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怡楠 孙 杨
(故宫博物院,北京 100001;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敦煌石窟泛指敦煌及其附近地区的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其中,瓜州东千佛洞是敦煌石窟中一处重要的石窟寺遗址,保存着数量较多的西夏时期的洞窟。东千佛洞石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东南90多公里祁连山脉的长山子北麓,距离瓜州县桥子乡东南35公里,距锁阳城遗址东南20公里。东千佛洞石窟因地处祁连山余脉长山子北麓,周围是大面积的戈壁,道路难行,给大家的参观、考察带来较大的困难和不便。加之东千佛洞石窟处于甘肃瓜州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为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瓜州县文物管理部门发布《关于东千佛洞石窟停止对外开放的公告》,决定从2019年8月1日起停止东千佛洞石窟一切对外接待游客参观活动。这就使实地调查东千佛洞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也为瓜州东千佛洞石窟艺术的研究在实地调查和图像资料的收集两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2023年8月,由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主编,张景峰、李宏伟、魏迎春编著的《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瓜州东千佛洞》(共4册)正式出版。(1)郑炳林主编,张景峰、李宏伟、魏迎春编著《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瓜州东千佛洞》,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23年。此项成果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的又一部力作,以精美画册的形式,展现出瓜州东千佛洞石窟艺术的全貌,为石窟考古与艺术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图像资料。《瓜州东千佛洞》的出版不仅基本解决了上述这些困难,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瓜州东千佛洞石窟艺术提供了条件。
《瓜州东千佛洞》采用一窟为一册的方式,分别介绍了第2窟、第5窟、第7窟以及外景和4、6、8等窟的内容,共分四册,选取了867张精美高清的照片。由于瓜州东千佛洞的第2、4、5、7窟洞窟形制都是龟兹式中心柱窟,因此《瓜州东千佛洞》的编写顺序就是按照中心塔柱的前部和后部两个部分进行的。其中《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由郑炳林主编,李宏伟、张景峰、魏迎春编著,选取照片261张,在介绍洞窟中心柱前半部分的内容时则是按照南壁、西壁、北壁、东壁和窟顶的顺序,而在介绍中心柱后半部分内容时,则是按照绕塔礼拜的顺序,先是南侧绕道两侧壁画,再是后绕道即后壁及中心塔柱西向面的壁画,最后是北绕道两侧的壁画。该册公布了包括洞窟形制,洞窟彩塑,十一面观音变,释迦佛说法图,水月观音图,度母菩萨图,释迦说法图,水月观音图,药师佛图,施宝观音,施甘露观音,文殊曼荼罗,尊胜佛母曼荼罗以及西夏供养人等内容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有详细的图版说明,全面展示了东千佛洞第2窟的壁画艺术。(2)郑炳林主编,李宏伟、张景峰、魏迎春编著《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23年。
《瓜州东千佛洞外景、第4、6、8窟》由郑炳林主编,魏迎春、张景峰、李宏伟编著,选取照片175张,主要对瓜州东千佛洞的外景以及西夏第4窟、元代第6窟和清代第8窟的洞窟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3)郑炳林主编,魏迎春、张景峰、李宏伟编著《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瓜州东千佛洞·外景、第4、6、8窟》,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23年。
《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由郑炳林主编,张景峰、魏迎春、李宏伟编著,选取照片204张,洞窟内容介绍顺序与第2窟相同,公布了文殊变,摩利支天像,文殊菩萨曼荼罗,金刚萨埵曼荼罗,文殊五尊曼荼罗,普贤变,度母菩萨图,八塔变,四臂观音变,水月观音,观音菩萨曼荼罗和宝藏神及忿怒金刚,毗沙门天王及八大夜叉曼荼罗,涅槃变,观音菩萨曼荼罗等内容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有详细的图版说明,也全面展示了东千佛洞第5窟的壁画艺术。(4)郑炳林主编,张景峰、魏迎春、李宏伟编著《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23年。
《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由郑炳林主编,张景峰、李宏伟、魏迎春编著,选取照片227张,洞窟内容介绍顺序与第2窟相同。该册公布了阿弥陀佛来迎图,西方净土变,释迦说法图,毗卢遮那佛与八大菩萨曼荼罗,释迦说法图,尊胜佛母曼荼罗,观音曼荼罗,涅槃变等内容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有详细的图版说明,全面展示了东千佛洞第7窟的壁画艺术。(5)郑炳林主编,张景峰、李宏伟、魏迎春编著《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23年。
《瓜州东千佛洞》以单窟内容为对象,以一窟一册的方式,大量采用高清图版,并配有详实的图版说明,图文并茂,以精美画册的形式全面展示了瓜州东千佛洞西夏、元代及清代的石窟艺术,为学界提供了大量清晰的图版资料。
瓜州东千佛洞的调查与研究开始得比较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张伯元于1982年5月对东千佛洞进行了调查,对东千佛洞有塑像和壁画的八个洞窟(西崖5个、东崖3个)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绘制了洞窟的崖面图和第1至8窟的洞窟平面、剖面图,并刊布了洞窟东崖位置、第2窟、第6窟以及第7窟洞窟部分内容的照片。(6)张伯元《东千佛洞调查简记》,《敦煌研究》总第3期,1983年,第108-118页。1992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张宝玺发表《东千佛洞西夏石窟艺术》一文,对东千佛洞的洞窟内容特别是西夏时期的洞窟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刊布了洞窟的平面、剖面线图和照片21张,认为第2、4、5、7窟为西夏洞窟,第6窟为元代窟,并附有洞窟内容调查表。(7)张宝玺《东千佛洞西夏石窟艺术》,《文物》1992年第2期,第81-94、57页。1994年,敦煌研究院王惠民发表《安西东千佛洞内容总录》一文,对瓜州东千佛洞1至7窟的洞窟内容以总录的形式进行了记录,修改了前人对部分图像的认定,补充了洞窟的长、宽、深等尺寸。(8)王惠民《安西东千佛洞内容总录》,《敦煌研究》1994年第1期,第126-129页。该文经过修订后收入《敦煌石窟内容总录》中。(9)王惠民《安西东千佛洞内容总录》,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22-224页。1996年,敦煌研究院周维平发表《东千佛洞石窟述论》一文,对东千佛洞东崖和西崖的第1至9窟的内容进行了调查与记录,补充了新编第10窟和其他没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10)周维平《东千佛洞石窟述论》,《社科纵横》1996年第3期,第32-34页。《中国敦煌壁画全集·敦煌西夏元》刊布了东千佛洞的彩色图版共49幅,文后附有图版说明。(11)段文杰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0·敦煌西夏元》,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张宝玺主编《甘肃石窟石窟艺术·壁画编》,刊布东千佛洞彩版照片49幅,并附有图版说明。(12)张宝玺主编《甘肃石窟壁画艺术·壁画编》,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东千佛洞石窟的研究特别是一些专题研究和单个洞窟的研究逐渐增多起来。2002年,张宝玺先生出版专著《瓜州东千佛洞西夏石窟艺术》,收录《瓜州东千佛洞西夏石窟艺术》《瓜州东千佛洞石窟内容总录》《旱峡石窟西夏壁画艺术》等文章,并刊布瓜州东千佛洞西夏第2、4、5、7窟以及元代第6窟的洞窟彩版照片84张,其中第2窟的洞窟照片数量最多,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对瓜州东千佛洞研究的重要成果。(13)张宝玺《瓜州东千佛洞西夏石窟艺术》,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随后,学界以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为中心,展开了对敦煌西夏石窟艺术的研究。(14)郭祐孟《东千佛洞壁画探秘》,《历史文物》2006年第5期,第84-93页;刘永增《瓜州东千佛洞的图像源流与历史价值》,《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4期,第71-81页;卯芳《西夏壁画艺术再探》,《中国民族艺术》2019年第2期,第66-71页;沙武田《敦煌西夏石窟营建史构建》,《西夏研究》2018年第1期,第3-16页;沙武田《敦煌西夏藏传佛教洞窟及图像属性探析》,《中国藏学》2020年第3期,第211-220页;沙武田《西夏瓜州佛教洞窟营建的时代特性》,《中原文物》2021年第4期,第119-130页。同时,瓜州东千佛洞石窟内容和题材的专题研究也开始增多,主要体现在对西夏洞窟一些题材的专门研究和对第2、5、7窟单个洞窟的专门研究。对东千佛洞内容题材研究的成果有对水月观音(15)王惠民《敦煌水月观音像》,《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第31-38页;潘亮文《试论水月观音图》,《艺术学》第17期,1997年,第7-48页;李开福《水月观音造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何佳旭《西夏水月观音图像研究》,兰州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常红红《西夏水月观音中的荐王图像考释——以东千佛洞第二窟壁画为中心》,《大足学刊》第3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年,第310-326页。、唐僧取经图(16)段文杰《玄奘取经图研究》,敦煌研究院编《199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石窟艺术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杨国学《安西东千佛洞取经壁画新探》,《南亚研究》2002年第2期,第56-59页;郑怡楠《瓜州石窟群唐玄奘取经图研究》,《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4期,第93-111页;于硕《唐僧取经图像研究——以寺窟图像为中心》,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沙武田《水月观音图像样式的创新与意图——瓜州西夏石窟唐僧取经图出现原因再考察》,《民族艺林》2019年第1期,第5-25页;常红红《西夏玄奘取经图像之研究——以东千佛洞第2窟图像为中心》,《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第315-334页。的研究,东千佛洞第2窟洞窟的研究,(17)常红红《论瓜州东千佛洞第二窟施宝度母图像源流及相关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2期,第72-87页;常红红《东千佛洞第2窟壁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卯芳《东千佛洞第2窟壁画艺术探究》,《西夏研究》2016年第3期;常红红《东千佛洞第二窟十一面救八难观音图像研究》,《藏学学刊》2016年第1期,第30-50页;常红红《东千佛洞第二窟真实名文殊曼荼罗及相关问题研究》,《西夏学》2019年第2期,第124-134页;卯芳《西夏壁画中的藏密因子——以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壁画为例》,《民族艺林》2020年第2期,第132-139页。第5窟及相关题材的研究(18)刘永增《安西东千佛洞第5窟毗沙门天王与八大夜叉曼荼罗解说》,《敦煌研究》2006年第3期,第1-5页;张先堂《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西夏供养人初探》,《敦煌学辑刊》2011年第4期,第49-59页;常红红《瓜州东千佛洞第五窟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佛台遗迹考古清理简报》,《敦煌研究》2020年第1期,第23-31页;贾维维《东千佛洞西夏壁画图像新释》,《艺术设计研究》2023年第2期,第22-27页。以及第7窟中有关净土图像的研究。(19)贾维维《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西夏壁画的净土主题研究》,《美术研究》2021年第2期,第54-60页。
《瓜州东千佛洞》选取的照片涵盖了东千佛洞所有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壁画题材,如第2窟南、北两壁的观音菩萨和多罗菩萨图,水月观音图,唐僧取经图,中心塔柱的施宝观音、施甘露观音以及涅槃图;第5窟的八塔变,文殊菩萨曼荼罗,文殊五尊曼荼罗,度母,观音以及毗沙门天王及八大夜叉曼荼罗;第7窟的两铺阿弥陀佛来迎图、八大菩萨曼荼罗、释迦说法图等内容。无论是介绍洞窟形制、壁画布局,整铺的尊像画、经变画,密教题材等整体内容方面,还是表现壁画内容的细部特征时,《瓜州东千佛洞》都运用大量超清的照片,全面展示了东千佛洞独有的西夏石窟艺术风貌,在内容上又做到了全面细致、重点突出,成为东千佛洞目前出版的最全面、图像数量最多、信息最可靠的石窟研究工具书。为西夏时期的石窟壁画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全面而珍贵的图像资料,也为我们开展石窟寺考古、佛教艺术与考古、丝绸之路考古与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图像素材。
瓜州东千佛洞是敦煌石窟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了敦煌西夏时期的壁画艺术,是丝绸之路佛教艺术后期传播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丝路文明发展的见证,更是丝绸之路美术史框架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研究一直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瓜州东千佛洞》的出版,不仅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美术史”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也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瓜州东千佛洞大多为西夏时期所开凿,是西夏洞窟的典型和标杆,石窟内部保存了大量西夏时期的壁画艺术,内容上体现为显教和密教题材并存,其中密教风格比较突出。窟内壁画融合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艺术特点,其中,藏密图像受到了西藏、印度、波罗风格的影响,窟内图像具有综合性与多元化特点,构成了独特的瓜州东千佛洞壁画艺术,是敦煌石窟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瓜州东千佛洞》是“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之一,“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以丝路沿线保存的石窟寺遗址为对象,不仅包含了已经出版的炳灵寺石窟,还包括即将出版的麦积山、文殊山、马蹄寺石窟等,现在出版的瓜州东千佛洞也包括在内。这些都是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也是丝绸之路艺术与考古研究的重要方向。丝绸之路是一条联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散落于丝绸之路上的、历经千年而仍然存在的石窟,既是人类艺术文化的结晶,也是丝路文明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石窟内部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更是丝绸之路上不朽的珍宝和人类文明的宝藏,值得学术界继续深入探索与研究。整理、研究、编辑、出版丝路沿线的这些佛教遗存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一直从事的一项重要工作,《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瓜州东千佛洞》的正式出版,为实现“让沉睡千年的国宝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真正做到让文物鲜活起来”目标的实现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