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锦阳
(信阳师范大学 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居民收入增长是衡量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能够更好地释放消费潜力,提振市场信心,切实发挥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数据是生产要素的数字化拓展,数据要素成本降低会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重点是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而经典经济学认为,由投资和消费构成的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键在于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我国作出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重点就是要改善农民的生活,而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问题是提高农民的收入。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明确提出,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在激发消费潜力方面,需要进一步支持促进消费市场回暖升级。一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让老百姓有钱消费。二是支持增加适销对路商品的供给,让老百姓乐于消费。三是促进销售渠道和物流畅通,让老百姓方便消费。政府应该鼓励数字共享的发展,包括推进数字共享住宿、数字共享汽车、数字共享办公等,这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在实现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重点关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关键。国内对城乡居民收入探索目前依然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学者比较注重对城乡收入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城镇化发展进程影响等因素以及发展机制的研究。综合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如何让农民增加收入,成为推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润。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的支持,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包括贷款、保险、储蓄等,提高其经济保障能力。此外,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在生病、退休等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难点、重点在农村,重点是提升农村居民教育水平,改进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只有持续快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快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提高人口众多的农村低收入群体的重心,才能有效减少低收入群体占比,相应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从现在的葫芦型格局向橄榄型结构转变。近些年来,各种面向“三农”问题的政策效应持续增强,农村居民劳动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不断提高,这是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两大主要源泉。而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持续拓宽居民收入渠道,让城乡居民有更多的收入,成为提高消费水平和刺激内需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是全市居民收入实现“翻一番”。 党的十八大以来,信阳市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提速,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信阳市统计局调研了解,2021年信阳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948元,比2012年增加了13139元,累计增长1.22倍,顺利实现“翻一番”。分城乡看,2021年信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480元,比2012年增加16629元,增长9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95元,比2012年增加9519元,增长134.5%。二是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双向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信阳市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90.4%,年均增长7.4%。据信阳市统计局调研了解,信阳市人均GDP由2012年的2 2347元增长到2021年的49435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06%,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明显快于人均GDP增速。从河南省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双双“跑赢”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城市经济发展同步。据信阳市统计局调研了解,2012—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比全省高1.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2018年远高于全省水平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自2015年来一直高于全省,其中2020年远高于全省水平4.1个百分点。2022年信阳市累计办理退、缓、减、免税费25.52亿元,税收红利助力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保持与城市经济发展同步,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惠及全体居民,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党的十八大以来,信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随着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10年快于城镇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的量化指标,居民收入城乡结构和内部结构持续得到优化。据信阳市统计局调研了解,2013—2020年,信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70.7%,年均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2012年的2.38缩小至2021年的2.02,缩小0.36。分时期看,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在2013—2017年累计下降0.07,2018—2020年累计下降0.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进程明显加快。二是工资性收入主导地位稳固。据信阳市统计局调研了解, 2021年,信阳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 1529元,比2012年增长90.6%,年均增长7.4%。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8.1%,比2012年下降了7.1个百分点,尽管工资性收入占比小幅下降,但其始终稳居主导地位,对收入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持续显现。信阳先后与杭州、温州、苏州、扬州、东莞等沿海发达地区签订了长期劳务合作协议,实施定点对接、订单培训、岗位拓展。三是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的增收作用凸显。据信阳市统计局调研了解, 2021年,信阳市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5409元,比2012年增长243.5%,年均增长14.7%;其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2012年的14.6%提高到2021年的22.6%,提高8.0个百分点。2021年,信阳市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224元,比2012年增长958.4%,年均增长30.0%,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2012年的1.0%提高到2021年的5.1%,提高4.1个百分点,日益成为居民持续增收的强大“助推器”。
一是居民消费持续扩大。大力开展消费提振行动,举办专题展销,开展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推动汽车、家电等实物消费,持续加大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健康养老、家政服务、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供给,推进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电子商务、智能家居等信息消费,积极培育绿色消费风尚,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据信阳市统计局调研了解,2021年,信阳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89元,比2012年累计增加9559元,增长134.1%,年均增长9.9%。二是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据信阳市统计局调研了解,2021年,信阳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461元,比2012年增长253.1%,年均增长15.0%,年均增速快于全部消费5.1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049元,比2012年增长346.8%,年均增长18.1%,快于全部消费年均增速8.2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支出1465元,比2012年增长117.2%,年均增长9.0%。从占比看,上述三项服务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例由2021年的20.0%提高至26.4%,年均提高0.71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三是着力塑造“美好生活看信阳”品牌。据信阳市统计局调研了解,2013年底,信阳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20个,贫困人口21.7万户,78.3万人,贫困发生率10.88%。截至2020年底,信阳市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
一是从财产性收入视角来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据国家统计局调研了解,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为469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左右,低于全国平均8.8%的水平,更低于城镇居民10.7%的水平。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达到5052元,是农村居民的10余倍。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长期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民收的入增长,也加剧了城乡收入的不平衡。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下降,但收入绝对差距并没有缩小,且仍在持续扩大。财产性收入差距的扩大,成为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二是从财产性收入构成来看,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依然单一。据国家统计局调研了解,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自2008年突破1万元后,到2021年扩大至2.8万元,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差值占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值的16.1%。2010至2021年间,城乡居民可支配财产净收入差值增量趋于明显,而对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值增量的贡献率也比较高。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表现为银行存款,财产性收入中利息、租金、土地征用补偿占比较大,但土地等一些重要资产的价值,始终没能得到凸显。三是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看,财产性收入差距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也在增强。农村居民群体之间的财产性收入呈现出“两小两大”的特征,差距存在扩大趋势,即大多数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基数小、增幅小,少数高收入家庭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基数大、增幅大,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特征。不论是基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期态势,还是从收入分配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进程来看,影响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因素增多,未来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了劳动阶层内部收入分化的问题。一是中低收入群体主要收入来源面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占比持续不稳定。据信阳市统计局调研了解,该市城镇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分别为55.7%和36.6%。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仍然是主要来源渠道。但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对收入增长贡献率仅达50.79%;城镇和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对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3%和10.02%,贡献率并不高。例如,信阳市西亚超市连锁管理有限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与疫情前相比同比下降7.8%,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作用。二是低技能劳动者工资增长缓慢,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方式有关。随着AI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力资源数字化持续推进,人力资源价值的科技含量加大,一些“加班密集型”就业群体的工资自然会出现下降趋势。而中小企业运行成本较高,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资上涨的阻力。同时,参与就业的普通人力资源价值缩水,工薪报酬水平低于其贡献水平。
一是优化减税降费调整,需要改善部门分配关系。据国家税务总局调研了解,非金融国有企业再分配收入、民营企业再分配收入占比,比2018年分别提高了0.2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而减税降费后,2019年政府部门再分配收入占比较2018年下降1.7个百分点,利用空间反而减弱。二是推动消费内需渠道,需要牵引经济增长的动力要素。一方面,消费内需渠道需要拓宽,有时在短期经济下行中,企业和政府向居民让渡收入难度较大,影响了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动力要素需要牵引,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提高,利息负担有所加重,限制了消费渠道。据国家统计局调研了解,2018年末,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为60.4%,债务余额约55.5万亿元,其中,房贷占比为54%。按照平均收益率5.4%折算和分析,2019 年产生对应利息额约为3万亿元。2019年,居民新增收入额度仅有3.3万亿元,但绝大部分新增收入不占主导,往往有被利息抵消的可能。面对数字经济市场数字化,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将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基点。[1]
一方面,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积累的收入来源不足。财产与财产性收入是存量和流量的关系。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偏低的原因,首先在于缺乏市场价值较高的财产,而财产积累主要通过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收入增长来实现。我国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积累速度慢,与收入水平不高以及非经营性债务增长过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有较大关系。据《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9)》可知,2018年我国家庭人均财产约为20.9万元,其中,城镇和农村家庭人均财产高低不均衡,占比分别为29.3万元和8.8万元,城镇家庭人均财产是农村的3.3倍,且城镇家庭人均财产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另一方面,农村大量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资产。据信阳市统计局调研了解,信阳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的财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和0.8%,财产净收入占比极低。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的财产权利不完整,市场化转化通道不畅。市场化程度与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有较强关联性,市场化水平提高会抑制差距的扩大。突出表现在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特别是要素市场建设滞后,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基础制度还存在短板,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农村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转化通道不畅通,居民财产参与产生收入的机会不多等方面。解决这些瓶颈问题,也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所需。
一是扩大有效就业渠道,优化收入增长趋向。增加居民收入的根本便是扩大就业。需要以凸显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抓手,以就业带动收入增长。通过促进农民工就地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培育特色民宿市场,鼓励支持发展夜市经济,提升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生产盈利能力。通过进一步落实人才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信阳,以促进人才要素流动,为新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激励大众创业。二是优化市场环境,优化提升劳动力报酬水准。着力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等,重点完善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的差别化工资保证金缴纳办法。通过搭建数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业融合发展,全方位激发旅游消费活力,在信阳市持续打造一批特色景点,如“文新茶文化园”“马妈妈休闲观光农场”等,提高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2]。三是发展平台经济,优化新经济降低就业门槛。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化,依然需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尤其是平台经济。首先,从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视角,大力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适度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水平。其次,从零工经济的发展视角,优化发展“地摊经济”,大力发展夜市经济,激发消费潜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把零工就业平台纳入就业补贴政策。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彰显驱动效能。其重点体现在,通过放大比较优势,凝聚“加法”效能。信阳市政府需要放大比较优势和既有产业优势,对接全市现代产业体系,拓展数字经济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化区域产业链,做强职业技能培训,吸纳更多群体融合就业,激发乡村振兴战略活力。通过降低支出成本,化解“减法”因素。吸引农民变市民、流动人口成为常住居民,需要从根本上在住房、社保、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逐步降低消费支出成本,真正使新市民群体拥有获得感、归属感。通过叠加激励政策,释放“乘法”效应。打造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效对接长三角和大湾区,以苏信合作为纽带向东发展,重点加强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孵化器等平台建设,依托减税降费、融资服务、科技产业发力等措施,打好内在的叠加激励政策组合拳。引入高校毕业生、科技人才等群体,激活乘数效应。二是完善社保体系,提高转移净收入。通过完善和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政策,积极实施参保精准扩面计划,加快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确保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和支付能力稳定。要充分发挥社保的转移支付作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要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三是拓宽投资渠道,提高财产性收入。通过鼓励引导农村居民正确理财、积极理财,增加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以及房屋、车辆等所获得的财产性收入。要着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经济与资源资产,探索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在法定渠道上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
4.3.1 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应进一步理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之间的关系,提高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例。健全和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确实保障劳动者收入随着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物价的发展水平而不断增长。改善收入结构,限制规范高收入,使行业间、地区间、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趋向合理。凸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通过有效拓展普惠金融服务边界和构筑金融知识常态化普及机制等措施,切实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和结构优化。
4.3.2 财政补贴政策转向 “以民为本”应有计划地、逐渐地减少出口补贴,减少的出口退税改为居民消费补贴,防止通胀降低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建立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联动的居民消费补贴机制,提高居民消费补贴的相应额度。通过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农产品价格波动不仅会影响农民收入,还会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进而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应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避免持续大幅度异常波动,增强农产品市场信息透明度,有效增加居民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4.3.3 进一步深化推进个税改革 直接税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优化提高个税起征点。通过采用个税起征点与通货膨胀率挂钩的办法,有效保障家庭基本生活需求,有序扩大消费增量和能力。如在个税计税方面进行优化,将其家庭成员及其年龄结构、子女数量等纳入进来,以整个家庭为单位来确定纳税基数,有助于为其适当减轻税负。通过政府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另一方面,在个人工资增长方面,优化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政策。审慎实施汇算清缴制,较大幅度降低创新型劳动所得税税率,保护创新型人才劳动积极性。同时,设置差异化减除费用,重点突出在居住、教育、医疗、育儿、养老等支出领域[4]。为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精准性,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税制经验,充分考虑纳税人实际负担、纳税人收入等因素,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制度。通过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形成税法统一、税负公平、调节有度的税收制度体系[5]。
4.3.4 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支撑 一是优化居民收入结构,消化分配不利影响。进一步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占比,推动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形成。同时,依托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导向,消除新技术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因素。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6]。二是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释放消费内在潜力。重点在于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和从业质量,加快完善再分配机制,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依法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持续增加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围绕公共教育、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领域,减轻居民负担最大化。而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制度安排,归结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7]。三是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实现居民安心消费。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也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8]。而今数字金融指数灵敏度,在于对农村居民消费均产生正向影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的促进效应略强于数字化程度;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探索多元化的营销模式,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连接机制。尤其政府需要找准特色产业发展方向,聚焦差异化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纳入目标考核,构建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9]同时,加强产品安全追溯体系构建,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全面营造放心的居民消费新环境和居民增收新路径,有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实现。
居民收入水平是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破解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的根本所在。县城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天然载体,县域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充分释放消费潜力。重点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持续完善消费市场环境,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驱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一定能够更好释放消费潜力,从根本上提振市场信心,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的态势。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多渠道提高信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是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基础和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