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方针指导下山东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

2023-03-23 07:21张成成
名家名作 2023年27期
关键词:两创四平戏曲

张成成

山东省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拥有儒家文化、泰山文化、泉水文化、龙山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戏曲曲种,凝聚了当地百姓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党中央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命题要求地方戏曲结合时代新思想、新观点,补充、拓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形态,发展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样态。在尊重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精髓的基础上,科学地融合新时代精神,对具有宝贵文化价值的传统进行创造性改造,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和现代形式,更好地融入当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

一、地方戏曲“两创”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

地方戏曲是构成一个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根”与“魂”,这些艺术形式丰富的地方戏曲历经多个时期的历史沉淀,发展至今不仅仅是一种演出形式。它以特殊的方式折射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凝聚其中的思想、情感、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是一笔珍贵的且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2]。

(二)满足人民生活文化的需求

地方戏曲起源于民间,活跃在民间,保持着纯朴善良的民风,反映着普通老百姓的观点,带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面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民间性特征,是当地文化、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生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将戏曲故事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等代表性表现形式加以创新融合,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创作出适应现代人的戏曲作品,拉近地方戏曲与观众的距离,做到“取之于民,还之于民”,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二、山东地方戏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山东现有28 个地方剧种,山东乱弹、蓝观戏等剧种即将失传,其他地方剧种也呈现出发展缓慢、空间缩小的窘境,相关职能部门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拯救措施,但因缺少创新性作品、宣传力度及传播方式的受限、人才流失严重等,导致一些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收效甚微。

(一)演出创新形式少

目前地方戏曲的演出剧目以传统剧目为主,创新性戏曲剧目较少,社会影响力小,传统剧目的演出形式没有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欣赏趋向,越来越被边缘化。受场地、成本等影响,地方戏曲演出形式单一且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阻碍了地方戏曲的发展。

(二)传承后继无人

戏曲是集舞蹈、唱腔、戏剧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教学周期长,学习门槛高,缺少普及性的特点。有部分地方戏曲现在还以口传心授、家族或师徒的传承形式进行传承,缺少相关专业的设置。传统的教育方式与传播渠道窄,受众范围小,加之年轻人深受流行音乐、歌剧的影响,对地方戏曲缺少认知了解,是造成地方戏曲后继无人的主要原因。

(三)戏曲产业发展市场狭窄

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或内容等资源,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也对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对资本、内容、组织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商业运作、资本运作、组织管理、表征呈现、内容创意五种创新模式,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常态化、持续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4]。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市场是地方戏曲等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点。山东地方戏曲主要以民间小剧团、社会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公益性演出为主,缺少专业公司的商业运作与包装。发展较好的如吕剧、柳子戏等剧种,也因缺少开拓文化产业资源合作资源,缺少发挥产业间联动效应拓展多元盈利途径,造成文化市场的占有率低。

三、探索地方戏曲创新、创造发展新路径

山东地方戏曲记录了山东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生产、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面貌。我们应将山东地方戏曲与新时期的文化发展方针政策相结合,探寻其保护发展新路径,增强其创新力与创造力。

(一)创新戏曲剧目演出模式

明清时期是山东戏曲发展的蓬勃期,章丘籍戏曲作家李开先①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子,又署中麓放客。嘉靖八年(1529)进士,属“嘉靖八才子”之一,官至太常寺少卿。,擅长诗词,与袁崇冕、谢九韶、谷继宗、张自慎等人组成了“富文堂词会”,经常组织戏曲雅集,相参作主,分题定韵,进行创作,其代表作传奇《宝剑记》②传奇:戏曲类型,盛于明代和清代前期,今也称“明传奇”或“明清传奇”。在宋元戏文的基础上经文人雅化、规范化改造而成。篇制长大,一剧可长至数十出。就是这一时期优秀的代表作品,这种戏曲形式继承了一部分元杂剧的元素,又融入一些北曲曲调,结构虽然与南戏基本相同,但比南戏更为紧凑、整齐,情节也更为复杂,将戏中林冲被奸人迫害逼上梁山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细致。剧中将南曲与北曲并用是戏曲音乐方面融合发展创新性的探索,这种开创性的做法使传奇这一戏曲形式无论是在表演艺术、角色行当还是在曲牌、曲调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推动了当时山东地方戏曲的发展,对后来弦索腔剧种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5]。

吕剧是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山东琴书”③山东琴书:形成于清中叶时期,在民间“唱小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是山东最主要影响最大的曲种之一,后经代代艺人的演唱实践和创作,逐渐形成了南路琴书、东路琴书、北路琴书三个主要流派。发展演化而来的地方戏曲剧种。新中国成立后,吕剧的发展最为迅速,成立了山东吕剧团,组建了由张斌、袁来欣、武韬等人的音乐编创组,创作的《李二嫂改嫁》获得了“音乐改革奖”,剧目中大量吸收河北梆子、民歌等音乐元素,从剧情、人物出发创立了新的板式,“慢二板、快二板、四平摇板、四平慢板”等主要唱腔板式“四平腔”④四平腔:是吕剧的基本唱腔,其由民歌体曲牌[凤阳歌]衍化发展而来,原始形态是“老顶板凤阳歌”,后经发展衍变,逐步形成现在的四平腔。四平腔包括中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快板、哭腔、散板等,由四平腔派生出系列板式。四平腔是吕剧板腔体系中的主要板腔,为一板三眼。,扩展了表现力,解决了男女腔在演唱方面的音域问题,创作出了一批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喜欢的优秀唱段,推动了吕剧的发展迈向了新的高度。

从以上成功的经验可见,“剧目”的创新发展不仅促进了戏曲唱腔的创新发展,在戏曲传承、表演、创作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还为戏曲提供了叙事结构,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戏曲的发展与内涵。在当今多元文化汇集的环境下,戏曲剧目的创作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主流,建立开放性创新思维的同时,将传统神韵与当代审美意识相结合,创作出符合当下社会生活环境的创新作品,才能寻求地方戏曲发展新局面。

(二)科技赋能,拓宽戏曲传播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利用数字内容平台和数字传播平台激发传统文化创新[6]。尤其是5G 技术及其广泛应用场景、高舒适度的精神体验、超便捷的传播方式和更精细的内容加工等可以进一步拉近戏曲艺术高雅与流行之间的距离,增强传统戏曲技艺的传承与普及,促进戏曲艺术发展的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7]。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更注重在短时间内达到事物效率的最大化。地方戏曲传统的传播方式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将地方戏曲剧目引入以抖音、快手直播、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兴数字化技术为支持的多元传播平台,将地方戏曲中的传统经典剧目进行节选或重新编排,增加其趣味性及吸引力,利用新兴数字平台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覆盖面广的优势辐射更多的受众群体,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传统媒体助力提升宣传力度

在加强新兴平台推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主流的媒体推介渠道,借助电视台、报纸、广播等实现线上、线下全方面覆盖传承渠道。根据2022 年中央电视台最新统计结果(见图1),以CCTV-1 频道为例,在推出了《非遗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古韵新声》等以传统文化为主的节目后,收视率创八年来最高,并且观众结构也有了明显优化与拓展。为了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可以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强化内容创新,实现增量传播,形成正向循环[8]。更加精细化的运营和策划是媒体文化内容传播效果提升的重要路径。媒体可通过精心的选题、策划和制作过程,确保稿件的质量和深度,并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传媒手段,实现差异化、多样化的呈现,使媒体传播内容更具价值和吸引力。同时,媒体也要积极盘活文化创意产业链,根据市场需求给予产品策划、投资和营销上的支持,从而形成有差异优势的品牌和创意[9]。因地区、年龄、文化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大部分群体以接受传统主流媒体推广方式为主,所以“新兴数字化媒体+主流媒体”的推广模式才能实现地方戏曲全面性推广,才能适应新时期环境下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的要求,真正实现地方戏曲“1+1>2”的发展效能。

(四)建立健全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人才是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的发展创新源泉,也是保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地方戏曲的复兴发展更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国营或私营的演出团体及专业类院校,使戏曲的人才队伍逐渐壮大,推动了地方戏曲在当时的快速发展,将地方戏曲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当前戏曲传承发展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应当制定相关职能部门专业人才联动交互培养机制,如定期举办专业戏曲从业人员的表演、创作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同时,扩展培训内容,从舞台表演、戏曲传承、剧目创作等多面交叉培训,不再以单一的形式进行培训。定期举办地方戏曲赛事,从优秀的业余选手中选拔储备专业人才后备力量。建立专项人才培养项目与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制,达到最佳效果。

加强与中小学、高校的合作交流,广大青少年是地方戏曲人才坚实的后备力量。利用传统文化、美育课程、第二课堂等方式将地方戏曲引入基础教育课堂,建立与广大青少年密切联系的同时,转变教学模式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利用培训机构优势发展地方戏曲基础性普及教育,真正实现“有戏可学、有戏可演”,不再以艺术形式复杂的高门槛限制戏曲教学。

(五)多元融合构建传承发展新动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加快技术赋能文化“两创”的作用,加速数字文创的发展[10]。 现代社会更注重创新与创造力,我们在注重地方戏曲艺术本体发展的同时,应突破传统发展的桎梏,加强与其他产业合作发展,如设计研发以地方戏曲为元素的游戏类软件,与服装制造业联合制作服装以及包含戏曲元素的文创商品,建立地方戏曲主题餐厅,实现地方戏曲产业化链条化发展。将地方戏曲包含的场景与人物剧情进行数字化建模,可近距离实景体验各具特色的戏曲的魅力等,扩大地方戏曲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形成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商业链条,从而扩大戏曲发展市场。

四、结语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供更多精准的制度供给。地方戏曲的创新、创造性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将复兴戏曲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新时代生命力,才能保证地方戏曲可持续发展,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山东文化强省建设。

猜你喜欢
两创四平戏曲
“摇摆不定”等十三则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经典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两创”(上)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资本市场是推动“两创”发展的重要保证
整合资源优势 推动 “两创”教育
对四平保卫战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