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论百年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2023-03-23 14:26:41李珊珊
长白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领导理论

李珊珊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湖北武汉430022]

党的领导理论是以党的领导实践为研究对象,以党的领导内涵、领导本质、领导目标、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方式与方法、领导环境为研究内容,以发现党的领导规律为研究目的,为党的领导实践提供思想指导的理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首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党的领导理论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形态存在于党的理论体系中,标志着党的领导理论的成熟。回顾党的领导理论的演进历程,总结党的领导理论的发展规律是正确认识与理解党的创新性理论成果,进一步推进党的领导理论创新的必要之举。

一、党的领导理论的理论来源与形成的现实依据

党的领导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的基础上,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在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领导中国革命和国家现代化转型,探寻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领导的基本理论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定性存在,是无产阶级运动得以进行的前置性条件,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先进组织,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同时,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担负相应的历史使命才能领导无产阶级运动。中国共产党把这一理论原则运用于中国实际,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首要政治原则。党依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的政治使命先后使用了“革命运动的急先锋”[1]162“政治核心”[2]278“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3]139“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的伟大重心”[4]953“全国抗日战争的核心、中流砥柱”[4]1098“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5]3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6]30等话语来阐释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明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领导职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党的领导是集中统一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第一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革命活动只有在集中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全部力量”[7]562;“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8]500。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不是简单的算术总和,而是受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组织,必须维护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围绕这一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提出了“四个服从”和加强党内民主的具体要求,为坚持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制度支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要以党的自身建设引领党的事业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创建之初就提出:共产党“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7]413。也就是说,共产党要始终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永立时代潮头,与时俱进,引领时代发展的方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自觉勇担历史使命、直面时代问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管党,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提升党在社会中的公信力和认同度,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使党成为中国社会的领导核心。

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离不开党的领导方式的完善和领导水平的提高。列宁指出,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一是通过了解实际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并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政策,带领群众实现党的政策;二是加强对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教育;三是通过苏维埃和苏维埃大会,把优秀的人才安排到国家各机关的重要岗位上去。中国共产党把这一理论原则运用于中国实际,先后提出了“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等要求,不断完善了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水平理论。

(二)现实依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矛盾运动和党的领导实践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9]38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驱除帝国主义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的社会条件。[10]17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解决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政治领导力量和社会条件。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党的日常最高领导机关,形成了党委(党组)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党的军队工作制度、党的群众工作制度,实现了党对政权、军队、群众团体、统一战线的一元化领导,建立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为党凝聚全国革命力量,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国体的方式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党在实践中继续沿用和完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机制:撤销了大区一级党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在政府、政协组织和人民团体中设立党组,建立中央和各级党委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干部管理制度,在国有企业中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领导制度的完善为党动员一切积极因素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必要的领导制度保障。“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2]341。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加之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这一正确判断并未坚持下来,党在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上出现了失误。党的领导出现了集权化、一言堂的倾向,严重地影响了党的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后,党重新肯定了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与改善了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党的中央部门先后进行了4次集中改革,形成了“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工作高效”的领导机制,推动了党的领导体制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和民主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开辟党的领导的新局面,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和人民需要的变化,党作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3]359的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党能够敏锐感知人民需求与时代要求,不断调整政策和策略,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集聚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党的领导中存在的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党在思想上正本清源,明确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从制度发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使党的领导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各方面各环节;从自身建设着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的不正之风得以扭转,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得以巩固,党的制度不断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的领导实践为党的领导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广泛的实践基础。

二、党的领导理论的演进历程

坚持党的领导是百年党史的不变主题。一百多年来,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着眼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围绕着“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主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先后提出了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党政不分、党领导一切,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等主张,最终形成了党的全面领导理论。

(一)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提出“党的一元化领导”主张

党的一元化领导主张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领人民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党的一元化领导主张的核心是坚持党对其他一切组织的领导,领导目标是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领导内涵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领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制度依托为党委制、党组制度和党管干部制度,领导方式为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调查研究等。

坚持党对其他一切组织的领导是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核心内容。党在革命实践中经历了“党领导一切群众运动”到“党领导政权、军队和群众”再到“党领导政权、军队、群众和统一战线组织等一切组织”的认识过程。在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党提出党要在一切群众运动尤其是政治性的群众运动中占据领导地位。[1]81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党认识到了军队和政权的重要性。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三湾改编”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古田会议系统地提出了党领导军队的理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党在政权中建立党团来加强对政权的领导,党在《中央苏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中提出“保证党对政权红军及其他武装组织和群众组织的绝对领导作用”[14]625。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张闻天提出各地最高党部统一领导当地一切党、政、军、民工作,党是一切工作的领导者。1942年9月1日,针对抗日根据地中存在的各自为政、党政不分、本位主义的现象,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的要求。党委是所在辖区的领导中心,统一领导辖区的党政军民组织。政府、军队和民众组织无条件执行党委决议、决定或指示,政府、军队和民众组织的命令、训令和决定须报同级党委批准才能实施。下级党、政府、军队和民众组织坚决执行上级及中央之决议、决定、命令、指示,如有不同意见,可报告上级党委。这些规定明确了党的领导地位、领导使命和领导职责,提升了全党自觉加强与维护党的领导主动性,为党凝聚中国社会力量完成中国革命任务奠定了政治基础。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是党通过提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来领导中国革命。毛泽东指出,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既需要正确的政治路线又需要正确的军事路线,党的领导权的争取是要靠党的正确政策。[15]135思想领导是指通过对全体党员进行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来实现党的思想统一。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根据边界各县的党主要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实际状况提出必须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要从教育上提高党的政治水平,“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6]756。古田会议开创了党的思想教育先河。此后,加强党内思想教育成为加强党的思想领导的重要途径。组织领导是指党通过在政府、军队、群众组织、统一战线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党中央通过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干部的集中统一领导来实现党对其他一切组织的领导。

党的领导原则是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上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集体领导主要体现在党委会制度的实行上。党委会是党的集体领导的制度载体,党内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要经过党委会的集体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明确了党委作为“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领导各地党政军民工作。围绕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党内还形成了党团制度、党管干部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党团制度是党通过在非党组织中设立党团来实行党的政策,加强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党组制度。《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明确要求:党对参议会及政府、群众组织领导,只能经过自己的党团,无权直接命令政府、群众组织,党团必须服从党委领导。党管干部制度是指由党委和组织部门统一任命和调配干部的制度。1948年11月,中组部发出《关于组织部门业务与请示报告制度的通知》,明确提出党的组织部门的任务是按照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央精神,统一管理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

党的领导方法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曾经提出,党的领导不仅需要正确的方针政策,还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7]152。在这一时期,党形成了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坚持调查研究等领导方法。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指的是党除了一般号召外,还要深入基层选取少数地方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进行推广,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指领导者要善于团结群众中的骨干和积极分子,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获得群众的支持。调查研究是通过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情况,经过分析研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提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9]1307,1308他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党要时时进行实际调查研究。“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18]237

党的一元化领导主张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际中把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与党的领导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原则的继承与发展。它揭示了党的领导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如何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等问题,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实现了党的领导下的党政军民的大团结,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政治基础。

(二)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党政不分、党领导一切”主张

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沿袭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主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党政不分、党领导一切”的主张。其基本点为党委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务,一切国家机关、经济社会组织和群团组织都要接受党委的指挥,党委高度集权。新中国成立之后,党曾经进行了党政分开的尝试,但是这一尝试导致政府不向中央汇报工作、地方党政并列等现象的出现。1952年底,政务院在未经中央讨论的情况下批准了修改税制方案,在社会上引起了不良反响。1953年,中共中央先后发出《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草案)》《关于加强对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部门工作领导的决定》,要求政府的重要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中央讨论和决定或批准;撤销中央人民政府党组干事会,政务院各委和其他部门的党组直接受中央领导;财政经济部门必须向中央负责。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明确规定党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党的高级干部要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政治活动和政治意见。[19]254“三大改造”完成后,党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强化。毛泽东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出发提出:“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20]253他在《1957年夏季的形势》中首次提出政府部门必须直接向党委负责,进一步强化了党委的权力。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把党的领导方法总结为“八句歌诀”,即“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21]51,明确了党委大权独揽的基本原则。同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指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定权在中央,政府机构及其党组织只有建议之权。“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提出“党领导一切”“党政不分”的主张:“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22]2031964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在一切部门中,都必须实行党委领导的制度”[23]70。尽管这一时期党也提出了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发扬党内民主等合理的要求,但是随着党的领导的行政化、权力化的加剧,这些主张难以发挥作用,最终演化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等组织的权力都集中于党委,在党的内部权力集中于中央,在同级党组织中权力集中于书记。党的权力的高度集中影响了党的领导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发挥。“党的一元化领导”成为“一言堂”“包办代替”的代名词。时代需要党的领导人跳出原有革命定式,突破固有理论框架,在创新党的领导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党的领导理论。

(三)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主张

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中存在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命题,他指出“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24]177。围绕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恢复了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的领导的本质是服务的正确提法,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5]14

一是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分析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失误的原因主要在于党的领导制度的不完善,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党和国家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要注重党的制度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强化党内监督,为党的领导制度的完善指明了方向。1994年9月,江泽民指出,要使党的经验、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制度化,要“在民主集中制、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的培养选拔等方面进一步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形成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所要求的新机制新规范”[26]410。此后,党的历届领导人更加聚焦于党的具体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保障制度的完善,党的制度建设朝着具体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围绕“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原则着力推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江泽民提出,要把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区分开来,党的领导是党执政的前提,党的执政是党的领导的体现形式,党通过指导政权机关的具体执政来实现党的领导。党既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处理好各级党组织与政权机关、社会组织的关系,又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27]112这一要求明确了党委的领导职责是“总揽”和“协调”,而不是“包办”和“干涉”,强调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又要通过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是强化执政意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十二大修改党章时,邓小平明确提出修改党章首先要解决执政党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此后,党的领导人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江泽民提出党在市场经济建设的条件下需要具备的五种能力。[28]569-570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重点、关键和基础,明确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思路,为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供思想指导。

四是围绕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23]39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建设称之为“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胡锦涛指出,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就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9]6。这些论述明确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党建设的方向。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主张揭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的必要条件和基本路径,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

(四)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过程中形成党的全面领导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的基础上,围绕新时代的新课题,在解决党的领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党的全面领导理论。党的全面领导理论阐明了党的领导的政治特性和行为特性。党的领导既是静态的政治要求又是动态的政治行为,而静态的政治要求又是动态政治行为得以进行的政治前提和合法依据。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明确了党的领导的根本政治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开辟和形成的,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政治前提。在党与其他政治力量的关系上,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其他的一切政治力量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论述阐明了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意义,把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提出“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13]166,明确了党的领导的行为特性。党的领导的全面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方位领导,即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二是全过程领导,从决策的制定到执行和实施以及监督检查都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三是作用的全面发挥,即“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领导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其全面性的拓展与深化,党是“坐镇中军帐的‘帅’”,需要从党、民族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从内容、过程和效能等方面阐明了党的领导的行动特性,是对“党是领导一切”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明确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与关键是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就这一问题进行集中阐述,他强调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是方向性、原则性的问题,事关党、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公开提出全党要增强“四个意识”。其中,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一论述指明了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起到了提要钩玄的重要作用,提升了全党的思想政治意识。

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是高度统一的,阐明了党的领导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30]12,党的领导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13]90。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6]26。

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提出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化路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31]18;“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6]25。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要求。这一论述是对改革开放以来运用制度化的方式来加强党的领导要求的继承与发展,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路径选择。

党的全面领导理论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命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他指出:“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31]43。他指出,如果治党不力,管党不严,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被历史淘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勇于自我革命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提出只要党坚持自我革命就能够“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10]79。这一论述明确了党的自我革命和党的领导之间的辩证关系,党的自我革命是党的领导的前提和基础,党的自我革命的核心是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全面领导理论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回应了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不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什么样的领导、怎样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等问题,厘清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党的领导与其他领导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遵循和时代要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深化了对党的领导规律的认识。

三、党的领导理论百年历史演进的宝贵经验与现实启示

毛泽东提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32]533党的领导理论的发展为党的领导实践提供了指导,党的领导实践推动了党的事业发展,党的领导理论的百年历史演进彰显了党的理论自觉和时代担当,为党的领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一)党的领导理论百年历史演进的宝贵经验

党的领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要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党的领导理论具有政治性的特点。从理论上来看,领导行为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任何社会组织要实现自身的目标都离不开有效的领导。政党是具有特定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代表特定集团利益的政治组织。政党的领导是政党为实现政治目标而进行的政治活动。政党的领导理论是对政党领导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政党领导规律的把握,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点。党的领导理论的发展必须从党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立场出发,必须遵循党的政治原则,符合党的政治要求。从党的领导理论百年历史演进来看,党的领导理论符合党的政治要求就能够为党的领导实践提供正确指导,党的领导理论就能获得较快发展,反之则亦然。从现实层面来看,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因而如何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确保党的最高政治领导地位是党的领导理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党的领导理论是党运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党的领导实践经验的成果,是对党的领导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揭示,是对党的领导规律的客观反映。党的领导理论具有科学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党的领导理论要从实际出发并能经受实践检验。从党的领导理论的百年历史演进中不难发现,党的领导理论是党在领导党的事业的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比较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党的领导理论的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要求党的领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实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党的领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要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党的领导理论的发展史就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党的领导理论创新的历史。在党的领导理论发展史中,除了始终贯穿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外,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民主集中的领导原则、维护党中央的权威、领导就是服务、党的领导有赖于党的政策的正确性和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党的领导必须从实际出发等观点亦是一以贯之的。同时,不同时期党的领导面临的问题,党的领导要求是不同的,党的领导理论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发展与创新党的领导理论,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党的领导理论形成的理论传承,把握党的领导理论的演进历程、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时期党的领导的新要求创新与发展党的领导理论。

党的领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相统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党的领导理论是在解决党的领导面临的实际问题中不断发展的。同时,党的领导理论又具有系统性。党的领导与党的事业发展、党的自身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党的领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要从党的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于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根本目标,从提升党的“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出发来解决党的领导实践面临的问题,推动党的领导理论全面系统地发展。

(二)党的领导理论百年历史演进的现实启示

以史为鉴,新时代推动党的领导理论创新性发展。首先,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党的领导理论创新引领党的事业发展。党的领导水平直接决定着党的事业的发展水平,党的事业发展是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者的现实依据,没有党的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党的领导地位。党依据事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深化党的领导规律的认识,推进党的领导理论发展。党的领导理论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主心骨。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人民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党的全部领导实践必将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展开,党的领导理论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从党的领导实际出发,遵循理论发展规律,实现党的领导理论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要立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际,不断破解党在贯彻新发展理念,领导人民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解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的现实难题;要立足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不断破解党带领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目标过程中的理论难题;要立足于发展与安全大局,不断破解党带领人民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中的理论难题,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党的事业发展。

其次,要立足于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需要,以理论创新推动党的领导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党的领导的科学化指党遵循党的领导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正确选人用人,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实施科学管理和有效沟通,凝聚党内外一切力量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党的领导的民主化是党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巩固党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基础。党的领导法治化是党要依法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既要从历史的角度做好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工作,做好党的领导原则和领导规律的阐释工作,澄清对党的领导的错误认识;也要立足于党领导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实际,针对党的领导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推动党的领导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

再次,立足于党的自身建设需要,以理论创新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党的自身建设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决定着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决定着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始终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党既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化的考验,也面临着繁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考验,还面临着长期执政对党的自身建设带来的严峻考验。这就需要党能够统筹党的事业发展与党的自身建设,围绕党的事业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党的自身建设理论是党的领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自身建设理论要从党的领导的高度总结党的自身建设经验,研究党的自身建设规律,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要求,为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指明方向。

最后,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理论创新巩固党的领导基础。党的领导就是通过党的群众路线凝聚群众智慧形成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群众的行动来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领导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实现离不开党的领导,党只有能够实现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领导实践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党的领导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领导理论要围绕这一根本目标研究党的领导活动,确保党的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正确性。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领导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坚持党的领导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3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军工文化(2017年1期)2017-03-14 10:11:20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