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萍
文学形象要血肉丰满、情感真挚才能打动人,教师也是如此。一些毕业数年的学生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想起的不是他们在分析教材时的侃侃而谈,而是一次情不自禁的热泪盈眶;不是讲解试题时的循循善诱,而是恨铁不成钢时的一声棒喝。教师在教学中流露出真情实感,往往能很好地感染学生。一次大笑,一次流泪,一次手舞足蹈,一次痛心疾首,都可能在学生的回忆里持久地发光。
时下,集体备课的便利让一些教师的教学失去了个性。大家用着几近相同的话语,讲述着几乎相同的内容,如流水线似的操作虽然足够娴熟,却难以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网络平台提供的优质课件更让不少教师凭借“一指禅功”(即下载、点击、课堂展示)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也许更丰富了,学习活动也许更多了,但教师的面孔却越来越模糊了。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多一些“真”(即真言真语,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本文就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求“真”。
首先,教学语言不能有“假腔假调”,应富有个性。
集体备课只是一个为教师提供原始材料的过程。之后,教师还应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吸收、质疑、删改教案中的内容,将其中的教学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贵在富有个性化的特征,故而麻木的祥林嫂会絮絮叨叨地说着“我真傻,真的”,而冷酷的四叔却会说“这就可见是个谬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任务的教师也应使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带有自己的“标签”。教师在借鉴他人的课件与教学设计时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适时融入自己的观点,换用自己的教学语言,以求展现教师“真”的一面。比如,在讲解《鸿门宴》的过程中,资历较浅的教师可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故事讲得一波三折、通俗易懂,吸引学生学好文言文;资历较深的教师则可以结合司马迁的思想,纵横捭阖,谈“楚汉之争”,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一来,无论资历如何,教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学到知识。
其次,解读文本不能“言不由衷”,而应“发自肺腑”。
对自己不理解或不认同的观点,教师不能强行讲解。大到教学理念,小到对文章的品鉴,皆是如此。教师如果喜欢李商隐,就可以把《锦瑟》讲得情深绵邈、感人肺腑,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如果喜欢苏轼,就可以诵读其佳句,引经据典,让学生也爱上苏轼;教师如果喜欢鲁迅,就可以由衷地赞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俯首甘为孺子牛”。唯有真心地喜爱一名作家或某位作家的作品,我们才会去深入地了解他,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打动“听众”。拿到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我们如果自己都不爱看或未读懂,却违心地夸赞,空洞地说教,又怎么能打动学生呢?
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逍遥游》,却引起了一片哗然。原来他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单纯地理解为“志存高远”的象征了,完全忽略了鲲鹏对风的依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谓“断章取义”。该教师对《逍遥游》缺乏基本的了解,不仅割裂了上下文的语意,还忽略了“逍遥游”的基本含义——对“无所待”的自由的追求。这样教学又怎能获得成功呢?
此外,教师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推荐书目,往往更具感召力。在推荐一本书之前,我们必须认真地阅读该书,要给出推荐的理由,并与学生进行一次热情洋溢的“阅读分享”,这样才能点燃他们的阅读热情。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的:“能打动人心的,永远不是语言,而是行动,能始终如一的,永远不是虚伪的热情,而是真诚地付出。”
再次,教学设计不能远离生活,而应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
语文很有趣,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一些学生却不认同。这也许是因为教师本人虽充分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却不曾让学生感同身受吧。拿到一篇小说,教师讲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而学生卻无动于衷,无法产生共鸣。拿到一篇文言文,教师字字落实,精雕细琢,翻译能力稳步提升,而学生却在原地踏步。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用“精心授课”取代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亲身体验”。在语文课上,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听众”。如此“置身事外”,他们又怎么会感受到其中的趣味呢?因此,我们必须丰富学生的体验与收获,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课堂成为其合作探究的大舞台。
南宁市第三中学的梁惠红老师的教学设计就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梁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时,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个语文活动——“我来设计朋友圈”。该活动要求学生以代入《红楼梦》中某一个角色的身份,结合书中的某一个情节发一条“朋友圈”,再代入《红楼梦》中的其他三个角色一一回复。比如,扮演“贾宝玉”的学生设计的“朋友圈”就非常成功。他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玉,就连神仙似的林妹妹也没有,可见这块玉不是好东西,不如砸了吧!”接着,“贾母”回复:“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袭人”回复:“小祖宗,求求你别折腾了。”“薛宝钗”回复:“宝兄弟,今天的作业做了没?”——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四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在朋友圈中,有的学生化身为林黛玉,细腻敏感,言语谨慎;有的学生化身为王熙凤,言语泼辣,得理不饶人;有的学生化身为刘姥姥,幽默风趣,重情重义。他们置身于该活动的真实情境中,充分品味了《红楼梦》里各个人物的语言,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此外,梁老师还曾让学生写诗抒发参加军训后的所思所感,让他们辩论“在校园里该不该点外卖”,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戏剧等,让其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将读与思相结合,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而不是停留在“言传身教”上。四大名著如雷贯耳,学生可能都还没看过;他们对孔子、鲁迅等文学泰斗如数家珍,却没有深入品读过他们的作品……对待阅读,一些学生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缺乏必要的实践与体验。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他们“好读书,读好书”,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最后,师生互动不能过于“僵硬”,而应充满真情实意。
上一门课就如同追一部剧,若有喜欢的角色,“追剧的人”自然能轻松愉悦地把一部剧看完;若没有喜欢的角色,哪怕剧情再精彩,“追剧的人”也会时不时产生“弃剧”的冲动。学生若是喜欢一位教师,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可见,培养师生情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站稳脚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赢得学生的认同,并在课堂上和他们以诚相待,成为好友,协力合作。教师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他们以帮助和鼓励,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又要留下足够的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我们要放下教师的“身段”,与学生友好相处。
另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离不开学生的努力。有一位特级教师曾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你们希望对方成为怎样的老师,就应该怎样去对待他。”付出热情,就会收获热情;回馈善意,就会得到善待。受学生喜爱的名师往往自信满满,魅力四射;而不被学生接纳的教师即便精心备课,全力以赴,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学生也应成为教师的良友,与教师一起成长,共同进步。课堂是师生的课堂,是师生的舞台。唯有师生间彼此接纳,真诚合作,才能教学相长,相互成就,实现共赢。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之路漫漫,哪怕求“真”的路途有些坎坷,求“真”的过程有些曲折,语文教师也应当付出真心,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