的培训活动,尽可能地满足内控人员的工作需求,充分运用奖惩机制,激发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化地发挥内控人员的监督职能,为后续内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需要紧跟内外环境的变化时刻变化。
总而言之,越来越多的单位已经意识到内控建设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开展内控工作有利于对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有效降低单位各类风险出现概率,加强财务管理以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虽然很多单位运用内控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依然还有部分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单位依据内部实际情况、相关问题,查询其缘由,有针对性地制定能够妥善解决的措施,通过健全内控制度、风险识别计划、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内控人员综合能力等,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中,为推动单位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