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
摘要 以桂东县为例,介绍了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概况、危害症状、发生规律、流行原因及气候因素、栽培肥水管理,并提出了选择抗病品种、消灭越冬菌源、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管水等防治技术,为防治稻瘟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2–00-03
Discuss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Rice Blast in Guidong County
Guo Juan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Oujiang Town, Guidong County, Guidong, Hunan 423500)
Abstract Taking Guidong County as an example, introduced the occurrence overview, harmful symptoms, occurrence patterns, epidemic reasons and climate factors, cultivation fertilizer and water management of rice blast disease. It also propos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such as selecting resistant varieties, eliminating overwintering bacterial sources, strengthening cultivation management, and rational fertilization and water managemen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ce blast disease.
Key words Rice blast disease; The occurrence patter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是水稻生产上危害最大的一种流行性、灾害性病害,也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桂东县各稻区,该县稻瘟病每年发生程度虽有差异,但轻则造成减产10%~20%、重则减产40%~50%,甚至在病态严重时,一些被染病的水稻品种会出现全田皆是白穗,因灾害而绝收。水稻发病程度因品种、栽培管理以及气象条件不同而有差别。为了促进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粮食产量,为广大农户粮食增产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总结了稻瘟病的防治技术。
1 桂东县稻瘟病的发生概况
桂东县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县总面积1 451.56 km2,辖11个乡镇、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常住人口为15.95万人,全年各日平均气温在15.6 ℃,无霜期长达245 d,年终降雨量1 883.5 mm。
1.1 发生面积
桂东县每年水稻种植面积8 333 hm2,每年稻瘟病发生面积约为2 333 hm2,造成损失59.5万 kg,是桂东县水稻夺取高产的一大障碍。
1.2 发生概况
稻瘟病在桂东县发生一季中稻中,山区明显重于平原。尤以东洛乡以及新坊、普乐、青山、沤江等乡镇的山区村发生最为严重。
2 稻瘟病病原
稻瘟病病原菌无性阶段(自然条件下)为灰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类梨形孢属;有性阶段(在人工培养基上经用不同菌株交配后形成的有性世代)为灰色大角间座壳菌(Magnaporthe grisea Barr.),属子囊菌广大角间座壳属。在天然环境中未被发现。分生孢子梗无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处伸出,大小为(80~160) μm×(4~6) μm,有2~8个隔膜,基部微膨大,浅棕色,往上色浅;顶部弯曲,上面有分生孢子。产孢单胞孢子呈洋梨状或棍棒形,通常具1~3个隔膜,大小为(14~40) μm×(6~14) μm,底部具脚胞,在萌发时两侧细胞直立形成芽管,芽管顶部则有附着胞。近圆形,暗棕色,黏附在寄主上,并能分泌出入侵的丝状物质。该菌可分为7群,128个生理小种。
3 稻瘟病的症状
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均可发生,因受到为害时期、部位的差异性影响,又被划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全水稻叶片上发生的稻瘟病叫叶瘟,叶瘟在全生育期中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分蘖期、拔节期发病重,叶瘟流行直接影响了水稻正常生长,严重时植株矮化苗枯死,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在桂东县发生的稻瘟病主要是叶瘟和穗颈瘟。
3.1 苗瘟
秧苗在3叶期前发病,主要由种子带菌所引起,发病初期不产生显著的病斑,根部呈暗灰色,越往上褐色越深,最后卷曲死亡。当植株在较高湿度环境下时,植株根部会出现一大片灰白色霉斑,这就是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2 叶瘟
通常发生时间是秧苗的3叶期后到穗期阶段,即分蘖期至拔节期。由于天气、不同品种抗病性的因素影响,因此会病斑的大小、形状以及色泽表现会显現出不同,发病有慢性、急性、白点型与褐点型之分,其中以前2种危害最重要。
第一,慢性型。慢性型叶瘟最为普遍,起初叶片上出现深绿色的斑点,然后慢慢扩展成纺锤形斑点,同时会出现一条棕色的坏死线。发病初期,发病中心为灰白色,周边为棕色,最外围为淡黄色晕,湿润时叶片背面起灰白色的霉斑;病斑增多,成片呈大的不规则斑点。第二,急性型病斑。条件适宜便会发生,病发后,叶片病斑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为暗绿色,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覆盖有灰色霉层。这种病斑出现较多,常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第三,白点型病斑。当叶片受到侵害时,会出现一个近圆的白色斑点,不产孢子。第四,褐点型病斑。常在老叶子上形成针状褐色斑点,仅在脉络之间形成,并有很少的孢子。
此外,叶舌、叶耳、叶枕等均有明显的病斑,病斑初期为深绿,然后变为棕黄或灰白色。叶枕多发生于夜晚,然后向叶鞘扩展,形成不规则的大斑点,甚至在叶背附近的叶鞘会因为组织的损伤而断裂。当病害出现在上述地方时,往往会导致节瘟、穗颈瘟等病害。鉴定不同种类的叶片病害是精确判定病情变化及进行预测的关键。
3.3 节瘟
大部分发生于穗以下的第一、二节,先初呈褐色的小斑点,再以环状蔓延至整个节部,最后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造成病节以上部分早枯秕谷。
3.4 穗颈瘟
水稻抽穗后,穗颈、穗颈及茎干出现病斑。最初是水渍状褐色斑点,然后蔓延至穗轴周围,随后蔓延至穗轴上下,最后病斑呈黑褐色,上面有灰色的霉斑。早发而重的穗颈可形成白穗,迟发的穗颈往往不能结果,造成更多的秕谷[1]。
3.5 谷粒瘟
谷粒瘟主要在谷壳和护颖上发生。谷壳上发病早的,病斑大而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后期可蔓延至整个谷粒,造成灰白色的秕谷[2]。
4 发生规律及流行原因
4.1 发生规律
稻瘟病菌是一种由半知菌属中的一种真菌引起的病菌。病菌会以分生孢子的形式或菌丝体的形式附于稻草、种子与病秕谷上,越过冬季。翌年,病菌在水稻体内发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通过雨水进入水稻体内,发芽后再扩散至相邻的植株,最终发展為中央型病害。在病菌发生后,由病菌产生的孢子通过雨水进行扩散和再次感染。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品种的抗性、肥水管理、气候等[3]。
4.2 流行原因
4.2.1 品种抗病性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长时期对病菌的抵抗力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以苗期至分蘖盛期和孕穗前期最为明显。水稻稻瘟病的抗性因品种而异,通常情况下水稻种植密度大,叶片上的水滴就会更易掉落,这样就能更少地与细菌接触,能降低被传染的可能性[4]。
此外,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一定的差别。例如:在苗期,成株期比苗期更能抵御外界的影响。而对叶片的抗性,在出叶当天表现出最大的敏感性,第5天后,抗病性明显增强。半个月后就很难感病。在分蘖期,叶片已经出现很多新芽,此时也是叶瘟发病率最高的时期。在初穗期,对病原菌的抗性表现为高感,但到第6天后,抗性逐渐增强。多数抗病品种经过3~5年推广后抗病能力减弱。而当前对优质米的高需求量逐渐增长,但对抗病性品种的培育仍存在不足,一批抗病亲本未发掘利用,另一批抗病亲本未深入研究与合理利用,作物的合理开发与合理的品种配置和品种轮换等问题密切相关,导致培育出抗病性的品种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4.2.2 气候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气温、湿度对稻瘟发生的影响较大,光照、风力次之。气温对水稻发育、病菌生长产生影响;湿度对病菌孢子形成、萌发以及侵袭产生影响。若温度介于20~30 ℃,大田相对湿度90%,植株表面有一层水被覆盖6~10 h,才有可能暴发,若10 d内平均气温为24~28 ℃,空气中的湿度超过1~2 d,都会造成病害的暴发。持续的晴朗天气,空气湿度在85%以下,气温在32 ℃以上或15 ℃以下,都能控制病害的发生。通常在7—8月,多雨多雾、日照不足,利于稻瘟的发生。当温度<20 ℃且连续一星期时,则易发生叶瘟。只要光照减少、稻株没有良好的光照条件,水稻的组织会变软,光合同化作用变慢,淀粉和氨态氨之比会降低,导致硅化细胞无法产生,水稻的抗病能力也会因此减弱。风力则是病菌孢子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晴天时刮风,空气干,孢子也难以形成和侵袭,而夜晚刮风也会吹干露水,也阻碍了病菌发生与传播。而山区雾多露重光照少等,稻瘟病为害较重,往往是稻瘟病的常发区。
4.2.3 栽培管理因素 第一,品种布局不合理。同一或相似的抗病品种,在大面积连种时,若感病,则其小种群体会迅速繁衍,该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二,栽培管理不当。在各种生态环境中,不同的耕作措施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及对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在生产过程中,氮肥用量过多,植株生长过旺,过早采取“圈地遮阴”的措施。植株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湿度较大,利于病菌的侵入与繁殖。过量施氮会导致稻株徒长,抗病性减弱。氮肥施用时间偏晚,稻株会出现“贪绿”“延迟”现象,使无效分蘖增多;水稻抽穗不均匀,造成病害蔓延。长期深灌、冷浸、水口的稻田,土壤缺乏空气,氧化作用差,其温度也较低,不利于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常发生并加重病情。此外,在低海拔地区,如有草炭土、黏重土,以及高温、低温、排水不良也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4.2.4 地理条件 桂东县为山区地处高海拔,平均日照时间短,水温低,有强气流,云多雨多,长时间有露水的凝结,这些因素会降低水稻的生育能力与抗病性能。再加上稻瘟病菌携带量大,初始感染源宽,翌年发病重。相反,低初染源,发病轻微。
5 防治技术
稻瘟病菌的分布范围广,对各稻区进行精确分区,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消除越冬病源为前提,以高产、抗性优良品种为核心,以农业防治为主,以药物控制为辅的综合措施,是控制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控的重要措施。
5.1 选择抗病品种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并注重不同品种间的适当组合和替换。在地理位置与气象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这是降低稻瘟病发生风险的最有效途径。目前,在桂东县较抗稻瘟病的品种包括谷优168、晶两优1212、广8优165、五优61、晶两优3206、隆两优3206、隆两优1308、晶两优华占、晶两优1212等。
5.2 消灭越冬菌源
在处理病草时,应将病草分开存放,将其充分利用后再播种,无用的可转移至室内或盖上塑料薄膜。不能用病草建造房屋,也不能用于覆盖秧苗,更不能捆绑。在用其堆肥或用作垫料时,应先充分腐熟再使用。
5.3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管水
对水稻品种进行合理的水肥管理是水稻稻瘟病综合治理的关键。科学进行水肥管理,其目标是既能改善生态环境,抑制细菌的滋生与感染;还能促进植株的长势,增强植株的抗病性,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5.4 合理使用肥料
在施用肥料时,要注重N、P、K肥的搭配,同时要注重有机肥与肥料的搭配,同时还要加入含有硅酸的肥料(草木灰、矿渣、窑灰鉀肥)。以“基肥、追肥为主”的施肥原则。在中期,根据天气情况因地制宜地施用农药。合理施用绿肥,增施适量石灰中和土壤酸度,防止后期过量施氮。在低温浸泡条件下,应适当增加磷肥用量。增施P、K肥,一般地块N、P、K配比为1∶0.3∶0.5,适量施用含硅的灰肥。节水灌溉要与施肥紧密结合,灌溉要做到“因水制宜”“浅水勤灌”,与晒田相配合,实现促进和控制相结合。在水稻的各个生长时期,要做到浅、露、晒。在全生育期内,要做到薄水勤浇,在分蘖期要做到露田和壮苗,在生长末期要多露水和阳光,但在孕穗和抽穗期要注意不要断水,否则会影响植株的正常发育。
施肥和灌溉要紧密协调。做好田间基础工作,开通明沟暗渠,减少地下水埋深,进行科学灌溉和施肥;促进与控制相结合,使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时期的生长需求。通常情况下,在保水回青后,要在分蘖期进行浅浇,充分出苗后进行排水和晒田,降低无效穗数,促使叶片快速枯黄。复水后的土壤水分状况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农田的小气候,降低水稻的水溶性氮化物,提高水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养分的吸收率、硅的吸收率和对病害的抵抗力。
5.5 药剂防治方法
防治稻瘟病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首先,优先栽培高产、抗病性强的品种,确保合理的栽培布局;其次,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动态监测病情,同时辅以药剂防治施用,尽量控制感染源;再次,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培训,增强防治效果;最后,结合发病不同时期、针对性选用不同防治方法和药剂,精准施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5.5.1 种子消毒 在播种前进行水稻种子消毒处理,用45%咪鲜胺2 000倍液或25%强氯精300倍液浸种10~12 h再用清水洗净催芽,预防稻瘟病等病害。
5.5.2 防治水稻苗瘟、叶瘟 针对发病品种和易发病阶段,结合田间病情和天气情况,适时施药防治。水稻2叶期发生苗瘟时,可以按说明书剂量用40%稻瘟灵防治1次,以达到防治的目的,秧苗移栽前1天或当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照说明书剂量,喷淋在稻苗和土场带土移栽,药效可达1个月以上。防治叶瘟,在分蘖盛期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施。
5.5.3 防治穗颈瘟 强调于抽穗阶段保护水稻,尤其是严控破口期与齐穗期。针对于易染病的水稻,以及氮肥施用量大而发病严重的地块,持续用药2~3次,间隔8~10 d。可供选择的药剂和施用方法: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施;②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喷施;③75%肟菌脂·戊唑醇10~15 g/667 m2水分散颗粒剂喷施;④40%富士一号乳油100 mL/667 m2喷施,按说明书剂量施用。科学用药助力化学农药减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6 预测预报
综合上述结果,说明水稻在四叶期、分蘖盛期、孕穗至抽穗期均易感病,在敏感时期,如果有较多的菌源和有利的气候条件,则更容易发病。在适宜的气候、地理条件下,稻瘟病常发区域发病尤为突出。可以根据各个因素的变化,对当地品种的抗病性及布局作出短期预测。该实验以水稻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方法研究了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一般在分蘖期,若水稻植株长势旺盛,叶片宽而下垂,叶片为绿,这意味着有可能出现叶瘟。分蘖期气温高于20 ℃时,应注意村边、房前屋后、牛栏旁、树木萌处等地,是否有生长旺盛、浓绿的稻苗和易感病的水稻,若发现发病的水稻植株,并未来几日将连续多雨,然后在7~9 d内,田间易形成大范围的叶瘟流行,10~14 d内迅速蔓延。在对病害进行观测时,尤其是要注意病害的类型,若在苗期或分蘖期出现急性型病害,天气持续有利的情况下,叶瘟将在4~10 d后暴发;如病斑日增,叶瘟则在3~5 d内暴发。水稻孕穗期若贪绿,剑叶阔而弱,则抽穗迟,或在孕穗和抽穗期间,若叶瘟持续发生,尤其是在叶耳、舌、节部发病,加之外部温度低、连日阴雨,则会为疾病的暴发提供直接有利条件。若前期施用有机肥或绿肥,前期时外部环境干燥、抽穗前后有充足降雨,虽然会导致叶瘟的病情程度浅,但仍会增加穗颈瘟的发生风险。稻瘟病流行预测指标:发病面积1%以下,病田穗瘟损失1%以下为轻病年;发病面积15%左右,损失5%左右为中病年;发病面积20%以上,损失10%以上为重病年。
参考文献
[1] 李明桃,李峰.水稻稻瘟病的病理学特性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 (13):130-131.
[2] 赵文生.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87.
[3] 李占江.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研究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1(1):28.
[4] 郭晓莉,刘晓梅,高德泉,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 2010,35(6):40-42.
[5] 谢原利,张求东,许艳云,等.水稻稻瘟病田间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概述[J].湖北植保,2018(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