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栋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西渠镇教学辅导站)
农村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要不断进步和发展,即“五育”并举。对农村小学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五育”并举的主要内容涵盖下列方面:德育涵盖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育、家国情怀等;智育包括语文、科学、数学、英语、自然、计算机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体育包括乒乓球、篮球、足球、田径项目、课间操等各类体育项目的理论学习和运动能力的培养;美育包括戏剧、美术、舞蹈、音乐等多个领域的艺术滋养;劳动教育涵盖大量的校内外、社会、家庭劳动实践等多个领域的锻炼和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 年7 月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坚决推动“五育”并举,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2022 年10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些都为农村小学改进学生“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当代农村小学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持续涌现出来,在农村小学得到有效运用。广大农村小学全方位贯彻义务教育方针政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全教育”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将德智体美劳融入日常教书育人与实践活动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使其成为衡量检验学校全部工作的根本标准。有利于强化广大小学生的担当意识,树立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引领他们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小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学习和内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质,强化抗挫折能力。这样,农村小学能持续提升学生的整体心智,即便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广大学生依旧会积极进取,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功利化思想非常浓厚,社会风气更是如此。农村小学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教学质量不够理想,无法有效满足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更高要求。当前,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要求农村小学将立德树人置于首要位置。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竭尽所能学好文化课程,还要尽量发现学生的特长、爱好、优点和优势等,开展针对性强的引导和教育。这就要求农村小学不再将分数当作学生“五育”评价的不二标尺,而应从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角度,对学生“五育”培养和评价标准进行改进,推动因材施教。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错位发展,唤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势与个性,在对学生有效引导中让学生形成内在的强烈成就动机。这样会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各方面不断取得更大发展,助力他们成人、成功、成才。这样,农村小学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综合素质达标、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资源。
农村小学综合培养学生“五育”的过程中,不少老师的专业化成长意识、理论学习及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比较薄弱,导致“五育”课程开发建设比较滞后。这样就无法为促进学生的“五育”并举提供可靠的知识载体,不能促进“五育”知识层面的深度融合,自然无法持续支持学生的“五育”并举以及健康成长。此外,不少农村小学和教师未能结合国家课程、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特色体育项目等开展有效的“五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开发,又没有和兄弟县市、兄弟学校强化“五育”课程开发建设的交流与合作,没有借鉴他校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领域的显著成果[2]。
开展高质量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标下广大农村小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前不少农村未能有力地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素质教育开展不够到位,立德树人工作被虚化,没有扎实培养广大学生的核心素养。部分农村小学未能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并非所有学科的老师都真正开展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活动。很多老师依旧过度强调智育,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
科学化的“五育”实践研究,有利于合理设计规划农村小学的“五育”课程改革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五育”体系,能对教师实施“五育”培养策略、学生具备“五育”知识及增强“五育”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效引导,持续助力“五育”并举的培养和实践改革。然而当前农村小学的“五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教师过度强调智育,将智育评价作为学生评价最关键的指标之一,甚至去掉“之一”。不少农村小学对德育高度重视,但实施起来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和具体标准,评价标准的跨度较大。体育评价、艺术评价、劳动教育的评价通常显得更加宏观化,抽象化,没有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3]。如此一来,小学生参与“五育”活动的动机受到削弱,积极展示真实自我的热情被压制了。
当前,不少农村小学依旧沿袭非常传统的“五育”模式。它们既受到了本地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区域间教育鸿沟的制约,又受到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的约束,因而“五育”模式比较滞后陈旧。这样一来,部分农村小学在“五育”方面缺乏更多的新模式、新思维、新策略、新方法,遑论取得新突破了。部分农村小学没有科学借鉴兄弟市县、兄弟学校的“五育”先进经验,“五育”思路没有得到有效拓展。这些问题都充分说明了部分农村小学的传统“五育”模式亟须变革。
农村小学在大力培养、促进学生“五育”并举中,老师要强化专业化成长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力度,提升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加快“五育”并举课程的开发更新力度。这样能为促进学生的“五育”并举提供可靠的知识载体,促进“五育”知识层面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五育”并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广大农村小学正大力开展延时服务,教师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并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开发出能够促进学生“五育”并举的综合化课程,有效赋能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要在农村小学领导的正确引导下,与兄弟县市、兄弟学校的师资进行对话,学习借鉴他校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方面的突出成果和丰富资源。要充分融合特色体育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资源文化等多种资源,开发出针对性较强的“五育”并举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4]。教师在开展“五育”课程开发更新、落实“五育”测评的同时,应持续丰富本身的“五育”理论学习,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从知识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教师应增强专业化成长意识,通过理论学习、跨地区、跨学校的信息交流、网络下载等途径获取更多先进的“五育”资源。应深入学习体育健康学、文化艺术学、心理与精神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开发出特色化、针对性强的“五育”校本课程,并与国家课程有机融合。应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传递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让学校“五育”具备更鲜明的地域性、针对性、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不断更新“五育”并举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
全体教师要从下列方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即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活动,将育人和教书相结合;推动学生形成与强化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从根本上促使学生“五育”并举。
农村小学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班会教育、升国旗、安全学习平台学习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要以建设“七彩课堂”为重要契机,强化农村小学中留守儿童群体的学业辅导、爱心活动、自护教育、亲情陪伴、感受城市等,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觉悟、法治意识[5]。
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所有学科老师都可以在学科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智育水平。还可以开设创新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创新理论。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锻炼实践中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增强科学素养。
体育旨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农村小学要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让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在推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等场所,组织他们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而且,体育教师应科学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竞赛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坚强意志。
美育旨在增强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学校要强化各类艺术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课、舞蹈课、音乐课等,让学生学习与鉴赏优秀的中外艺术文化;以美育课程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美育活动,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的地位日益彰显。农村小学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农业劳动实践,习得一定的农业劳动技能和知识。当然,学校也可以和相关单位携手建设高标准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定期从小学生的这些实践活动中开展劳动小能手评选等,推动学生“五育”并举。
农村小学应依据义务教育阶段课标的最新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农村小学学生“五育”理论和实践的专题研究,有效推动农村小学“五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实施,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每个老师都应从本科学的角度推动“五育”并举,不能过度强调智育。农村小学尤其要重视德育工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完善“五育”评价体系。其中,应制定实施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和具体指标。当然,既要细化评价标准,又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使面向学生的“五育”评价更加个性化、特色化、具体化。其中,可以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还应结合小学生从低学段到中学段再到高学段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五育”活动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展示真实自我风采的热情。
要采取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让各位学生在原有的“五育”基层上均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农村小学要打造实践素养、道德素养、学习素养相结合的综合化评价体系,记录、评价和分析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通过完善和实施“五育”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等,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6]。引导教师在过程性评价中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与测评手段结合起来,推动广大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评价反馈、学生辅导、课堂教学等多种方法分析学生的具体学情。要测量与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制定针对性强的评价标准并第一时间改进和优化。教师还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理念,把全班学生划分为彼此平等的若干学习小组,坚持因才指导和科学施教相结合,推动各个学习小组在各种“五育”活动中实现“五育”并举。此外,农村地区小学在具体建设和实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小组活动,积极展示真我的风采。
农村小学要在加快课程开发更新力度、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完善实施“五育”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变革传统的“五育”模式,改进与优化自身的教育资源配置;其中,要向上级政府相关部门申请拨付更多资金和设备等,增强本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建新型的“五育”模式,弥补区域间的“五育”鸿沟。与此同时,要强化广大教师的“五育”理念,让他们掌握“五育”的新模式、新思维、新策略、新方法,不断取得新突破。还应要科学借鉴兄弟市县、兄弟学校的先进“五育”经验,拓展“五育”思路。
具体来讲,农村小学应以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为依托,利用多维评价方式构建新型的“五育”评价体系,变革当前的教学、学习和实践模式,促进学生的“五育”并举。要善于借鉴兄弟市县、兄弟学校在“五育”并举模式变革领域积累的先进经验,汲取其教训。比如,郑州市在推动农村小学信息融合、以促进“五育”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其他农村小学而言,可以借鉴其经验,做好下列方面:从德育来看,要基于数据采集技术与学生档案数据库,提升大中小德育工作的一体化水平。在智育方面,主管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地方政府部门要积极整合相关的“五育”资源,利用互联网、云平台、手机等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育改进提升机制;从体育来看,要利用数据库监测、体质测评等对全校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体质编号、运动能力和身体成长变化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他们持续提升身体素质;在美育方面,要利用云平台向学生定期推送优质的美育资源,使学生强化他们的直观体验;在劳动教育方面,要打造“劳动评价网络银行”,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点滴积累,为每个学生留存更多的劳动成长轨迹[7]。
新时代农村小学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坚持立德树人、开展素质教育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应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和健康、艺术与美的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加强“五育”课程开发更新力度,采取信息技术、完善学生“五育”评价体系,构建新型“五育”模式等措施;这样才能稳步落实好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各个领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为他们未来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夯实基础。