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玲
在谈及电影字幕翻译之前,有必要明确字幕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功能,并对其局限性做出判断。字幕在电影中主要提供语言信息,具备基础的文学特性。但是受到屏幕上字数的限制以及考虑到画面的美观度,电影字幕的信息呈现十分有限。若想忠实地传递影视作品中的文化信息,电影字幕必须与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相辅相成,以此弥补语言信息中的文化缺失(李运兴,2001)。因此,基于电影字幕的局限性,字幕翻译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文化补偿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字幕空间进行文化补偿,成为译者的一大难题。
国内最早研究翻译补偿的学者是王恩冕教授,他认为翻译中的补偿就是用译入语语言形式补足在转换原文语言形式时造成的语义缺失。与此同时,王教授总结出了增词法、拆译法、替代法等翻译补偿技巧。但是面对不同的文本类型,以上翻译补偿策略并非完全适用。针对字幕翻译文本的补偿策略,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研究早期就有学者提到小说翻译和字幕翻译在处理文化缺省的本质区别,并认为在字幕译文中利用注解来进行说明是不可能的(张春柏,1998)。国外的字幕研究者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翻译策略,如展译、释译、转译、仿译、换译、缩译和弃译等翻译方法(Gottlieb,1994)。除了对字幕翻译的技巧进行学术探讨,国内更多的学者开始从翻译的主体性方面对字幕翻译的文化补偿提供新思路。胡庚申教授(2014)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字幕翻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他提出翻译的主体为译者,而翻译的过程是译者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电影里的诗意就来自于那散逸的、模糊的、没有确定意义的、不直接服务于戏剧主题的、似乎抛费了的时光。”(周舟,2023)《长安三万里》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式叙述方式,将大唐盛世下文人墨客的等闲时光娓娓道来。整部动画电影从叙事方式、画面呈现到人物语言都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字幕翻译作为最直观的语言信息,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该影片的文化传播效果。根据上文提及的电影字幕特征以及翻译补偿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本文将从文化的绝对缺省和相对缺省两个方面来探讨《长安三万里》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当字幕中出现目的语语言文化环境所没有的文化元素时,译者应考虑字幕本身的局限性,规避直译加注解的翻译策略。反之,面对绝对文化缺省,译者应优先通顺的原则,采用解释性翻译策略,通过增词法、意译法、省略法、文化替换法等方式补足文化空缺。
例1:高适,剑南西川节度使
GAO SHI, SOUTHWEST SICHUAN GOVERNOR
例2:高中丞
Governor Gao
例3:程公公
Inspector Cheng
例4 :翰林待诏学士
Imperial Scholar
中国古代官制复杂,官名更迭频繁。影片中对每个出场人物的角色交代多有官职和古代地域的表述,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古代官名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对影片中的不同官名加以区分,有所保留。但是考虑到影片中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非强调官职下的阶级斗争,因此在翻译不同官名时采用模糊处理,弱化官名。通过使用意译法和省略法精简翻译,兼顾字幕时空限制以及受众的观感。
例5:大唐广德元年十二月
Late winter, the first year of Emperor Daizong’s reign
例6:先皇崇信道法
His Majesty Xuanzong believed in the Tao
例7: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大唐西部边防空虚。
A few years after An Lushan rebelled against the Tang,the dynasty’s western borders lay undefended.
该影片故事以大唐的兴衰为时间脉络,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诗人高适和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为能充分营造出故事背景,影片中的旁白以及人物的语言描述都以文言文为主。在翻译的过程中,面对目的语语言环境中缺失的语言文化体系,译者选择以更加直白的方式解释原文的语言信息。在例5 和例6的原文中提及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名号,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保留源文化,反而会造成文化误解,不利于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的纪年方式。因此以上两例均采用了解释性翻译策略,通过将“元年”译为“the first year”,将“大唐广德”译为“Emperor Daizong’s reign”,使读者准确地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纪年方式。
影片后期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故事,高适平定战乱而李白入狱,这个历史转折点也进一步刻画出高适和李白二人不同的命运轨迹。此处译者并未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直译,而是采用增词法,对这一历史史实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这种翻译策略更能将观众直接带入具体的历史故事情节中,拉近观众与中国历史的距离。
例8:行次三十五
The 35th boy in my generation
例9:五品以上官员有举荐贤才之责。
Official of high rank were responsible for recommending talent.
例10:贵妃
The emperor’s Precious Consort
例8 中的“行次”指的是家中族谱的辈分顺序,因此译作“The 35th boy”, 在高适与李白相知相识之后,李白均以“高三十五”来称呼老友高适,这个解释有便于观众对影片后续故事内容的理解。而例9 中对中国古代官阶“五品”的翻译采用了意译法,没有对五品进行更多的解释。唐朝的官阶一共有九品,并对文官的每品做出更细致的划分,而最高阶便是正一品官员,因此“五品”在原文中能称得上中上等的官阶了,考虑到字幕的时空限制,译者将“五品”译为“high rank”, 既兼顾了观众的感官,又保留了中国官阶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对部分古代用语的解释,观众对中国古代的国法家规有了更多的了解。例10 中的 “贵” 字即高贵与珍贵,“妃”有别于普通人家的妻子,在这里翻译为“consort”,专指皇帝的妻子。从选词上尽可能地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确保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动画电影,用中国话语诉说中国故事是该影片始终贯彻的原则。影片字幕原文中不乏对四字词、成语、俗语以及诗歌的呈现。语言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观众的情绪,为人物形象的刻画提供了辅助作用。除了前文提及的官职、年号等绝对文化缺省的部分难以直译,其他具有中国特色的词句表达应尽量在译文中得以还原,通过直译法、直译加意译法、音译法等策略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使原语观众和目的语观众达到共鸣。
例11: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Sunset’s clouds color a twilit sky,Geese ride the North Wind through falling snow.
Don’t fear loneliness on the road ahead,For who in this world doesn’t know you?
例1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Hard is the journey, hard is the journey,So many forks in the road, which is the true one?
One day the wind and waves will favor me,I’ll raise white sails and head to sea.
影片中多用诗句来表达人物高亢的情绪。以上两例诗词均体现了高适和李白在仕途不顺之时对彼此的激励和安慰,对称的句式和形象的比喻很快就将观众带入人物的情绪当中。整部影片最有代表性的中国话语便是诗歌的吟诵,因此在字幕翻译中应最大保留中国诗歌的文体风格做出最大的保留。一方面,在句式结构上,保留原作对称的句式;另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文诗歌中的喻体,带给目的语观众同样的词汇联想。例11 中代表着离别的“雁”在译文中得以保留,译为“Geese”,例12 中代表着仕途光明的“帆”也得以保留,译为“white sails”。然而译文无法兼顾到所有方面,譬如双语字幕在空间上无法做到基本对称,字幕美感稍有欠缺。
影片中不乏四字词和成语的使用,但是需要厘清的是四字词和成语在翻译中的不同策略。影片字幕原文中大部分的四字词词义简单、明了,可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考虑到双语字幕的对称结构,对于重复语义的四字词则采用省略法或句义合并法。
例13:要从一处龙潭虎穴解救一位国色天香。
From the dragon’s pool and tiger’s lair, we’ll rescue a divine beauty!
上述案例中的“龙潭虎穴”以龙和虎的猛兽形象来比喻即将前往的险恶之地。而猛兽在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中也有同样的寓意,因此此处可以对原语的喻体保留至译文中,译为“the dragon’s pool and tiger’s lair”。假若对此处进行意译,去其形留其意,那么译作便缺少了原作四字词带来的韵律感。
例14:那是我第一次云游四方。
I’d left home for the first time.
影片中的四字词假若没有具体的寓意,纯属文言表达,那么译作对其进行意译即可。譬如例14 中的“云游四方”,指的是四处游历,并无所指。考虑到字幕的对称性,此处不必过多解释,译为“left home”即可。
例15:直破漠北,封狼居胥。
Flying the banner beyond the Great Desert.
例16:总有一日我要投身道法,寻修仙之道,长生之法。
One day I’ll devote myself to the Tao,I’ll discover the path to immortality.
例17:大丈夫,当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A great man aims to serve his country.
以上三例中的四字词均采用了句义合并法,并对次要的信息进行了省略。例15 中“封狼居胥”这一成语描述的是汉将霍去病登狼居山以告成功之事,用以比喻功成名就。原文中“直破漠北”的形象跟封狼居胥喻义一致,因此在译文中择其一进行翻译即可,而成语典故就此进行了省略,为观众减轻观影过程中的阅读负担。后面两例也采用同样的方式,例16 将原文中的“仙”和“长生”的语义进行合并,译为“immortality”, 例17也通过融合法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译为“serve his country”。
例18:有眼无珠,有眼无珠,有眼无珠。
He has eyes but cannot see! Blind!
以上例子依旧出现了成语“有眼无珠”,但是此处成语进行了三次重复,比起研究成语本身的翻译方法,此处更应该考虑到成语重复在此处的功能体现。这句话出现在人物李白前往长安寻求“行卷”后屡次遭拒的场景。面对高官府邸对商人出身的李白的种种唾弃,李白在此泄愤,不断重复道“有眼无珠”。在译文中为了体现原文重复法的功能,将李白愤怒的情绪直白地体现出来,译为“but cannot see”“Blind”, 并通过感叹号进一步升华人物的情绪。
例19 :呜呼哀哉!
O grief! O sorrow!
随着故事线的推进,影片中人物的得意与哀愁显露得淋漓尽致,其中多处出现了诸如例19 的古汉语感叹虚词。前文提到字幕翻译的特征之一即画面、声音、语言信息的统一。面对一闪而过的情绪画面,双语字幕必须做到语言信息与人物画面的一致性,因此译文应将字幕的对称性放在首位。此处将“呜呼哀哉”译为“O grief!O sorrow!”, 译者在兼顾字幕长度的同时,巧妙地运用音译法将原文中的语气词完整地带给了目的语观众,由此达到情绪上的共鸣。
综上所述,相对文化缺省的原则便是将原文的中国元素摆在首位。主要采用直译法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上保持一致。但是谈及字幕翻译的特殊性,译者也必须考虑到字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有选择性地对译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保留。
在新时代背景下,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已然成为每一个中国电影制作人的使命,而将中国电影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更是每一个中国译者的使命。自19 世纪中国学者初步探索字幕翻译策略以来,关于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研究已逐步走向成熟。然而,随着国际交流日益紧密,翻译学已然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开拓者。如何打破传统的翻译策略研究思路,紧跟时代潮流,成为当代译者的重要课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影字幕翻译成为翻译学打开突破口的重要窗口。字幕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文本的翻译研究,更应该结合时代所需,为译者提供更灵活的翻译选择。《长安三万里》作为一部中国动画电影,不仅在电影制作、人物设计以及配音上取得了成功,其双语字幕的呈现更是赢得了全球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称赞。可以说,《长安三万里》为外宣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了一部范本,其译文中所体现的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值得所有译者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