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斌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会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然而,在办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引领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办学最复杂也最艰难的问题。
前不久一位青年教师给我写了一封信:
尊敬的黄书记,您好!怀着对学校的赤诚之心,我有一些肺腑之言想跟您讲述。学校虽然很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想尽办法措施,但老师们积极性却不高。学校希望老师们努力成长,可是老师们心底的声音是:我没有时间或者我不想成长。当学校谈阅读对老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时,老师们只关心今天还有多少课要备、多少作业要改。我想,只有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大家才可能去追求高级需求。可是眼下有多少老师的低级需求能得到满足呢?学校是不是应该先把重心放在满足老师们的低级需求呢?年轻老师的课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各种活动,各种学习,我感觉自己是被鞭子赶着跑。人很忙碌,但这些活动真的能学到东西吗?我觉得更像是一场又一场的“学习秀”。这些学习和活动是不是有用,老师们的反应最真实,就像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学生的反应也一定是最真实的。如果要办一所名校,是不是也要让老师们先“安教乐教”。老师们在乎什么?想要什么?我认为,每个老师都想更轻松地工作,想更游刃有余地管理班级,想让自己与学生、与家长关系更和谐,这些才是每个老师都需要的。只有激发人的学习内驱力,才可能化被动为主动。如何激发老师的学习内驱力,这是学校该思考的……
这位年轻教师的肺腑之言很长,足足有近4000 字。这一部分“心声”,我概括之为“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成长”。老实说,这“当头一棒”令我内心很不平静,但当我冷静下来想清楚后,我非常感谢这位年轻老师,她坦诚地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或不愿说的“意见”,她的“表达”基本能代表当下教师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专业成长的一种普遍情绪。
这封信至少帮助我认识到当前学校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五个突出问题:一是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设计上忽视了教师本职工作的繁忙现实;二是学校没有看见教师最朴实的需求和期待;三是教师普遍缺乏对专业发展的方向感和价值感;四是学校各种支持专业成长的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五是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过多使用外力而忽视了激发其内驱力。
这封信,让我对过去学校长期一贯存在的校本教研“热闹”景象开始反思,对学校引领教师发展的策略和机制建设走向“清醒”和“理性”。因为此前,也有不少教师在抱怨:教研活动太多了,老师们太忙了,有时候就是在“疲于奔命”。
如何改进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我想,我们后续要做到“内外并举,贴地而行。”
可以从四个视角改进:
一是成长“真”规划。聚焦课堂主业(公开课、竞赛课、观评课)、基本功需求(扬长为主,补短为辅)、课题参与、学习培训、读写思行等方面进行自我设计,因人而异,量力而行,重在成长,贵在落实。
二是促进“悦”共读。在推荐读物时提供选择权,尊重自主性,真正把荐读变成愿读,在愿读中实现共读,坚决杜绝阅读形式化,而要通过灵活创新,让教师有阅读的快感和获得感,激发阅读兴趣。
三是倡导“小”研究。改变过去课堂教研题大、人多、时长、落空的问题,以学科组为单位,立足教学现状、课改方向、教师关切等确定校本研修的主题、形式、流程,做“家常课”、接地气、有实效、出成果的小研究。
四是坚定“专”方向。对于一名教师的成长而言,最重要的是专业精神的涵养和坚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负责精神、研究态度和持续发展的追求,才是一名教师专业成长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一门爱一门,教一门专一门”。可以说,教师的专业精神决定着一个教师成长的高度,也决定着一所学校教师队伍的风貌。年轻教师的培养,一定要注重其专业精神的修炼。要把专业精神作为“新手”走向“熟手”和“能手”的重要追求;要把“成名成家”作为成熟型、经验型教师“二次成长”的重要内容进行引领。引导教师认识到,做好教师,一生坚守,一生追求,一生修炼,一生完善。
需要从五个方面增强支持:
一是锤炼专业“基本功”。围绕听(观评课)、说(说课答辩)、讲(讲课和演讲)、写(论文叙事和书写)、媒(课件资源和工具)等五项基本功进行系统训练、展演比赛。
二是建设学习“共同体”。独学无趣、独学无友、独学无果。而共同体有组织、有规则、有载体、有分享、有榜样、有高人、有成果。抓住学校的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这个关键群体,把他们变成“尺码相同的人”。我们正在尝试以新网师为纽带,建立“线上学习+线下分享+共创共生”的共同体机制。
三是激活关系“正能量”。人际关系和教师资历在教师团队中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努力改变信资历不信专家、重关系不重专业、校长说了算、领导说了算、“大社员”说了算的不良氛围。如果专家没有地位,也没有在教学领域的话语权和积极性,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可怕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相信管理学上的“二八定律”,把目光聚焦到正能量人群,注重对教师的精神引领和高阶思维培养,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尤其是营造尊重专业、崇尚学习、培植榜样的良好氛围。以“森林思维”追求“共存共荣”,即你的存在并不妨碍我的存在,甚至对我有支撑作用。良好的团队关系应该是“个性化的相互依存,协作性的彼此独立”。
四是制造成长“大事件”。一所学校一定要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品牌项目,如演讲、赛课、论坛等,学校要把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活动办得有仪式感、优越感、获得感。通过丰富的平台激励教师参与其中的兴趣和提升成长的空间。
五是聆听窗外“好声音”。教师不能做井底之蛙。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刺激教师成长冲动、改变教师思维模式,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教师派出去,让更多的教师去看看“别的地方的教育”和“别人家的孩子”,在专业交往、学术交流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短板,看到成长的榜样和模样,看到教育的诗和远方。
感谢这位青年教师的肺腑之言,帮助学校重新审视教师发展工作机制。它提醒着我们,除了要在情怀德行上“补钙”、专业精神上“加油”、打破教师的心灵藩篱,更重要的是唤醒教师发展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